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塑造公民文化 促进和谐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要实现社会和谐、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法治是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注重法治社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国兴  曹保刚 《河北学刊》2005,25(5):199-202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和人际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和心理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是国人心理和谐的前提;国人心理和谐状况制约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司法和谐问题成为法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尽管理论界对于司法和谐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司法和谐问题依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存在着三个认识误区:混淆司法和谐与案件审结方式的关系;将司法和谐片面地理解为个案和谐,片面强调结果和谐,忽略了司法和谐应该是公正合法基础上的和谐。认清这些误区,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更辩证地认识司法和谐的内涵,从而通过司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构建利益公平分配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和谐,分配公平是实现利益均衡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国必须通过构建公平的分配机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实 《阴山学刊》2005,18(4):125-12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人本的社会、利益协调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运转需要法治机制支撑。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通过立法、守法和司法等重要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彰显法治精神,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和谐教育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祥军  王金龙 《理论界》2006,(6):118-119
和谐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探索学校教育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促使教育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和谐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谐,也使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的过程和谐;不仅使某一时期和谐,也使学习阶段全过程和谐;不仅使教与学和谐,也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谐,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可以这样认为:实施和谐教育,是科学育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和谐可以促进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和谐的关系,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通过营造和谐氛围来促进社会发展,并且善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有传统和谐和现代和谐之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不是传统和谐,而是现代和谐,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的现代新型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的延续,是对以往各种相关理论的扬弃和突破;体现了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治国的全新理念,应从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民主理念、法治理念、公平理念、自然理念和渐进理念等多方面理解这一全新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光 《学术探索》2002,(4):30-33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或手段。和谐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容的 ,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实行社会主义的和谐法治。因此 ,在理论上 ,要把和谐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和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整个系统工程中 ;在实践上 ,社会主义法治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 ,消除立法、执法和守法中的不和谐因素 ,搞社会主义和谐法治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应力戒以下四种不良倾向:(1)力戒放慢改革求和谐;(2)力戒重蹈平均主义的穷和谐;(3)力戒政府职能缺位而空喊和谐;(4)力戒只强调经济协调而忽视政治和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形态之外的抽象物,而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通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分析可知,和谐社会的理论本质在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价值诉求是和谐,而和谐价值诉求的基础和关键是法治和公平。其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和目的,法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它们共同诠释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践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我们社会中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依然严重,各种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要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找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协调有序状态,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的实质在于利益关系的和谐。当前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利益关系的失衡,因此促进和实现利益均衡,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而促进和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均衡和谐,关键是要致力于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思想发源。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和谐劳动是一种"快乐体面的劳动"、和谐劳动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劳动"、和谐劳动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劳动"。马克思和谐劳动观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到的公平正义,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