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三要素     
余也鲁 《社区》2013,(11):10-10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相似文献   

2.
一个朋友对笔者说,他一个同学的父亲曾当过阎锡山的卫士、卫士长、副官。我立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我问。 “许有德。”朋友答。 我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很想去见见这个国民党人。”  相似文献   

3.
孙金栋 《社区》2004,(9):52-52
朋友一再告诫我,在国外说中文时不要乱说话。我问为什么?他说有好几次遇上了懂中文的外国人。有一回,他和朋友在麦当劳吃东西聊天,正说到兴头上,旁边有位德国先生在边上插了一句说:“我看过一本书,知道这件事。”朋友当时愣了好几秒钟才回过神来。朋友的两个同事到法王莹国工作  相似文献   

4.
香椿寄乡愁     
王国梁 《社区》2022,(7):61-61
记得有一次,一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朋友回国与大家团聚,餐桌上一道香椿炒鸡蛋,让他忽然红了眼圈。他哽咽着说:“我在国外这些年从来没吃过香椿,这道菜让我想起母亲的味……”彼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据说,外国人是不吃香椿的,而我们中国人对香椿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有位父亲——与我结识多年的朋友,也这样夸赞他的女儿。朋友的名字叫王德占,他女儿的名字叫王楠——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女儿太懂事了,为家人考虑得太多了。”——朋友说  相似文献   

6.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相似文献   

7.
绅士汤姆     
彭波 《华人时刊》2006,(9):87-88
刚到英国留学的时候,我跟汤姆是邻居,汤姆曾在北京留过学,会讲半生不熟的汉语,我们常在一块交流,英汉混杂,彼此成了一对好朋友。跟汤姆成为朋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汤姆跟我一个姓。他有个中国名字叫“彭湃”,我知道了后,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眉头一扬,“你听说过彭定康吗?我随他姓。”我虽然对彭定康没有什么好印象,可我对“彭湃”这个革命先驱历来非常尊重,所以,对汤姆也有种特别的感觉。汤姆曾问我,他这个中国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我说,你叫的这个名字是一个革命先驱的名字,很尊贵的。他听了非常高兴,问我在中国彭湃的故事,我对他讲了,他边听边摇头,表示对彭湃的行为不理解。为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情绪,我只好把话题岔开。他高兴了,说:“你姓彭我也姓彭,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我们是哥们,我知道你们中国人是比较讲究同族同宗的。”在谈起两国之间的区别时,他说中国人聪明,我非常自豪地微笑着,他看了,有些不高兴,说:“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内心复杂。”我让他说得具体点,他说:“有一次,我们公司从中国定了一批工作服,刚开始价格没有定下来,经过许多次谈判,最终才签定了合同,没想到,等工作服供货后才发现,这批工作服没有袖子。没法穿,公司便跟中国人交涉,可按合同,供的是衣服,上面没有说明有没有袖子。中国人没有错,你要的价格  相似文献   

8.
九年前,利奥逝世后,有人对我说:“我从来也不知道他是你的继父。”你知道,我从来也没这样叫过他。起初他在我的生活里无足轻重;不久他成了我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他也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9.
在越南人的称呼中没有第二人称“你”。日常习惯性的称呼是哥、弟、姐、妹。我们到越南后,很快就被越南作家排资论辈地呼哥唤弟了,我们团里那位惟一的女作家就成了许多越南人的“小妹妹”。我请教越南一位老资格的翻译家:越南高层人物之间也像老百姓这样称兄道弟吗?他说都一样。在越南只要一提起胡志明,无论男女老幼,一律称呼“胡伯伯”,或只叫“伯伯”。有一回,他给一个高级政府代表团当翻译访问中国,在天安门广场向英雄纪念碑献完鲜花之后分头活动,秘书长就在英雄纪念碑前大声宣布:跟五哥去的往这边来,跟八哥走的到那边去。陪同的中国领导人听得一头雾水,其实“五哥”就是书记,“八哥”就是总理。  相似文献   

10.
1947年4月出刊的《边疆通讯》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竹天”的人撰写的文章,题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记甘肃永登的蛮婆子》,文中对当时生活在甘肃省永登县城附近的一个“将要衰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问题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作者说:“他们的言语、习惯、风俗与汉、满、蒙、回任何民族大大的不同,他们自己叫他‘蛮子’或者‘蛮婆’,人们也是如此地称呼他们”。作者根据他们喜欢过流浪奔波算命卜卦的生活,因而称之为“东方中国的吉普赛人”。文中最后还“希望国内的历史学家、人类学者对此种将要衰落的极少数民族来一个彻底研究”。  相似文献   

11.
阳光 《21世纪》2008,(8):40-41
放弃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合伙人的身份,不和世界五百强之类的大公司打交道,却心甘情愿地回到国内和中小企业交朋友——"我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已经老的时候,有很多的中国成功企业家在说,在我们企业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叫宋新宇的人,他的易中公司帮助过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这就足够了。"这是宋新宇常说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2.
王童性老师说:“我的梦想就是系统全面地让爱书法的中国人、外国人知道中国字应该怎么写,怎么写才好看,我要编一本书!” 他不是在夸口,也许他的梦想从他开始学书法那天就在心底里生根了。  相似文献   

13.
唐略 《山西老年》2012,(8):50-50
有位刚刚大学毕业的朋友对我说:“我希望奋斗十年,然后可以过上安逸快乐的生活。”我摇摇头说:“那你这辈子就完蛋了。”  相似文献   

14.
他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在巴黎的塞纳河边悠闲地画他的画。周遭的朋友於是调侃说,他骨子里就该是个艺术家。他谈起经营企业的理念头头是道,市场、创新、人才,这些词从他嘴里蹦出来,字字珠玑。他说,我喜欢别人称呼我为“企业家”。这就是阮文龙,一半是艺术家,一半是企业家。正如王朔在其书中说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矛盾却也和谐。走近阮文龙——这个执着经营着艺术的企业家时,我总觉得自己的感官不够用,他给我的感觉很模糊,很难把他归属於哪一类人。准确的说,阮文龙身上有一种复杂的气质,既有企业家的从容与干练,又有艺术家的执着和…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社区》2009,(26):34-35
他叫我爸爸 有一个菜鸟问我:“MM是什么意思?” 我乱答:“妈妈!”她又问:“PLMM是什么意思?”我又乱答:“婆婆妈妈!” 然后。问她怎么了?她答:“有一个人加我为好友,他问我是‘婆婆妈妈’(PLMM)吗?我说不是。他又问我是‘妈妈’(MM)吗?我又说不是。接着。他就叫我‘爸爸’(88)!”  相似文献   

16.
苦难止于诗     
一位年轻朋友,大略知道我的经历,一次闲谈中说,他要有我这样的经历就好了。我听了正色言道,还是没有的好。凡事都得有个度,苦难更是这样。可怕处在于,苦难的度,是不可预知的。可以预知后果的苦难,也就不称其为苦难了。该是怎样一个度呢,年轻朋友问。想了想,我说:止于诗。就是说,如果这个苦难,还有些诗意,能引发你的诗兴,就是在度内,若是没有诗意,引发不起你的诗兴,怕就在度外了。这时你就要特别留意,不是留意有没有诗意,而是想办法先活下来再说别的。看他一脸的疑惑,我便说了自己的几件小事。文革中最让人害怕的惩罚,有一种叫“办学习班”。…  相似文献   

17.
《北方人》2006,(10)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相似文献   

18.
著名学者王沪宁教授近日撰文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人类的境况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理想主义者,人是要有理想的,没有理想人就不能自信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巨大变革的浪潮的冲击下,理想主义开始成为不少人苦苦思考的问题。我那时刚刚进入复旦,但复旦的氛围立即让我感到了理想主义的魁为。这是复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东西。当时,我的一位朋友与我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他问:“你愿意做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我说:“理想主义者。”他说:“那会  相似文献   

19.
桩桩 《社区》2010,(11):9-9
我网上的写作专栏叫“微园”.名字源于一位老人家中的清雅小园。这位老人连小学都没有读过.但却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是位书法家。他和我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心里有花有希望有梦想,就一定能活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化,不管是雅是俗,总能激起那些对中国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国人的好奇心。在江苏省中医院,就有这么一位黑人小伙,他身着医生服,认真地用中医为病人治疗着……他,叫郭末,他希望,能将中国的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