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世于十八世纪中期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历史小说。它通过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细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内部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状况;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几乎全部上层建筑,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批判的锋芒自然指向了封建地主阶级维护他们反动统治的手段之一——“教子尊孔读经。”今天,我们从《红楼梦》为我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历史材料中,认真分析封建地主阶级“教子尊孔读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孔孟之道的反动与腐朽,有助于揭穿林彪“教于尊孔读  相似文献   

2.
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随着民主化运动的发展,孔子和经学的地位逐步动摇。民国建立,道变统改,孔经随着帝制大厦的轰然倒塌而被剥夺了政治伦理的斑驳外衣。在民主共和方生,尊孔读经方死的过渡时代,袁世凯利用人们依恋孔子和经学的文化心理,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从而激起了由反孔狂飙而卷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中外反动派和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都是尊孔的。他们为了维护或复辟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总是要抬出孔丘这个亡灵,鼓吹腐朽的孔孟之道。而在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他们利用孔孟之道,反对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前进,更是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一百多年前,汉奸、刽子手曾国藩一手操杀人屠刀,一手捧儒家经典,残酷镇压人民革命,妄图挽救封建制度的崩溃;一百多年后,叛徒、卖国贼林彪扯起尊孔黑旗,猖  相似文献   

4.
梁柱 《中华魂》2008,(10):47-49
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研究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对于凝聚和发扬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这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刺耳的不和谐的声音。有的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儒学的旗号,提出"儒化中国"的主张。所谓"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儒化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当代青年与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探讨了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作用;并从中西文化交往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文化价值难以得到显发和逐渐式微的原因。第二部分以《论语》为材料,梳理了孔子“仁学”道德体系的内容,着重探讨了孔子以人心作为道德根源的思想,从而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永恒的根据,为人类文化的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批林批孔,揭露一切反动派尊孔的反动政治目的,揭露林彪贩卖“孔孟之道”的反革命野心,对深入批林整风,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尊孔与袁世凯复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政治领域除了存在一个满清皇室贵族复辟集团外,还存在一个强大的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封建官僚、军阀复辟集团。袁世凯复辟集团将辛亥革命改造为旧式的改朝换代,建立袁记民国,文的一手与武的一手并用。文的一手是打着尊孔的旗号,以“维护传统”和“顺乎国情”为号召,以孔子偶像和孔子思想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在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领域,尊孔与帝制复辟构成为一个独特而突出的文化与政治互动现象。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布依族黄氏宗谱吸收和改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齐家、安民的道德原则,堪称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丰富民族文化宝库的典范,可为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各有一首以“柳絮”为题的词,抒发了她们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黛玉在词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借填词抒怀,以柳絮自喻,表达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和杀人的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愤慨,这是叛逆者的反抗呼声。而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儒佛道三家思想活跃,广泛流行,但仍以儒家为当时社会生活中唯一正统的学派。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自然受其社会影响。他既奉行孔子标举的“名教”观念,又追求老庄崇尚的“自然”意识,在他的思想范畴里,时而儒道相糅,他不信佛,故其思想核心,仍是孔子学说。陶渊明一生,饱经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和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消长的频繁更迭,他的思想也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加深,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一般说来,他从家居、出仕及至归田之前,以服膺孔子思想为主;从归田至终老,  相似文献   

11.
彭泽县文化馆曾烈干等同志,去年在调查该县文物材料时,意外地发现和收藏到一本残缺的《陶氏宗谱》。我们最近得悉这个消息,便立即去函联系。承蒙概允,使笔者有机会读到这部家谱。征得同意,现将其中内容,略作绍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李渔自述为依据,将《龙门李氏宗谱》有关李渔字号、出生地点、生年、子嗣、妻室、宗师等若干问题的记载与之比勘研究,指出两者不一之处,肯定《宗谱》的记载虽有所据,但不可能来源于第一手材料。进而推断《宗谱》增补李渔家族谱系的时间不会早于乾隆三十八年,认为使用《宗谱》的材料必须持审慎态度。并结合《宗谱》记载和其它确证,考定李渔生于公元1611年,卒于公元1680年。  相似文献   

13.
《湖湘文化与湖南的尊孔读经》是罗玉明研究湖南历史的又一部专著。2002年,他曾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一书,所论者为战争,属军事研究;这一部著作所论者为读经,属思想与文化研究。武事也好,文事也好,都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湖南,都是湖南近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而它们的意义却又都不局限于湖南一省,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两者都具有普遍性意义。普遍化的读经,可以说,与科举制相依为命。当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以兴学校,清政府诏准自丙午(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及各省省考一律停止以后,延续了…  相似文献   

14.
马依泽家族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应天历》为主要成果,马依泽家族来华后名流辈出;《马氏宗谱》历史悠久,记载完整,版本稀有珍贵,具有弥补正史之作用,并富含多重历史文献与学术价值,是研究回族、伊斯兰民族人口形成、迁徙、繁衍发展以及与中华汉文化融合交汇不可或缺的珍贵古籍谱牒文献。《回族典藏全书》收录了12部10个回回大家族谱系书目,其中《赛典赤家谱》《马氏宗谱》等更是家谱奇葩。  相似文献   

15.
北洋中央政府与孔教派尊孔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中央政府和孔教派是民国初期鼓吹尊孔读经的两股重要势力。在尊孔问题上 ,他们有诸多共同之处 ,都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相信尊孔可以巩固共和、培养民德和保存国粹。但是认识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决定着他们的尊孔主张不可能完全一致。他们在是否应该定孔教为国教 ,以及读经的方式上存在很大意见分歧 ,致使他们在互为利用的同时 ,彼此之间也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16.
孔孟之道是历来反动派用以压迫、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凡属保守的、没落的阶级都是尊孔派,凡属革新的、进步的力量都尊法反儒。《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不仅从政治、经济方面,而且从思想领域里深刻地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反映了反孔与尊孔的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必然灭亡。 (一) 《红楼梦》反映的清朝康、雍、乾三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转变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更加腐败,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增长,加深了封建社会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如列宁指出: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第一个高潮,又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讨孔运动。洪秀全是这次讨孔运动的勇敢、坚定的旗手。在批林批孔的新高潮中,洪秀全故乡广东花县新华公社大(土布)大队官禄(土布)的贫下中农,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投入战斗。他们发扬洪秀全的革命造反精神,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他们在现场回忆对比中控诉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两次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命运的变迁聚焦于“尊孔读经”问题。清末新政使儒家“经学时代”沦入山穷水尽的窘境。辛亥革命创建民国 ,资产阶级既摧垮了封建帝制 ,也涤荡了为封建帝制服务的儒家文化。民初帝制死灰复燃与“尊孔读经”借尸还魂之如影随形 ,既证明封建专制主义天道观根深蒂固 ,也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孔夫子”为拥护“德先生”之必要前提乃时势使然。考察这一问题 ,有利于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儒家文化“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9.
家族史研究已成为社会学的一个热点。文章对鄞西大宗族周氏的宗谱,从地理环境、源流世系、家族组织及祭祀、家族事务约定等方面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