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城市产业集群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华 《学术界》2006,(4):199-202
本文通过分析小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在乡镇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总结说明依靠乡镇自身力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本文还指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小城市建设与产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蒋丽云 《理论界》2007,(4):88-89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的许多小城市将会得到蓬勃发展。本文以蒙自新天地步行街为案例,对西部小城市步行街的布局设计进行探讨,期望为西部小城市在发展中如何更合理地布局城市居民的商业购物区和休闲娱乐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投资也在迅速增长,本文在考虑多种要素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利用2003~2013年的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为0.025,表明其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大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非常显著,而对小城市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公交车、出租车和道路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经济增长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都体现在小城市。因此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大城市应继续发展轨道交通,在发展过程中推广PPP模式,增加轻轨与市郊铁路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要求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论述了小城市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指出小城市是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建设小城市,必须立足优势,彰显特色,树立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而不单是土地的城市化,努力营造进城农民"留得下,富得起"的就业创业环境,推动"强镇扩权"向"扩权强镇"和建设小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出发,进而设计我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所选35座大城市2007年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著名侨乡石狮市初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联合;小洋货、大创汇;小城市、大网络;小政府、大社会”五大五小的鲜明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刊刊登石狮市市委书记、市长刘成业以及石狮市委办公室陈德扬同志的文章,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地市合并使我市成为全国第四人口大市。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上要成为带头的市,贡献的市,大于六分之一的市,这是艰巨的历史使命。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区域性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先导、龙头作用,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和辐射源。因此,研究城市自身发展及其基础上的辐射吸纳作用,加快实施相应的举措,应当成为振兴我市经济的重要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路子。笔者以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城市发展也要转变观念和思路,走优先发展大城市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跨跃式发展的新路子。 一、西部地区的城市必须增强其资源配置中的聚集效应 众所周知,城市社会经济功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资源配置中的聚集效应。城市区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财富、资金、信息,集中了各种不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简化应用于城市竞争力分析,按城市经济实力、资金实力、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共14个原始指标和生成统计指标,组成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构造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层次模型.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地级盟市为例,对内蒙古各盟市的竞争力作横向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各盟市发展比较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提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的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近5000年的发展,目前有大小城市700多个。如果把拥有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定为大城市,则全国有81个以上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由于其巨大的聚集效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历史形成的结构性缺陷,现越来越影响到它的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11.
人口迁移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成为主导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最主要的趋势,而城市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口在不同空间区位上的重新聚集和分布,即城镇体系中规模结构的变化。分析人口迁移对城市规模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只是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优化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构筑适应大开发需要的社会经济战略平台 ,需要我们立足省情 ,研究并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和特定的趋势 ,减少盲目性和无序性 ,实现城镇化的跨越式良性发展。一城镇是城市体系的基础层次 ,它与大、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共同构筑了有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城镇化的意义就在于把城市体系的基础层次与农村经济增长中心融为一体 ,完成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转换。对城市体系重点发展层次的选择 ,要依据国情、省情来进行。贵州突出的省情 ,…  相似文献   

13.
东西冲突中的现代小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学术研究》2003,(4):106-109
小城镇在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广泛的基本存在图景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时代 ,小城镇位于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介位置 ,使它在与二者的对比中 ,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中与西、城与乡共存互渗的文化品格。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 ,便以它丰富、感性的文本资源 ,描绘出了现代中国独特而意蕴深长的小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发展创意经济是明智的选择。本文以乌鲁木齐等市为立足点,从城市创意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现状比较入手,具体对西北地区几个省会城市的创意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探讨西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包括四个方面14个指标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地级盟市为例,对内蒙古各盟市的综合竞争力作横向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各盟市发展比较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提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的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在一些地域范围内,由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组成的综合有机整体和聚集区。城市社会经济的聚集和扩散是城市发展和演替过程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聚集和扩散在概念上是相逆的过程,但并非彼此排斥的对立面,而是两个过程在同一城市中不同阶段进行而已。本文前面是对南京城市聚集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后面是对南京城市社会经济扩散过程作了论述,这里扩散是用产业波论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的研究中,学者们选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对策,但这些研究仍存在理论创新力度不足、评价方法单一、重静态轻动态等问题。在城市群这一大系统下研究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小城市及整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力问题,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和城市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在新历史条件下,城市群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大城市的深度拓展与中、小城市的强势整合;城市群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交错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纵向的中心地模式向对等结网的网络城市转化。当前加速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城市群总体规划为基础,从空间结构调整和强化空间联系两个层面加强城市群管理,加速城市群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相比是十分落后的,这已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城市数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中心城市的特征、城市发展层次几方面对我省现有城市体系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比较研究,指出目前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现有城市发展数量和布局的基础上,调整城市体系的结构,稳定昆明市的城市发展规模,适当地选择部分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历史基础较好,能带动区域经济起飞的县级市作为中等城市的发展对象,使我省尽快形成以昆明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较多的小城市为基础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再造——沪苏浙鲁粤五省市经济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综合实力最强的五个省市。分析比较这五省市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差异 ,有助于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 ,汲取有益的经验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创造出 2 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五省市经济发展比较由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条件和发展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多年来沪苏浙鲁粤五省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差别和变化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1 综合实力和发展速度经济总量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五省市的上游水平。 19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