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第一次,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使民国初年在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广州马路建设在官方政策的引领与有效作为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广州市政公所到广州市工务局,市政当局所实施的集资、收用民业及路政管理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制度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强制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无锡地方当局屡次奉令禁烟,但鸦片烟毒不仅没有禁绝,反而越来越猖獗。禁烟失败的原因,主要与无锡地方当局禁烟的态度、目的,以及禁烟的方法存在问题有关,同时与部分官员循私枉法也有一定关系。禁烟的失败,对无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鸦片烟毒更加泛滥,吏治更加腐败,并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民国初年无锡禁烟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对其进行周密的论证和策划,出台之后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其实施,以确保其成功而不会走向其反面,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是中国林政的重要转型期。当时对林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及西方林业思想的引进、林务机关的设立、相关民间社团组成、一系列森林法规颁布 ,都着意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并掀起了一场兴林热潮。尽管这场热潮因种种原因 ,不过十年便衰退了下去 ,收效也甚微 ,但民初的林政在制度的设计和运作的机制上 ,有其合理之处。而且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林业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 ,功不可没。只因政治环境不佳 ,其理想未能实现。可见 ,政治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 ,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5.
中央公园是出现在北京城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央公园接纳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大量内容,新与旧、中与西、政治与化、国家与社会,种种样态在此均有充分的呈现。可以说,中央公园为我们提供一个社会史研究的模型,它见证了历史,也映射了民国初年北京社会的驳杂面相。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出于消弭边患、确保东北边疆安全的考虑,章炳麟应袁世凯之邀出任东三省筹边使。他到任后积极筹划移民实边、开发边疆事宜,并在改革币制、发展交通、兴办农垦矿业等各种实业建设方面做了具体规划,希望通过上述手段改变东北人口稀少、一片荒凉的空虚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此抵制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但由于种种原因,章炳麟的筹边规划并未付诸实施,最终很快去职。尽管章炳麟在东北任职期间政绩寥寥,但其强烈关注边疆安全的爱国情怀及其任职期间的作为,在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政策实施方面,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1839年,清政府实行严禁鸦片的政策,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的大门,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鸦片危害愈演愈烈,成为近代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就鸦片战争后到1919年的外国鸦片问题、国内种植罂粟问题以及清政府和民国初年的鸦片政策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国会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标志,被推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它是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本文考察、分析并论述了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透过这些史实,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并感受到这一变化给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为了推进留学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留学教育政策,调整、规范留学生的派遣。由于政局不稳,政府财政紧张,民初的留学教育政策总体而言不够稳定,缺乏全盘规划,成效有限。但是它毕竟给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几点思考徐兴林自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我国的利用外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成就令人瞻目。大量外资的涌入,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立法工作?怎样才能使外商...  相似文献   

11.
民国前期正处于世界矛盾和利益急剧变动的转换阶段。相对较为落后的日本垄断资本 ,为了在与西方先进国家争夺同其邻近的殖民市场 (中国 )的过程中 ,实现和保持其在华利益优势 ,不断变换其对华具体政策 ,以便有效利用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各种条件。文章对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先作简明概括 ,进而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此期不同阶段政策的变动作综合分析 ,最后考查民国前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对日本输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业物权变动:比较视野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确权的基础上鼓励与规范林权流转。然而,林权流转并不必然导致林业物权变动。首先以我国林业物权变动为研究对象,厘清了林业物权变动与林权流转的区别;其次,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林业物权变动的规定与德国和日本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再次,结合我国现阶段林业物权变动的现状,从林业物权变动模式和林业物权变动的各种限制条件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林业物权变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简化林业物权变动程序,加快完善与林业物权变动相关的服务和配套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深化、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民信访制度是中共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利益表达的一种重要制度。中共在建国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通过创建人民信访制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建国初期中共人民信访制度的创建经历了理论准备、立法和实践的三个阶段,在其创建的过程中,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注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的充实和工作方法的革新等特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围绕新生政权恢复和巩固经济的主线、实现党和国家发动和组织的政治运动,是中共在建国初期创建人民信访制度的历史经验。探讨建国初期的人民信访制度对新时期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大片森林被毁,各地设立的民国林业碑刻成为了历史记载的印证。碑刻中保存了大量研究民国史的宝贵材料。林业碑刻是指历史时期为促进林业开发与保护而设立的刻石,其内容涉及林业契约、林业纠纷裁决、封山育林、木材运输等。民国林业碑刻的史料内容直观展现了当时的森林资源覆盖状况和林业思想、林业建设的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具体森林资源状况提供直接参考。根据搜集到的78块民国林业碑刻,从碑文的内容看,可分类为护林碑、栽种树木碑、保护鸟兽类碑和案件处理碑。设立护林碑传达了如下思想精神,即明确条例提供赏罚依据、将护林意识内化为民众自发护林行动以及护林基础上的造林鼓励。林业碑刻对当下推进林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其保存了森林覆盖变化的史料佐证,提供落实护林机制参考并有助于推进保护森林教育,对未来林业事业发展和林业科学教育都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德国侵占胶澳起,青岛地区就有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林业,管辖事项包括山区造林和城区园林绿化。民国时期,虽然政局多变,但是青岛一直有一套成体系的林业法规,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法规分为机构制度和事务管理两类,前者主要规范林业机构的组成及其工作制度,后者主要规范各类林业事务的管理。这一状况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由于没有长时间的战乱,林业法规得以较为坚决的执行,青岛地区这一时期的林地面积达到23.9万亩,为近代最高。后因战争破坏,政法废弛,林地面积急剧减少,1949年解放时,青岛林地面积不足6万亩。  相似文献   

16.
四川农村合作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想、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西方合作主义逐渐与中国农村社会结合的条件下,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合作政策的产物,也是“防区制”瓦解后,振兴衰落农村经济的现实需要,同时,“川政统一”也为川省农村合作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曾接受汤化龙的进步党经费资助赴日留学,并出任汤化龙主办的《晨钟》等报刊的编辑或撰稿人,初期与汤化龙过从甚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言论。随着李大钊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二人终因政见分歧而分道扬镳。但君子和而不同,政治关系的终结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私谊。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党对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执政本领;重视研究党执政的政策、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从严治党,增强党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按班人,保证党和国家永不变色;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不断提升党总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这些经验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财富。认真总结建国初期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对于今天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国家对林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得到实施以后,黑龙江省林业企业的经济状况发生转变,林区经济成功转型,使得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林区企业推出种类繁多的林产品丰富了市场,满足了消费需求,稳定了林区社会经济等等。虽然还美中不足,但已经是个长足的进步,文中针对当前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黑龙江省林业企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实际状况提出一些意见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