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遣隋使到遣唐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遣唐使"研究持续因而每一次遣使的追求目标、成员构成、海上航线、携高温,而"遣隋使"研究相对冷落.着眼于日本历史的带物品,均发生微妙的变化,而遣唐使的派遣即发端于发展脉络,遣隋使和遣唐使均始于飞鸟时代,两者前后遣隋使归国人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本吸收并融合了大量中国明清前的文化。最初是以朝鲜半岛为中介间接摄取,依靠舶来人的先进生产力,日本从狩猎渔捞时代一举跨越到农耕社会。大量遣隋使和遣唐使用毕生所学归国辅助改革日本社会各种制度。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也意味着中日间建立了正常的国交,日本已作为独立的国家形式存在。吸收宋朝文化主要依靠民间的贸易往来。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民族性格是日本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4.
大业三年(607),日本的第二次遣隋使向隋帝国递交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以隋代王言为视角,通过对遣隋使派遣与国书的文本细读两个层面梳理,可以看到古典的汉字书面语成为中世纪东亚共享的文化遗产。然而,它的引入与使用,却引起了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上的纷争。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君臣(内臣、外臣)关系在中世纪“国际”文书制度上被表现出来,其中还蕴含了佛教的东西观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固有的文化价值,还有王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权力。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东亚地区,7世纪至9世纪中叶持续二百余年的遣隋使、遣唐使制度,是中国文明向周边诸民族传播的典型体现.尤其对古代日本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族构成复杂。除包括北方虾夷在内之少数“原住人”外,主要由外来之“渡来人”组成。其成份以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为主,尚有部份来自南洋群岛。有充分材料表明,自从殷王朝前后开始,中国历代动乱时期,浮海逃亡之难民潮,曾经大量进入日本列岛,带来先进文明。 日本最早的古人类可以“明石猿人”为代表,生存于中更新世,更早处于空白状态。其中、晚更新世古人类主要在冰期时代,海面下降时通过联系大陆之陆桥迁移而来。 日本文化过去以中国为师。隋唐时期曾经多次派遣规模浩大的遣隋使团、遣唐使团,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之基础。  相似文献   

7.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在对华政策上追随美国等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以及不稳定的中日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稳定友好的中日关系的政策措施:努力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推动日本脱美返亚。  相似文献   

9.
美日同盟对中国防范的加强与中日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逐渐加强,对中日关系发展影响深刻。一方面,日本依托美日同盟走在防范中国的前沿,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这是中日关系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未来,当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损害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时,美国将对日本强硬的对华政策有所牵制。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最近的将来,中日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很难好于中美关系,将处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完全恶化之间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10.
“历史认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由于美国冷战政策的实施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法西斯思想未得到彻底地铲除 ,日本社会民众中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 ,日本右翼想以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作为迈向政治大国的出发点 ,由此造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在冷战后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低速期中 ,日本右翼又利用这个问题凝聚人心 ,企图把日本引向他们希望达到的所谓振兴目标。对此 ,本文从理论上予以分析 ,指出该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 ,如何解决将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 ,并提出了应对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的中日关系一直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但这并不是两国国内大部分人所愿意看到的。尽管中日两国政府都力图发展双边关系,但日本国内的政治右倾化是破坏中日关系的一股强劲力量。因此,要发展中日关系,首先应该遏制住日本国内破坏中日关系的观念和行为,然后按照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开拓两国合作的技术领域;在一个领域的合作成功之后,转向其它领域的合作,最终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得两国关系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崛起以及日本对中国崛起的矛盾认知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格局.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低点,但现在乃至未来的长时段内,中日关系仍是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撞船事件平息后,中日之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日本大地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中国在这次中日关系调整中将占据更多的主动.考虑到日本的灾后重建与经济恢复离不开中国,日本民主党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态度和中日之间的权力变更,在未来,中日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将会进一步加深,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竞争有可能加剧,但不会演变成大国对抗.  相似文献   

13.
一谈起日本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国,不少中国人的心情总是十分复杂。这个被中国人轻蔑、憎恨但又被中国人羡慕的国家,实在引起了中国人太多的思考。国人对日本的轻蔑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日本,还只是一个没有自身文字,只知道自相残杀的奴隶制小国。后来日本人派来了大批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在中国人的指导下,才学会了文字、货币等。而历史上,中国也在元朝时侵略过日本,只是因为途中遇到了巨大的风浪,才无功而返。因而,中国人根本不把日本人当回事,因为它太小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居然在几百年后攻打起了那个一直没把他当回事的大…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成因。国内保守势力要求"正常国家化",走军事大国的道路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国内因素。东亚权力格局变动,日本恐惧中国崛起,要求发挥军事作用,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外部环境因素。随着美国实力衰弱,日本不相信美国保护,开始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此次钓鱼岛争端,中国准备不足,威慑不够,造成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打破僵局需要中国制定合理的周边外交战略,以此构筑新型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周边国家,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东亚安全格局需要日本积极参与。但日本的右倾化尤其是安倍的反华路线损害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困局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当前要维护战略机遇期,面对日本挑衅,要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是军事准备,其次是各领域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战争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战争遗留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屏障.我国学界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未停止.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新史料的不断涌现,中国学界关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术史角度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中日关系背景之下,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日本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剖析是解释中日关系的视角之一。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制约着国家外交行为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走向。中日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推动中日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云  喻常森 《国际论坛》2012,(4):25-29,80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几经起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认知差异或者政策误读所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日本的实力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必须重新调整思维,深入了解和倾听彼此的关切。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据此考虑,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第一手的访谈记录,从经济与军事、中美日三边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等多个关键视角,展示和分析当前日本知识界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论争。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天纯等8位学者合著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一书,已于00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共分5个部分20章:第一部分,日本对华政策概观;第二部分,近代时期对华政策;第三部分,现代时期对华政策;第四部分,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科书问题贯穿于日本战后60余年的社会发展中,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Et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内容。了解教科书问题就无法回避其历史的发展过程,而妥善解决教科书问题也需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重视教科书问题的深远意义,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中日关系建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仍系既脆弱又棘手的一对中外双边关系。这是因为影响两国民族心理和解的主要障碍迄今尚未克服,诸如部分日本政要尚未像德国政要那样正视侵略历史、日本国民尚未全部走向觉醒、中国尚未完全崛起。对此我们宜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快中日民族心理和解进程:通过加大对日宣传力度和改变对日宣传基调,努力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地走向觉醒;通过密切和充实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既需摆脱对日外交"新思维"的后续影响,也要避免滑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潭;应着手"中日关系研究工程"立项,为国家对日外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