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的区际夫妻财产制法律冲突,应当从法律理念、立法以及解决法律冲突的具体方法等几方面综合考虑,交替运用多种方法来加以解决。在法律理念上,各法域应努力统一立法宗旨、加强法律文化的融合;在立法上,各法域应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类推适用国际私法规范,其次,采用区际冲突法的方法,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利用统一实体法的方法,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逐步解决中国区际夫妻财产制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2.
内地与澳门、香港分别达成的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两个安排,是中国区际私法领域的重大成就。两个安排在适用范围、相互认可和执行的条件、程序以及草拟草案时依据的参照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目前采取的安排模式是内地与特区的一大创造,是在“一国两制”下内地与特区司法运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1997年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成立特别行政区后,香港现行的法律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在一件同时涉及到香港和我国内地的民事案件中,香港法律和我国内地法律规定不同时,是适用我国内地法律还是香港法律?作者对香港法律与我国内地法律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独立法律区域,并以此为前提,对诸如管辖权,几种主要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争问题提出了探讨性的意见。本刊以一家之言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内地应与香港特区加强各方面包括法律及其相关制度的横向交流。通过对香港与内地知识产权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借鉴,完善中国内地惩治知识产权犯罪的路径,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刑事正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苇 《社科纵横》2014,(10):59-62
法律文化冲突是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一种非耦合现象。传统法律文化中独特的"宗族"观念与"无讼"观念成为了当前社会法律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更多的从文化这一上位范畴去看待这一冲突,把它视为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而不是单纯地把这种冲突视为两种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对立或吞没。  相似文献   

6.
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属于区际法律冲突.国际私法具有维护和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作用.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里程碑,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将在涉台民事案件及两岸民事纠纷的法律适用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筑稳固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现状,主权国家内如何进行司法协助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能否有效、持续、稳定地展开,有赖于中国内地与港澳之间进行真诚的合作,并形成相关的制度.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化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主权唯一、法域平等、便捷高效三个基本原则.上述三个原则相互协调和统一之时,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制度体系方能有效和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8.
张瑞泉 《唐都学刊》2000,16(4):43-47
文章着重探讨19世纪中国有代表性的法律思潮产生的背景、各自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认为19世纪中国各种法律思潮尽管冲突迭见,但更多是把法律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来说明各自的政治立场,而忽视了对普通民众法律观念的更新和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对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所能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碧珠  陈国贲 《浙江学刊》2006,63(2):196-201
本文通过对一些受访者的访问,分析了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以及隐私在家庭的展现模式。并对香港与内地的隐私观念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探求》2017,(4)
由于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地区特殊情况的存在,我国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法制国家变成了一个多元法制国家,形成了一种"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复合法域国家。目前,四地区已形成了一个共同发展的"中华经济圈",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软法现象和软法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这时如果公法学仍然一如既往地对软法现象视而不见,那么这不仅是公法理论体系本身的缺憾,而且还会严重地制约着公域之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深化我国公法学上的软法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孙扬 《阅江学刊》2012,4(4):75-81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争取香港主权的努力遭遇挫折,战后英国重返香港,中国在涉港事务中试图积极应对,争取国家利权。1946年12月3日,中国内地与香港边境的文锦渡发生一起英军越界开枪事件,造成宝安县居民张添祥死亡,即"张添祥事件"。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当局和民意机构主张强硬外交,积极组织援助;国民政府外交当局亦介入善后,在民意舆论的压力下展开外交维权。最终,张添祥事件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2.
Using 2011 censu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living arrangement affects disparities in poverty between older adults (aged 65 and older) who migrated to Hong Kong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hose who were born in Hong Kong. Our sample consisted of 29,987 immigrants and 9,398 natives, all of whom were ethnic Chinese and living in Hong Kong at the time of the census. We found higher poverty rates among older immigrants than among natives, a disparity that persisted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living arrangement, human capital characteristics, assimilation‐related variables,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 also found that living arrangement moderated the impact of immigrant status on the poverty risk among older adults, and that the impact was due mainly to the number of earners in the household.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with respect to poverty among older adults and anti‐poverty measur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中国内地的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照顾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养老方式。笔者对中国的居家养老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了居家养老的背景、概念、养老方式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居家养老的具体措施,为中国内地的居家养老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陈世海 《社会工作》2011,(16):49-51
文章借鉴香港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提出从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育着手,构建“学生一学校一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育人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庭好的成长环境,获得学校、案主和实习生“三赢”的结果,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化与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三次解释中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结构解释和立法原意解释等。文章强调“人大释法”在娴熟地采用这些法律解释方法时对法理学说的运用。文章指出,在居港权案中,特区终审法院与人大释法在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分歧主要在于确定体现立法原意的权威本文的过程中,究竟是采取程序主义的形式审查,还是实质主义的意图推定,这不仅是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而且是法理学说和政治立场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文章批评了立法者不适宜解释法律的流行偏见,呼吁将基本法纳入列国家宪政体制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内地灾害救助的发展及与港、澳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地的灾害救助从灾害管理到灾害的统计、核定、评估,应急预案和响应,从生活救助到恢复重建,从资金物资储备到捐赠,已经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主体框架,并在救灾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香港、澳门的灾害救助有着各自的特色,香港基金式管理方式和澳门部门联动与灾民中心,为内地灾害救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clos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cross‐border commutes for work have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ommon work‐family arrangement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Due to the special social context of Mainland China, the impact of the cross‐border work arrangement is mostly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cost or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families involved. However, this overlooks positive adjustment and its protective factors, which are present in many families. A clear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also lacking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work‐related mobility and family adjustment are reviewed. The resiliency perspective helps to provide a more inclu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0 famil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ve factors of family adjustment in relation to the cross‐border arrangements of Hong Kong residents.

随着香港与内地密切经济关系的建立,跨境工作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于香港居民的工作与家庭安排。由于中国大陆特殊的社会环境,多数对跨境工作的理解都集中于这种工作安排对家庭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其积极的调整和保护因素。同时,以往的研究也往往缺乏清晰的概念框架。本文回顾了不同角度讨论与就业相关的人口流动和家庭适应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理解。本文根据与二十个家庭深度访谈的结果,讨论了家庭适应的保护因素与香港居民跨境工作安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姚百慧 《唐都学刊》2010,26(1):68-71
网络的发展为学者们利用各国的学位论文资源提供了便利。我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均开发了不少重要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外一些国家与地区也提供了若干在线学位论文资源。利用网络学位论文资源,要注意各个数据库收录的范围,并同纸本学位论文或已刊专著对照使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ong Kong is now at the crossroads of its journey towards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Whil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ill seems to be the unwavering objective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e demand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because of a strong civil society fostered by economic success.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provides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its legitimac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cy and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hrough inclusivity in social welfare. The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empirical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HKIAPS) in 2010 demonstrate that Hong Kong people identified social harmony as the main direc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closely follow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and freedom. Respondents who chose social harmony as the main go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re more likely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find common ground when fighting for their own rights or the rights of societ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se findings reflect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taking social harmony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