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七大上又重申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要实现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不仅是现实层面的生产劳动.还是人类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价值诉求上,马克思的实践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根本的契合性。所以,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延莉 《理论界》2009,(8):32-33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文章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高度,探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将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新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笔者从古今中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思想来展开论述,证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社会宏观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客观上要求科学方法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总的方法论依据,矛盾辩证法、系统整体论、和合学方法及对话沟通等方法则构成其方法论的具体内涵。依照这些方法办事,可以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实践的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华茹 《江汉论坛》2006,1(8):69-71
“和谐社会”理论是和谐辩证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审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逻辑结论,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离不开辩证思维的引领。只有用辩证的观点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避免实践中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科学论断为执政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和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征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新发展,是对执政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新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把感性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正是这样的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这一实践论也中国化为具有特定辩证内涵的新实践论.它的形成过程是由毛泽东提出"具体实践"范畴,经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批判论",到1992年以后,先后强调"实践创新论"和"人本实践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将这一历史过程逻辑化,人们看到:这一新实践论是以一般实践与具体实践、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实践批判性与实践创新性、实践的科学性与实践的人文性的四项辩证统一关系为其独特内涵和创新规定的.  相似文献   

10.
王瑛  高静文 《新疆社科论坛》2005,46(5):72-75,89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实践是信息时代交往实践发展的新阶段,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设了一个新的空间,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人们通过网络交往踏上了走向世界历史性存在之路,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正视网络交往实践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探寻人的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依据在于: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问题,又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有一系列重大前进和创新。其中最具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确立。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突破和飞跃。理论的提出是重要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完善则是更为重要的。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期笔谈,邀请几位国内著名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此问题的认识,希望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梳理和解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进行剖析,应着重分析其内在矛盾及矛盾解决的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对其辩证关系分析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维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从信念的确立、实践过程和社会形态三个层面的理论证明,为今天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赋予了科学的、整体的、唯物主义的内涵.其中,共产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两大关系"的和谐是主体的自我解放过程;而合理的社会结构系统整合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阶段.社会和谐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的有机统一,它是从理论可能向实践现实的真正飞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人的全面发展因其与社会的和谐密不可分,所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无论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协调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是我党依据实践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以此为指导,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特质,探索协调解决此类矛盾的手段和途径,在当前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20.
李建刚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12-1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实践、政治实践的深刻主题,是历史发展与现实逻辑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蕴涵着公平正义、民主法理、诚信友爱以及现代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同质化.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中国必须建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社会治理、公众互动、公平正义、公开透明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机制,构建效能、责任,服务、法理、监督、互动型模式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