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的精确和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属性。承认语言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探讨语言的模糊性在使用上的主观性,有助于人们对语言本质的再认识。语言使用的精确法和模糊法都是科学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恰当使用模糊词语能使表达更为准确得体。  相似文献   

2.
精确新闻的精确性须建立在准确把握社会调查的程序和科学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社会规律并在新闻呈现上做到客观性。精确新闻只有做到统计学上的精确性、社会学上的真实性以及媒体呈现的客观性,才能保证精确新闻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应当是精确的,尤其是法律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客观上也具有模糊性,法律语言也不例外。法律语言的精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使法律语言达到了极致的精确,从而促进法律的实施,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明白”与“精确”是我们在讲话或写作中所追求的标准,但是不可否认,模糊语言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所感到的使用某个语言符号同他所指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语言自身的有限性、交际双方背景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着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它不仅可使语言更加礼貌,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幽默,还能使文学作品达到显著的艺术效果。模糊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没有明确外延的语言是“模糊”语言,“模糊”性、不确定性是文学魅力的所在,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就需要这种“模糊”教学。一、语文教学中,忽视“模糊”性,就容易扼杀创造性我国绘画有个经典的“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对这一相同的命题,有人画了四面环山,中间古寺清晰可见,令人一览无余;有也人把群山画得巍峨一点,古寺在其中若隐若现,“旁逸斜出”;只有一个人不画古寺,但见其笔下山林幽幽,溪水潺潺,溪边一和尚正在俯身汲水,令人顿觉意趣横生,击节称奇。故事里第三个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拘泥于“藏”的精确表述和“古寺”的明白存在,而是选…  相似文献   

6.
在交际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使言语表达更加自然、得体,更好地表情达意,产生独特的作用。从辩证的角度出发,从显现与隐现的视角对模糊语言精确性特征的存现方式进行多层面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目的是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模糊语言,使其在交际中发挥更大地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文婷 《天府新论》2004,3(Z1):202-203
模糊语言的讨论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而对于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各有其说法.模糊语言的产生在根本上是客观世界、人的主观认识以及符号的性质三者矛盾协调的产物.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具体到模糊义素.模糊语义是无法通过人为手段使之精确的,它与歧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模糊”与精确相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自认为是精确的认识其实也是模糊的认识。我们平常说“今天天气很好”。“好”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才叫好?”什么不叫“好”?其实并不清楚。又比如说“这朵花多美”。这“美”也是一个模糊概念。什么叫“美”?什么不叫“美”谁能说得上来?尽管如此,人们并不觉得“今天气很好”、“这朵花很美”之类的说法不清楚,甚至觉得这样说满可以了。反之,说得太精确,有时还觉得啰嗦。  相似文献   

9.
立法语言以表达准确甚至是精确为其追求的目标,那么在立法中是否能够完全彻底的排除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呢?作者根据Prince et al.以及channell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对模糊限制语在美国统一商法典-买卖编中的分类、使用原因及作用,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作为立法语言之一的美国统一商法典-买卖编中.不仅允许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而且还依赖于它的使用体现表述的准确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思维形态和信息传达手段,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有着非常灵活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常在主观上故意使用模糊语言,将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从而使语言更加委婉、含蓄。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帮助说话者进行自我保护,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虚拟语气、反语和双重否定句模糊句式。  相似文献   

11.
李志 《南方论刊》2006,(12):82-83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本文试就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治理对策进行探讨。1.虚假新闻的表现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存在重要的因素。应该说,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作风不踏实造成的,虚假新闻的具体表现为:1.1凭空捏造型。也就是纯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2005年美国…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并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可以被看作是客观化了的精神,它替我们表达细致而丰硕的感觉与思想。针对人们对新闻语言的是与“非”进行阐述,探讨新闻语言的是亦即是、“非”亦即是,以消除人们对新闻语言的错误看法,还新闻语言以清白。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精确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兰芳  付晓丽 《河北学刊》2006,26(3):235-236
一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它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已取得的成果也是较为可观的。但是,更多的问题等待人们去探讨、去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何为模糊”理解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熊茵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209-212
回顾我国20多年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历程,不难看出,由于切实贯彻了“对话”式传播理念,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广播电视新闻的表述方式更是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漫长旅程。通过对新闻表述方式转变的回溯和梳理,本文认为,进一步贯彻“对话”传播理念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进乃至传媒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语言使用意义的模糊性在任何语言中都随处可见。很长一段时间内语言学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认为语言应该清晰精确,但事实上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是那么直接和精确。选用的词语意义越是模糊,越会给对方留有余地。例如:(1)Wouldyoupleasecometomyhomeatyouconve-nience?(2)Pleasecometomyhomeifyouhavetime.相反,上述例子若采用精确的表达,那么话语听起来倒像是在下最后通牒。如:(3)Wouldyouliketocometomyhomeat8:35'01'May15,2003?语言的使用既有模糊的一面又有精确的一面。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词义系统中的一个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模糊语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尝试,各有千秋,但尚未见到公认的定义。本文将以下情况定义为英语模糊语:①模糊词或词语的意义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或词语来表达相应更为准确的意义;②模糊词或词语是有目的的和毫不掩饰的模糊;③模糊词或词语的意义是由其内在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一、英语模糊语的语言形式1.模糊附加语在某些场合,说话者为了把话说得更准确,加上一个单词或短语,反而给人以模糊的概念。例如:Thecountryhasapopulationofaroundthreemillion.“threemillion”这个精确的数字因有附加语“around”而变得模糊。又如:(BBC…  相似文献   

17.
在进入到所谓信息共享、“同题竞争”时代以后,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我们也经常能从报纸上享受到精彩策划带来的阅读快感。“新闻策划”的本质,是在新闻媒体实际运作之前及运作过程中,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周密地设计与修正报道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旨在探讨新闻策划中应当把握的四大关系,以求教于同仁。一、取与舍“取与舍”即策划的选题问题。新闻策划的目的决定了不是任何新闻事实都能进入我们的策划视野。那么,取舍策划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杨玲 《兰州学刊》2003,(5):203-203
从广义上讲 ,新闻和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 ,新闻姓“新” ,历史姓“旧” ,在时间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但当我们撇开时间因子就两者关系作进一步的考察时 ,就不难发现 ,新闻与历史有不少共同之处。一是从研究、表现的对象上看 ,二者都有广阔的胸襟。以整个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为基本对象 ,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所反映。二是从表现的手段上看 ,都以文字为主要方式 ,辅以图片或其他资料。三是从这两者的根本属性来看 ,历史讲“不虚美、不隐恶” ,必须真实、公允 ;新闻则讲真实性、公正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 ,在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话语的修辞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机构要求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话语必须是呆板、无趣的.通过运用语言修辞策略、劝服策略、模糊策略等修辞策略可以赋予新闻生机与活力,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是指用镜头语言表述的、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文章从新闻规律、地方特色、深度、角度和情感等方面入手,探索了地方电视台办好民生新闻的途径,明确指出了民生新闻的作用以及避免庸俗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