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域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津门作家笔下的"津味"日趋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津味文学从眷恋本土到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也逐渐丢失了津沽原有的风味,酝酿了一种新的韵味。一、传统"津味"的没落上世纪80年代起,以冯骥才、林希等为代表的天津作家,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因其文学作品中展示了鲜明的津沽风情,被称为"津味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津味文学的价值更偏重于地域民  相似文献   

3.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味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津味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味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味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5.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昧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天津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津味”写作。“津味”的酿造 ,首推冯骥才。他在 80年代中期发表了“津味”醇厚的《神鞭》和《三寸金莲》,并产生较大反响。后来 ,他又写出长篇小说《阴阳八卦》、《俗世奇人》。冯骥才之外 ,倾其全力经营“津味”写作的作家 ,就是林希了。自 80年代末起 ,林希潜心于天津历史题材的创作 ,迄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和 4 0余部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清末民初至抗战胜利前后的旧天津 ,内容主要为三个层面 :一是家族系列 ,包括长篇《买办之家》、《金枝玉叶》、《桃儿杏儿》及中篇《小的儿》、《蛐蛐四爷》等 …  相似文献   

7.
津味儿小说伴随寻根文学潮流而出现.津味儿小说作家从能人形象的塑造、民风民俗的渲染、以奇为美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想象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天津.秉承审视反思的文化姿态,他们一面对天津地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层面进行揭示与批判,一面挖掘天津市井文化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同时对租界文化亦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鱼龙混杂而又生机勃...  相似文献   

8.
建筑形式向风格升华,必然具备思想性,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社会矛盾往往在建筑上积淀起来,天津的劝业商场,在形态上就映射出近代中国在文化上的迷惘。而现代的天津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是一种探索,在这里更多的是民俗味。民俗文化比之民族文化来,是一种逻辑图式上的交叉关系。而民俗文化所强调的,更倾向于社会和谐。但是,民族和民俗文化这二者在文化上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9.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是天津最早的城市胚胎,海津镇的出现则确立了天津地区河海通津的重要地位。从金元时期开始,作为天津城市前身的直沽,经济、文化中心即在三岔河口沿河一带,天津设卫建城后这种情况未尝稍改,从而为天津确立了河海通津、南北交融的文化品格。开埠后,各国租界自海河上游向下发展,不但形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夹河而立的总格局,也决定了“百年风云看天津”和东、西文化荟萃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在旧天津的文学想象中,双城记既是故事与观念的构成方式,又是城市形象和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天津想象的双城模式主要包括华洋双城模式、津京双城模式和津沪双城模式。"两个天津"的空间分隔和文化冲突制约着天津想象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和文化旨趣。北京以颓败、失势的形象进入津京双城模式,受到天津的嘲弄与规训。摩登上海对天津具有震慑力,然而这种胁迫感最终被天津的市井智慧所消解。在双城模式的天津想象中,天津作家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显露出进退失据的犹疑,从中可以洞悉天津想象的心理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寄予了国家的基本想象和梦想。为了探索城市书写与国家梦想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从文本的角度分析改革文学、津味文学、小洋楼、租界等不同城市书写形式与城市文化建构的互动,解读都市文明的现实状况及其深层文化内涵.并在这种分析与阅读中期待建构具有中国文明传统的都市文明和国家形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海固文学形成及成果的梳理,并对其创作内容进行民族民俗文化解读,阐述了西海固民俗文化对西海固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又是西海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保护和传承西海固民俗文化的建议,这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治民生、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运行,也展示了我国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本土现代性"的文化视野天津在近代曾是九国租界,有史料记载亦有现实遗迹,相对其他城市天津作家也许更有资格谈论西方文化和现代性,然而津味作家的文化选择却是在国际化视野下致力于发现更好的"自己"。不像海派作家那样重新结构"洋化"的都市现代性,他们大多选择了都市民间视角——从都市底层、边缘、传统家族日常生活的内部,重新塑造了带有中国乡土文化气息的都市现代性。这些作品以素朴的世俗文化底子和家庭生活的慢节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后发展国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间游戏的源流、价值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营造文化氛围、赓续文化血脉、推进文明进程、培养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民俗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作为民俗重要内容的传统民间游戏正处于飘摇之中,现状并不乐观。积极、合理地保护传统民间游戏,不仅是民俗文化理性传承的需要,也是塑造民族精神、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民俗文化的土壤,屈辞代表了楚辞创作的最高成就.湖湘民俗文化是在楚国文化基础上传承下来的.巫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湖湘巫俗文化中的祭祀、卜筮、舟楫、歌舞等含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屈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湖湘巫俗文化传承的印迹.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文学式样,陕北民歌是用陕北方言来表现的,而陕北方言又反映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建筑住宅、行旅谋生、婚亲习俗、地理地貌等文化内涵。解读陕北民歌中的民俗词语,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特色,山与水的结合的地域氛围特色,巴楚文化为主兼容多种民俗文化的特色,古朴勇敢乐于助人的特色,娱乐性、可参与性的特色.以三峡民俗文化为例,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对社区居民行为的观念和理念具有决定作用,对社区居民具有教育和陶冶功能,可以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能够促进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世纪末期开始,中国文化与文学领域中都市怀旧情绪蔓延。在这种思潮中,天津与北京、上海尤其被视为一种都市现代性的象征符号。不过,作为呈现对象的大都市京、津、沪,其现代性的呈现过程或方式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北平"多"复活"在小说、散文中,如《狼烟北平》等;"上海滩"则多重现在影视里,如《上海滩》等;而"天津卫"则更多的是在史料中被还原出来,主要集中于《天津文史丛刊》等刊物。现在,随着都市现代性课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在"镜  相似文献   

19.
早在40年代,杰出的建筑与城市规则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就指出:“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当人们看到今日天津,一定也很渴望从中了解天津人民在文化上正进行什么样的探求。的确,文化上的探求,常常凝聚成一种个性特征,促使城市形成它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令人产生或耳目一新、或耐人寻味、或漠然处之的印象。新时期正逐步形成的天津的建筑风格给人的印象是颇为鲜明的,从中也透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一系列颇有特色,“津味”十足的建筑的建成,使这一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在人们心目中陡然升高了它的文化地位,从中也使人们看到了天津在建筑风格中寻求个性创造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26-131
民俗文化是文学原野的草根,民俗文化是民族个性的凝聚。当代河洛作家李准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深耕于河洛民俗文化:作品方言、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鲜活灵动;会场文化、庙会文化展示淋漓尽致;快板、民歌、民谣、儿歌、豫剧、吹唢呐、剪纸异彩纷呈;三眼铳、打秋千、聊天会、骂架等多种多样的民间游戏娱乐活动跃然纸上。这体现了作者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情志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