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今年,1979年出生的先生和女士们到了30岁,“70年代生人”这一概念自然染上了成熟季节的颜色。这个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群落,也许仍然腼腆矛盾,但他们已经站在时代潮头。  相似文献   

2.
温州一直是人们有争议的地方。文革时期,温州两派武斗的惨烈震惊全国。70年代,温州又成了“复辟资本主义的黑样板”,80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刚开始在中国涌动,“温州模式”已驰名全国。温州偏居海隅,被丛山阻隔,至今连铁路也不通,人多地少,每人只有3分多耕地,国家投资少……但温州人却创造了高于全国、全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出现温州人。温州人走南闯北,不仅有一百万温州人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还有30多万温州人闯荡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像蜜蜂…  相似文献   

3.
契柯夫在评价俄国文坛时说:“最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1)。其实,把这句话用来评价中国现代文坛也是恰如其分的。在中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概念的“舶来品”,一开始便不是自足的体系。经过现代作家和理论家的不断探索,它才逐渐成熟和完善,逐渐汇成现代文学的滚滚大潮。如果说20年代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初创时期,那么30、40年代则是现实主义的成熟和繁荣时期。如果说印年代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为“为人生”的创作潮流,那么30、40年代的现实主义则要广阔得多,它除了继续体现“为人生”外,还要体现“为政治”这一时代趋向。而且在…  相似文献   

4.
高山族排湾人的蛇图腾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的 30多件排湾人的重要器物之上 ,雕刻有蛇形花纹图案 ,它表明直至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 ,高山族排湾人中仍保留并传承着蛇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5.
审美和功利的矛盾是贯穿文学始终的矛盾。中国现代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它们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这其中,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訏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6.
步雄 《北京纪事》2011,(7):94-97
一代才子纪晓岚已故去280多年了,他的后人们现在哪里?本系列报道将以连载的形式分别讲述纪晓岚的嫡传第五世孙媳纪李树慈、六世孙女纪根沛、纪根懿、纪根藩以及七吐孙纪次龙、纪烈平等人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经历跨越了白上世纪30年代末,纪氏大家族解体直到今天的半个多世纪。其间,儿多坎坷、几多感悟、儿多慨叹!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2010,(2):10-10
美国20世纪30年代长大的那代人不会重复冲泡茶叶袋,喜欢在气候温暖的地方享受舒适的退休生活。50年长大的那一代美国人人极端乐观,常常花的比挣的多。所以,我们会很好奇这次大衰退会造就出什么样的消费者、投资者和市民。乐观主义者看到汽车销售增加、工厂开工率提升以及股市牛劲十足后,认为这次经济危机不足以给人们的行为方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正式讲授蒙古语并广泛开展蒙古学研究,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美国没有过对蒙古学研究感兴趣的人。相反,欣赏蒙古历史、文化、文学和民间故事的学者,在美国早已有之,尽管他们人数不多,而且很分散。  相似文献   

9.
不想生孩子     
这句话写在90年代的今天,我想不至于把某些人吓昏吧。我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中国女性,可是我不想要孩子。我的理由是:首先,目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可能下岗的问题。生活的动荡逼迫我们必须多学几种生存的技能,20多岁正是记忆力、理解能力、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曾映证并推动了民国西北开发思潮的形成,也曾为现代中国建设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大公报》新闻传播、经营管理策略,《大公报》与1930年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虽有少数学者涉足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与1930年代西北开发、西北社会发展研究,但目前仍较少有人关注到当时《大公报》新闻叙事与西北开发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中国思想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改革开放”直至今天的30多年,是中国急速现代化的一个时期。在这30多年中,我们取得了新型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的巨大成就。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越来越多,有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几乎家家有电视、电脑,人人有手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91亿。那么,今日中国人的生活比30多年前的生活幸福多了吗?未必!财富总量快速增长了,但贫富差距也迅速拉大了。中国共产党不再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了,但穷人和富人、百姓与官员之间的矛盾变得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12.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08,(22):39-42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穿梭时空,让我们一瞬间回到30年前的生活,我们如何开始?而那时的人到今天,可能是觉得格格不入,张大嘴巴惊讶于现在的一切。仅仅30年而已,中国社会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因为这30年,不是普通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对比前后30年,物质生活环境变了,人们的观念更变了。  相似文献   

13.
咪拉 《北京纪事》2011,(12):44-48
说起王树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听戏的观众无人不知。这位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不仅享誉梨园,出色的嗓音条件使其在流行歌曲演唱方面游刃有余,被著名歌唱家王昆视为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王树芳多次随团去海内外演出,并在北京、台湾、美国等地成功举办了30多场个人演唱会,场场爆满,是梨园界第一位开个人演唱会的人。  相似文献   

14.
“用典”名称的由来,肇始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有金兆梓氏重提“用典”这一名称。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赵克勤在论及古汉语修辞法时才再提“用典”一语,并将其作为古代汉语修辞法的一种。在此之后,又无人再提“用典”这个名称了。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到了21世纪初,笔者在所著《修辞心理学》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15.
赵晓 《市民》2006,(6):14-18
房子越来越多的年代 房子越来越美的年代 居住,却成为焦灼的议题多少人在向往体面中受损 多少人在追求自由中就囚有人冷笑:活该!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依据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建构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而作为冯友兰先生“新理学”体系构成的“贞元六书”则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哲学。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最终仍要指向人生的问题,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到贞元六书之一的《新原人》,冯先生通过对已有的文化哲学的分析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构化出关于人生境界的体系界分,也最终将对文化哲学的探讨落实到对人主体本身的追问和思考上,这也表现出冯友兰先生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人主体价值的终极关切。  相似文献   

17.
鲁忠民 《社区》2001,(3):62-63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于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石康 《社区》2008,(14):62-62
20世纪60年代的人都经历过那种所谓的“慢生活”,就拿吃饭这件事儿来说,除了亲自去养猪种粮食种菜,几乎其他的所有事儿都得自己来,要是讲给80年代人,估计听起来像是古代生活。  相似文献   

19.
舒歌 《人生与伴侣》2006,(10):43-43
不N30岁,就有30.2%的人腰酸背痛,19.3%的人常年四肢乏力;多于2.0%的人患上骨质疏松症——近期发布的一项“中国骨质疏松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30多个城市的5万多份样本中,有4万名20-30岁的青年人患上了该病。专家强调,是不当的生活方式,让本该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患上了这种老年病。  相似文献   

20.
何怀宏 《社区》2009,(35):4-5
“70年代”在政治、文化的意义上并不是一个连贯而独立的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首尾是两个相当不同的生活世界,一般人所能接触到的读物有不少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尤其从承接和趋势来看是这样。大致以1976年划线.70年代前面的近七年是和“文革”的前三年、以至解放后的30年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