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文人和中国东北作家群均在日帝殖民统治之下进行了跨地域移居。在日帝殖民统治时期,朝鲜文人移居到中国东北,中国东北文人流散至关内。来到东北的朝鲜文人的代表作家有安寿吉和金昌杰等人。萧红、萧军和李辉英等人作为中国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以笔为武器,以日帝殖民统治的中国东北为对象进行了创作。两国离散作家的作品在抵抗意识和爱国情怀、生存和死亡体验、现实的对应等主题方面体现出了相似性。通过比较,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文人与中国东北作家群对日帝殖民统治时期的中国东北的不同描述,这对于丰富东北亚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八·一五”光复,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了整整十四年,人们通常把这段时间,称为东北沦陷时期;而反映这一时期生活的文学,就被称作是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了。对于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早在建国前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沦陷十四年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研究不同于文学批评,必须占有充分材料,分析归纳,鉴别真伪。在文学事实的基础上,客观把握和准确地了解。除从作品出发外,还要旁及时代、历史、社会现实的背景、以及作家生平与其有关的评论资料等等。总之,一要全二要真,才能具有科学性。从《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这本论著的《后记》看,为查找有关资  相似文献   

4.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毕竟是历史的事实。尽管在沦陷的14年中“没有产生过光耀文史的金元杂剧和清朝一代的古典名作;也没出现过关汉卿、曹雪芹那样伟大的作家”(《东北沦陷期文学概况》,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却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强暴的一段历史,标志着东北新文学在缓慢的发展中增添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5.
建国 5 0多年来 ,中国东北沦陷历史的研究 ,以 1979年为界 ,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研究进展缓慢 ,1979年以后 ,专著、丛书相继问世 ,把东北沦陷史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东北沦陷区文学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复杂的文学现象。单就小说来说,有粉饰“王道乐土”,鼓吹“大东亚圣战”的小说;有旧派余绪的“才子佳人”小说和《十二金钱镖》之类的武侠小说;更有暴露“王道乐土”的黑暗,抒写受难人民的心声,以及对美好追求的新小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黑格尔这样的命题曾多所证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剥开它虚假的外壳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都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是的,在文学历史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虽然比“五·四”新文学迟了十二年时间,但其所走过的道路却大体上是相同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同之处。把它和“五·四”新文学做一些比较,会使我们从中看出一些新的问题。继承不是单纯的承接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光荣传统,从性质上看二者是相同的。那么,这之前的文学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在“五·四”新文学运动至“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文学中有一些现象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一是,从1919年到193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东北新文学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当时,受“五·四”新文学的影…  相似文献   

9.
对作家心态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 ,是更切实际的文学研究。东北沦陷时期作家在异族高压统治、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 ,经历着心灵的磨难。沦陷初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文学主张不同的“文选文丛派”和“艺文志派” ,三种不同类型的东北作家 ,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态 ,并由此带来了文学风格和艺术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9月3日,时值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台湾和日本、美国的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在长春济济一堂,隆重地召开了我国首届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发起单位有: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春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吉林大学中文系、东北师大中文系、吉林省古籍文献研究所等二十二个单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九十年代进入社会转型期后的中国文坛为研究对象,评述两类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作家——忧患型作家与闲适型作家。忧患型作家以笔为旗,与物欲横流的商业化大潮进行直接的抗战。闲适型作家则以其高雅脱俗的作品与世俗社会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对抗。他们的创作,不仅成了当代文坛的两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传统语法对于构建基本的语法框架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情态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情态助动词,脱离语境和人的因素,尚属于规定语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东北沦陷后,殖民者对东北文学戏剧由初期的默许到很快进行限制整肃,并出台法西斯性质的《艺文指导要纲》进行"国策"指导,构成一套完整的殖民压迫语境。在此语境下,沦陷时期东北的话剧在初期曾出现昙花一现的左翼戏剧,在中后期则被"国策"御用。但是即便殖民者允许或御用的戏剧团体创作和演出的话剧中,其倾向和面貌也是曲折复杂的,或者在表面的顺从下表达出委婉的抵抗意识,或者在"配合"中暗含曲折的心曲,而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辨别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刘瑞弘 《江汉论坛》2006,3(2):118-121
东北沦陷时期的家族小说在对东北传统家族生存态势的描写中反省民族本体的家庭制度;反思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揭批民族苦难的根源成为其主流话语。“女性自我抒写”家族叙事模式的创造,不仅表明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更显示了东北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上海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和汪伪政权控制新闻出版,操纵舆论导向,制定了严格的文化统治政策,致使上海出版业的发展异常艰难。面对扭曲而狭窄的生存空间,粉饰太平、大众需求的通俗文学创作引领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促进了现代文学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期刊合理地利用上海商业文化生产机制,依托广阔的市民阅读基础,乘机巩固并扩大了通俗文学阵营,并由此催生了上海沦陷区文学期刊运营模式的通俗化与商业化。同时,张爱玲、苏青、关露等通俗文学作家也积极迎合上海特殊背景下的商业出版机制,与通俗文学期刊相辅相成,在互动中谋求双赢,最终促成了出版机构与文学生产之间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在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研究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就必须要研究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的互动,因为文学是社会文化这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学的互动离不开文化的参与.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不仅积极参与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构成了二者互动交流的主要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周易》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这种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自上而下的理论研究,一是平行类比的个案研究。前者是以《周易》为理论基础,就文学理论的重大问题追根溯源,从《周易》中寻找文学思想的哲学根源;后者是从作家本人的易学著作出发,把其易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看成趋势一致的两条平行线,研究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