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面临的认同分化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在这里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横向的阶层分化: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2.
刘辉  肖祥 《南方论刊》2010,(6):84-85,88
在全球化进程中,广西加强了与世界各地之间的各种交流,在实现广西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广西民族文化认同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对国家认同的考察不能醉心于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再建构的宏观研究层面,停留在公民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领域中具体形态的微观研究层面,而要加强沟通宏观与微观的中观层次学术考察。在梳理国家认同的概念基础上,"怎样获得国家认同"的问题自然被置换为"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消解个人层面的本体性焦虑,使其回归本体性安全及实现国家层面的国家向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彰显国家认同的功能性力量。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阐述还是事实经验考察,国家认同都不能独立地发挥稳定且持久的作用,而是需要经济激励系统、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组织系统三方面的基础性结构支撑,这三个领域的功能匹配是国家认同得以可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挑战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品超 《兰州学刊》2009,(9):160-162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尤为突显,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深入剖析大学生价值认同问题遭遇挑战的缘由,这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认同问题的影响,进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5.
论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推进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观念;二是全球文化的传播影响部分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三是全球化引发的安全问题动摇了少数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给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形象塑造是各民族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之根,也要重视在国民教育和大众文化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国家应付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挑战的一项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7.
当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性车轮碾平的时候,消费似乎已经成为塑造和表征人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的主要因素。消费已经成为界定人们的存在、个性、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文化定位的标志。我们应该把人们的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特别是精神发展的消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助现代性力量构筑人们的现代认同而避免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观认同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根本认同和非根本认同之分。在认同的范围上,还有民族认同、区域认同和全球认同的区别。价值观之间有认同,但也有冲突,冲突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从冲突的性质和程度看,有摩擦和对抗两种冲突形式。从冲突的范围看,有民族冲突、区域冲突和全球冲突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增强民族认同是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从表面上看,二者之间好象缺乏关联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有助于增强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认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探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概念意蕴切入 ,指出现代化在促进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揭示该过程所包含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因素 ,并结合当代社会实践 ,剖析与之关联的种种文化认同危机 ,进而为超越危机、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现代化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发展取向的民族认同理论认为,3 ~ 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着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相关研究采用“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意识、自我认同和态度等三个核心要素.这一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认同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同与人类思想活动密切相关,具有多重性、流动性和情境性特征,在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其特定的结构,需要具体的分析才可能深入理解.社会实践表明族裔民族认同的存在并不必然削弱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多民族国家的族裔认同,国家凝聚认同进程不是仅仅以命令式的强制获得,而是要在富强、民主、文明目标实现中,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环境,顺应认同生成、发展、变化和存续的规律,在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巩固各民族平等,推动民族团结,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获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在中国古代思想的语境中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具有族群性和国民性.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族群性和国民性相互交织.在不同群体被权益所驱使而建构成诸多民族的同时,以民族为主体构建现代国家的模式也在不断蔓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促进,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层面得到统一,即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现代国家理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各种理论均对国家及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性给予了极大关注.现代国家建立的现实基础依然是民族或族群,以民族为代表的群体权力的彰显就是民族政治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傅璇 《学术探索》2004,(6):114-117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还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全球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 ,须具有理性的文化认同 ,才能获得文化适应的最佳状态 ,以谋得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终赢得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有积极的影响。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壮、汉、侗、苗等12个世居民族,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凝练出了各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这些民族关键符号发挥着民族身份区隔、凝聚民心、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等作用,进而影响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与民族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素质是一种群体素质,即民族整体素质。它不仅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民族意识和道德素质。民族素质的提升将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加民族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激发我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是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削弱认同的力量,也是增强认同的动力。其在冲击和弱化爱国主义认同基础的同时,又在彰显和强化着爱国主义认同的坚实根基,使爱国主义认同问题的意义更为凸显。民族国家界限和国家利益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爱国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凝聚国民力量、捍卫国家利益、实现繁荣富强的基本精神动力。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双重浪潮冲击下,国家与人民利益的休戚相关,是当代中国大力倡导爱国主义认同的客观基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担当,是当代中国大力倡导爱国主义认同的现实需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是当代中国大力倡导爱国主义认同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浪潮来临之时 ,传统文化是否能继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独立性 ,中国是否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 ,这样一类问题正以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式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努力超越现代化意识形态与西方中心主义 ,试图在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消解全球化语境中日益加深的文化认同危机。实践证明 ,某些以文化的纯洁性为追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绝对化的“本真性”标准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 ,不能把民族性的标准无条件地凌驾于其他价值标准之上 ,相反 ,应当提出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概念 ,来阐释文化身份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 ,化解而不是加深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0.
周平 《学术探索》2013,(10):1-10
全球化是一股巨大、深厚且广泛的力量。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对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世界格局和区域形势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作为人类群体的民族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不仅生成了新的民族类型,使族类群体趋向于多样化,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族际关系,导致族际关系的复杂化。全球化过程带来的这些变化,有的已经成为现实并日渐凸显,而有的正处于量变的阶段,目前还只能偶见其端倪。今天,人类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代,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有效的治理形式。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确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民族政策观,促进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