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末元初文坛,刘秉忠是一位特色独具的文人。他身为忽必烈政权中重要的辅佐之臣,长期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他不仅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词中处处洋溢着道教文化与情怀,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2.
杨景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5,7(2):67-72
毛泽东诗词使抽象的意思具体化,语言精炼而发人想象的象征手法比比皆是。通过自然景物隐喻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勾勒特定的人物动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博大胸怀,是毛泽东常用的手法,暗示性间接性含蓄性以及不确定性十分明显。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特有的象征世界,连绵的群山,奔腾的流水,展翅的鲲鹏在诗中都打上了“毛泽东”的印记,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毛泽东秉承庄屈浪漫主义诗风,不但有艺术的渊源,还有生理与心理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3.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道教神仙事物、道教典籍和存思术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思维方式、艺术语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艺术奇葩的绽放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浙江的道教碑刻相当富赡,现存道教碑文至少有500多通,以明清两代为主,涉及道教的渊源流派、仙境宫观、高道传略、经籍书文、教义规戒、神仙谱系、科仪方术、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本文即从现存的道教碑文入手,试对浙江道教发展史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主要用于人物形象刻画和场景描写。小说以“特写镜头式”的艺术手法,使这些诗词韵文尽可能地对刻画人物形象,描摹场景,烘托渲染氛围以及把握情节节奏等,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诗歌历来关系密切 ,道教对超现实主义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受道教作用的超现实主义诗歌 (即具有道教色彩的超现实主义诗歌 )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天府新论》2000,(3):F003-F003
《中国道教史》(四卷本 )是一部通史性的学术专著 ,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至“八五”重点科研项目。该书由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卿希泰教授任主编、王明先生任顾问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编写 ,于 1995年 12月完成。书一出版 ,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反响。大陆的《光明日报》、《出版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宗教学研究》 ,台湾省的《哲学与文化》、《关系我》杂志 ,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ofasianatudies》等纷纷发表书评和报道。 1997年 8月 9日 ,《光明日报》还以《认真研究中国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新诗民族性和旧诗现代性百年纠结、双双陷入困境的今天,重新分析中国诗歌的特质是必要和必须的。以"本体性否定"的哲学理论为当代诗词创作导航,突破抒情言志的传统视野,解剖灵魂,求生存之真,挖掘诗词艺术的认识价值,将弥补中国传统诗词一个功能性的缺失。诗词艺术体制的哲学突围,引爆创作观念中"载"与"道"的双重革命,必将开创现代民族诗形建设的美学路径,民族诗歌由此将获得时代新生。 相似文献
10.
徐谧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6):109-114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神道教也不例外。本文将重点讨论道教思想在传入日本后对神道教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其基本教义、神仙体系、祭祀修行、主要典籍四方面的分析研究,说明道教是神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1.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等广泛的关系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该伦理思想随着道教的发展和教化过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道教戒律的具体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道教戒律和道教伦理思想有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龚永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105-107
虚和实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国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探索过虚实与美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虚实的奥妙,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本文试试从虚实相生的艺术来阐述古代诗词的的成就与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晚唐道教较之初唐与盛唐时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其背景和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借助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以宫观道教在唐代的格局模式建构本身所出现的世俗化这一新的视角,将晚唐道教危机置于整个晚唐道教持续变迁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在这场危机中,道教的官方化、规范化与世俗化之间的联动关系是造成道教组织神圣性削弱的主要原因,而官方道教制度与修道者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以及观念层面的变迁也促使了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虽然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比如道教内部没有高道为其理论作出新的建树和新的诠释,特别是在教义、教理方面没有更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受到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影响.朱元璋一方面尊宠道教,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引导道教为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朱元璋的一系列道教政策,不仅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道教在明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道教逐渐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教发展到六朝时代,开始运用一种特殊表达样式——步虚词来作为宣教的重要辅助工具。步虚词具有极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它的出现开创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学创作;同时,这种样式又深刻影响后来的文人创作,包括南朝的庾信,唐代的韦渠牟、顾况等许多诗人借此来言志抒怀。文人步虚词在模拟道教步虚词关于仙趣和宗教功能的抒写中,一步一步地把它转移到借题发挥、抒情言志的中心上来,从而拓展了步虚词的表现领域和情感内涵,同时也使一些文人的创作倾向和风格体现出某些变化和新意。 相似文献
17.
白话文运动后,新诗替代旧体诗词,自由诗近百年来一直在诗体建设的困境中挣扎,分析中国诗歌特质,重新审视民族诗歌发展的可能性是必要而必须的;旧体诗词被国外誉为中国诗形,其现代转型将为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美学路径;创作观念的革命是诗词创新的瓶颈,实践是诗词创新的本源,参与社会转型、价值重塑的新人是诗词创新的主力.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座高峰的唐诗宋词,随着南宋的覆没而逐渐走向低谷,但并未彻底终结,而是余脉绵延,元代前期有刘因、邓牧、戴表元、虞集等"元诗四大家",元后期又涌现出了王冕、萨都剌、黄镇成、杨维桢等在艺术上颇有成就的诗人,至明,前后七子推动了一场针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诗文"复古运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一"复古运动"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却也使萎靡不振的诗风开始变得意境开阔,颇能表现新颖的面目.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诗词气韵沉雄,气势磅礴,在大气磅礴之中包含着厚重的情丝或深刻的理念;他擅长把感情思想结晶在一个或二个核心的意象上面,并通过核心意象层层展开,步步推延而终于浸透于一个具有特殊颜色、气味与节奏的氛围里;他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往往寓刚于柔,豪放与阿娜共艳,崇高与优美并现,以飞驰的想象、瑰丽的色彩、缤纷的语言,表现出那种无羁无束、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