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晋以前的汉代,文学理论还不具有系统性和思辨性。在研究方法上,深受汉儒“章句文学”的影响,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仍局限于篇章字句上,未能上升为理性形态。魏晋玄学的兴起,形成了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章句之学”的治学方法,学术风气也为之一变。 言意关系,是魏晋之际讨论得最热烈的重要问题之一。当时,关于言意关系有三种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冲突与互渗的历史。千百年来,尽管它偶有辉煌,但始终都未能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直到今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都被人们当作外来文化而遭蒙隔绝和漠视。当人们在寻找宗教寄托时,它又总是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在对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之后的最后选择。天主教会内部也在一再高唱“本地化”、“平民化”、“社会化”、“民主化”的同时,并没有真正从自身和环境中找到一条摆脱困境的兴盛普及之道,而始终处于“不与本地文化融合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反之又会丢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神学特点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的二难选择之中。 尽管如此,天主教在中国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追随者,不论是在文化发达的城市还是偏  相似文献   

3.
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绝妙的色彩。它不仅能御寒暑、满足人们对美的欲望,而且随着阶级的出现,作为等级的标志出现。汉画像五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它那博大沉雄的内容,就象一部反映汉代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在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三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穿着的服饰也不同。服饰在当时穿着是有严格的标准。包括服、冠饰、鞋和饰物的式样、颜色、质料等。因此当时形成了不管行到何处,是何许人士‘现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本文拟对眼饰在汉画中体现的历史价值进行一些粗浅分析“冠”,作…  相似文献   

4.
汉代画像风格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墓室建筑是汉代地面建筑的缩影;汉代画像艺术则是汉代艺术思想的反映;而这些“阴间艺术”所描绘的内容,则是当时阳世间人们思想的反映。“事死如生”自然有着先民们愚昧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空前发展与安定。“畏  相似文献   

5.
秋天     
我国的贺年卡最早始于汉代。当时人们称它为“名谒”、“名刺”。到唐代,则把它称为“门状”;明清时,又称其为“红单”。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时,国家政治结构中血缘的纽带比较重要,劝谏主要是以“直谏”的形式出现的。《诗经》里就有许多贵戚之卿直谏君王的作品。“献诗”和“采诗”是《诗经》干预政治的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纽带松弛,君主专制加强,直谏越来越危险,人们越来越推崇讽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汉代《诗经》学,形成了“美刺讽喻说”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把《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附会于历史和政治,把很多本来没有讽谏用意的的诗篇,都解释成了谏书。“美刺讽喻说”对中国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评论的影响都很深远。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理解它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台刊《宗教哲学》第6卷第3期上发表文章追问,一个中国佛教思想家思考问题的前题 和视角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是完全基于纯粹佛教的立场呢,还是带有更强烈的中国 思想的语境背景?这一“本位”问题,实际上是基于对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范式的思索。关 于中国佛学之研究著述可谓多矣,但大体不出二途,或纯从佛教哲学角度,或着眼于社会史 视域,前者更多侧重于佛教文本之分析,后者则强调佛教作为一个历史因素的社会、文化功 能。若从思想史角度言之,则二者可综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综合与中国佛教思想本 身具有两种品性:…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从公元一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聚居的地区,存在到今天,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曾为古代奴隶制进行过辩护。”高度兴盛于西欧封建社会,“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并且“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  相似文献   

9.
佛教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严耀中道德与法律一样,都是把人们组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探讨佛教道德观念对中国曾起着何种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了解中国的国情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历史与当代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佛教道德观念的传...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把诗歌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 ,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具有时代特征。它给近于窒息的汉代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给“质木无文”的文人五言诗输入新的血液 ,为建安文学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1.
“诗文评”(诗学文论)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和繁荣,有很多特殊的历史机缘:一是汉帝国衰亡,堤岸崩溃,社会动荡而精神宽松,人们的思维空间骤然拓宽,造成了精神文化发展繁荣的良好机会;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和盛行,形成了对汉代中期以来儒学绝对主宰的大一统局面的反叛,这种精神氛围,给文人们提供了张扬个性、发挥创造性的良好环境;三是佛教和佛学的传人,对中国“诗文评”许多理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一种强有力的催生作用,成为中国“诗文评”学科诞生和发展繁荣的有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历史典型。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格义”起过重要的作用。“格义”盛行于两晋,故习称此时为“格义”佛学阶段,但笔者认为,在佛教初传中原的汉魏时期已经运用“格义”传播佛教。两晋以后,“格义”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促进般若学和湟槃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由于“格义”模糊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就为“三教调和论”的产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思想依据。经过“格义”,使中国文化影响佛学,使印度佛教在中国被改造而变形,也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开辟了途径。因此,“格义”确实“影响于当日之思想者甚深”(陈寅恪语),不能仅以佛教“迎合”中国文化视之。  相似文献   

13.
徐州位于黄淮海平原,自古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兴盛。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后,逐渐在神州大地传播开来。徐州作为中国古代多种宗教汇集之地,这里佛刹林立,高僧云集,为当时佛教重镇,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惠能在禅宗前辈广泛兼容与吸纳中印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把印度佛教全面彻底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回顾,论证了惠能创新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介绍了惠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惠能创立了平民化的佛教,使社会平等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惠能创立“和光接物”的理念,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惠能把印度佛教“出世间道”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入世观念融合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美学领域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本文还进一步把惠能对佛教文化的创新放到世界范围加以考察,认为惠能在世界宗教史上,首创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为宗教服务社会开辟了新天地;惠能在世界哲学史上,是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最早的奠基人;惠能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把外来的异质文化完全彻底本土化,创造出比外来文化原产地更先进的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进步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15.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福井重雅先生,积多年的研究成果,撰著的《汉代选官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已由日本创文社作为该社“东洋学丛书”之一出版。这是日本学术界专门研究中国汉代选官制度的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专著。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其吏政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而这种良好的吏政又与当时选官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两汉选官制度,对于揭示汉代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层奥秘,对于解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之谜,意义十分重大。福井教授一向高度评价中国汉代的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直觉思维形式的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但是,人们对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直觉思维形式——佛教的顿悟说却注意得不够,对它与现代科学直觉思维的关系问题更是被忽视了。本文就这个方面作点尝试性的探讨。佛教所说的“顿悟”是相对于“渐悟”而言的,是中国佛教史上关于成佛的步骤与途径问题上的一种观点。所谓“顿悟”就是指主体通过一种直观体悟的方法一下子触及佛教的所谓“真理”“佛性”的一种认识的飞跃。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直观体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玄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沟通当时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全面来评论玄学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而只想就两个题目来谈一谈玄学在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基本性格方面的贡献。一是玄学的“自然合理”论,一是玄学的“忘言得意”论。前者,确立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而后者,则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之  相似文献   

18.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汉墓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上所刻文字等的合称)是汉代民间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一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躲过无数兵燹战火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载了一些早期佛教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资料。这些资料展呈了早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佛教对民间影响的程度,对之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汉代早期佛教的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早期佛教的传播规律、纠正学界通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早期佛教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些来自民间的汉画有着异常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紫柏大师是晚明佛教界的著名高僧,他在明代佛教衰微之际,力振佛教,在晚明社会动荡之时热心济世,他所提出的“三大负”就是其热心济世的表现。紫柏大师“三大负”的经世主张当时都没有实现,但它反映了紫柏大师和晚明思想界思想的一些动向。  相似文献   

20.
熊铁基《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一文刊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认为先秦典籍在汉代流传,经过了汉人不同程度的整理,甚至改造。传世的“群经诸子”,主要是汉人的文本。汉王朝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儒学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经学时代”之形成,除了社会政治的“外因”,也有学术本身及发展的“内因”,汉代新的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日安摘)陈振国在《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抗战准备》一文认为,进入1930年,中国政府开始谋划国防,着手抗战的准备工作。趁此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