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唐之际,内外各级官僚除职官永业田、公(厂解)田等收入外,其正式俸禄,基本上由禄粟和职分田两项组成。因此,在考察武德年间内外官禄时,即应以这两项为本,除将内官与外官进行比较外,还需与开皇、贞观年间的官禄情况作些对比分析,借以考察武德政策之倾向。一据《隋书·食货志》、《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按九品给职分田,同品级的内、外官所给田数相等。另给禄粟,则内、外官有别。京官分九品十八级(每品分正、从二级),从八品以上给禄粟,九品不给。如只取正品比较,则隋京官俸禄可表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内务府是清代职掌独特的衙门,负责宫廷、皇室的各种事务和上三旗包衣之政令。其机构庞杂,官制异常复杂。在设官上,不仅文武官俱设,而且有互兼及混乱现象;其品级的划分,不仅与外朝职官的九品十八级制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同一名称之职官,在不同档次、不同性质的机构中,品级不同。在选任上,又根据官员身份的差异、选官主体的不同和任官方式的差别,把职官划分各种不同性质的官缺,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杜文玉 《人文杂志》2003,(6):105-114
五代俸禄制度是当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研究了五代在朝官、地方官的俸禄以及除陌、折估、俸户等问题 ,并详细考证了各种职官尤其是地方官的给俸情况。认为五代的俸禄制度虽沿袭唐制 ,但变化颇多 ,主要是其俸禄标准总体上低于唐代水平 ,通常均实行给半俸的制度 ,同时又实行折估之制 ,即给官员的俸钱均折成实物发给 ,州府僚佐及县级官员通常不给禄粟 ,对于不同的官员 ,实行中央统一支给与地方自行发放两种发俸办法等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经历了二百六十余年由盛到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期间,封建社会经济取得了超越前代的发展,典章制度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清代所处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法律制度的历史价值。"职官有犯"是《大清律例·名例律》中的一条法律,根据清代"职官有犯"律的规定,官员犯罪,无论职务高低,所司皆须开具事实,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问。清代皇帝是最高立法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审判官,控制国家的最高司法权。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见到一部清嘉庆年间的《搢绅全书》即“搢绅录”,搢绅录是记载全国范围职官名录的专书。它始源于南宋《班朝录》,明代已有之,清代则广泛刊刻。有官刻与坊刻之分。官刻本又分二种。由吏部刊刻的按先京官后外官的次序。开列文职官员品级职衔、姓名籍贯、除授日期和科甲出身等,称为《爵秩全览》。由兵部刊刻的武职官员名册称为《中枢备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形成于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确立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由当朝文武官员推荐官吏逐渐成为制度;秦汉以后先是实行征辟制度,后来实行“九品官人法”;隋唐开我国科举考试选官之先河,明清更是把科举考试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然其中所载山东布政使、按察使两司官员的族籍有漏误,根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及各地方史志等基本史料对其误漏处进行勘补,当有裨于相关地方史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8.
清代对四品以下官员实行记俸升转的办法,即按照官员任职年限,年满方可升转,因此对于"俸年"的计算就成为清代官制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官缺不同,记俸分为京俸、腹俸、边俸三种,在标准上有所折算。因事离职的官员,其俸年接算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一制度以时间为衡量标准,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在实际行政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多弊端:比如缺乏效率,升途壅滞等。清代为了完善这一制度,做了一些补充性规定和小范围改革。本文由清代"俸年"标准形成入手,探讨了清代官员的俸年计算方式,以及"俸满"对其仕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祥雨 《云梦学刊》2004,25(5):33-35
清代京师实行特殊的司法管辖,其中涉及旗人户婚、田土的案件,如八旗、步军统领、五城、内务府等初审衙门不能完案,则交由户部审理。但户部的司法权力并不充分。户部一般根据《大清律例》断案,而《户部则例》中的相关规定也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0.
两汉政府在边郡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边防体系,边防职官循行视察边塞防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派往边郡循行的有中央以及地方的各级职官。对于循行官员的行程,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保证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循行的内容与屯戍相关,包括了兵器折损情况、守御器及烽火器具是否完备、燧卒对于烽火品约的熟习程度、燧卒在岗以及核实日迹情况,等等,循行制度保证了边防体系得以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11.
“段位”,表示围棋棋手的等级,现在普遍采用“九段制”。你可知道围棋的“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吗? 围棋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随着围棋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评定技艺高低的方法。《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古代职官也分九个等级,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历代王  相似文献   

12.
关于金朝官僚等级制度,现存史籍记载并不清晰,前人研究也不多。这一问题,可从官员俸禄、致仕待遇、官员服饰、封赠与门荫、墓葬和谥号、官员仪从等几个角度来分析。金朝官员俸禄的发放标准,在海陵王时期前后经历了由以散官品级为依据转为以职事官品级为依据的过程;官员致仕后待遇的确定,所依据的标准是职事官品级和任职时间;在影响官员服饰等级的因素中,职事官品级无疑是最重要的;官员得以封赠父祖和门荫子孙的主要标准是散官品级,职事官品级则发挥了调节性作用;官员去世后的墓葬规格是依照其散官品级来确定的,谥号有无则是由职事官品级来决定的;官员仪从配给的标准为职事官品级。总体而言,金朝官员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应是职事官品级。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期边方纳粮制的解体,究竟是由于叶淇变法即改行运司纳银制,还是因势要占窝、王府奏买食盐、太监织造奏讨盐引,以致造成大规模内外宫贩卖私盐所致的问题,殊值讨论。迄今为止,治明盐史者,大都依明代官修史书,将边方纳粮制解体归咎户部尚书叶淇的所谓“变法”,唯日本学者藤井宏另持一说,认为与叶淇无关。本文仅就“势要占窝”之一侧面,具体考察势要占窝的形态与边方纳粮制解体的关系。一、势要奏请开中势要奏请开中,起源于势要家人纳粮中盐贩鬻。按明制:在户部奏请开中盐粮则例公布后,势要官员家人按其规定上纳粮米,以获取贩盐权,这当与一般开中商人纳米中盐,本质并无区别。问题是,达官显要之家人倘若染指贩盐,势必凭藉声势,侵攘民利。因此,洪武时即规定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其目的不言而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官员开复制度是清代官僚处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对受到罚俸降级或革职处分的官员一定程度地恢复其俸禄、级别和官职的制度.在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皇帝及拥有特权的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官员开复问题上也曾违反制度规定.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又率先破坏之,使官员的开复具有人治的特点.在现今法治社会,应该进一步完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相关法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使复出机制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救灾中,为了充分调动民间救灾力量,明政府施行劝赈.在执行明政府劝赈政策时,官员们首先遵循民众自愿的原则,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强制逼迫的情况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劝赈过程中,一些灾区官员公开捐出自己的俸禄,给民众作出表率.有的官员亲自深入民间规劝民众力所能及地为救灾作出贡献.在劝说的过程中,官员均能注意劝说的方式方法,如勤政以感动民心、不扰民、消除富民的顾虑等.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流放制度作为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反映出清代的阶级统治和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官员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在职的官员,加上业已致仕的官员和未入仕的士子举人,甚至官员的亲属,构成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流放制度对官员的规定,未列入刑律,只是“成案相沿,遂为  相似文献   

17.
清代实录馆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实录馆为例开之馆。皇帝晏驾之后,嗣位者必为之开馆纂修实录。因实录非常设机构,故《清会典》、《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和《清史稿·职官志》皆不言及,学术界对清代实录馆亦不甚了了,这与实录馆在诸修书馆中的至尊地位极不相称。清代诸修书馆中,实录馆的组织之严密,运作之有序,堪称典范。很多先进的管理手段都是由实录馆首创,然后,其它诸馆才纷起仿效。研究清代实录馆,不仅对整理和分析《清代历朝实录》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对系统研究清代官方史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此,本文拟就清代实录馆的建置沿革、职官…  相似文献   

18.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4,(1):125-131
本文从<清实录>和部分清人著作、民间文件举例取证,说明清代台湾各级官员普遍辟置幕府、延请幕友的情况,以及清代台湾幕友在台湾公共事务和文学活动方面的表现,从幕府制度的角度证明闽、台两地历史社会在制度文明层面上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9.
清代天山南路地区刑案发生后,南路各城官衙通常会按照规定,如法勘验现场。从文献记载来看,天山南路地区负责现场勘验的多是印房处、粮饷局和回务处的官员。南路各城官衙机构属员设置中没有刑书、仵作,但是一些档案材料中却出现有营仵、刑仵等,他们应是现场勘验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法医学著作《洗冤录》被运用到天山南路司法实践中,成为各城官员进行勘验现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乃至官僚制度史的研究角度与叙事系统,俸禄制度看起来属于那种小题材、“小叙事”的问题。然而它却直接涉及统治集团利益如何实现的问题,而政治的核心就是采取何种形式分享利益和调控利益,故俸禄制度的研究就是政治学以及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应有内容。从财政学的眼光看,俸禄支出历来是国家财政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把财政问题讲透,也不能不考察棒禄问题。而且,棒禄制度在很大意义上相当于今天公务员、官员的薪俸制度,无疑又属于文官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小题材、小叙事其实关联着大问题、大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