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边疆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蔓延,这既是中国内部窳败、政治失序所致,也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演变所致。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既是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重要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结果。列强这一"他者"的侵略,一方面使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也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觉醒,国人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政治是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博弈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与宗教问题则成为列强利用其以干预中国边疆问题时的重要方式。对这些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复杂面相,应有深层次的梳理、分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地人民普遍觉醒,民族民主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亚非拉地区蓬勃兴起。中国也爆发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民革命,其奋斗目标之一,在“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不幸,因帝国主义列强的诱迫分化和蒋、汪集团的相继反共,国民革命遭遇挫折。但它毕竟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造成了沉重打击,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影响英、美、日等列强对华政策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为甲午战争100周年而作王春良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轴是帝国主义争夺远东霸权,具体说,就是正在问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争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朝鲜和中国。日清甲午战争便发生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一、俄日...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是30年代发生的第一次重大的国际政治危机。日本的侵略扩张不仅危及着中国的生存,也威胁着其他国家在远东的利益。当时英国在远东拥有最大利益,它又是国际联盟的实际操纵者和远东华盛顿体系的缔造者之一,其远东政策势必对远东国际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史学界一直比较忽视英国的远东政策,而只注重它的欧洲政策,常常简单地认为,30年代英国在远东只是美国政策的追随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期间英国的远东政策作初步探讨。一进入20世纪,远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其中重点是对中国的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企图独占中国。在战后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列强联合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让步,并构筑了维护中国和远东现状的帝国主义华盛顿体系。1920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重新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它们在远东的争夺,(?)起  相似文献   

5.
论洋务派兴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建海军和海防,是洋务派“自强”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洋务派兴办海军的目的和作用开展的争议,既是一个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客观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拟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一洋务派大力兴建海军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这时正是国际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列强“开始了争夺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的时期。远东是当时的西方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及其近邻国家是他们争夺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河南人民向英商福公司收回矿权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在这个时候,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加紧对中国的争夺,正拼命地向我国输出剩余资本,掠夺我国的丰富资源,而腐朽的清朝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对它的支持,又放肆地大批出卖国家主权。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而且还危及到中国政治主权的独立。因此,从1903年起,一个以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发起和领导的“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斗争,迅速从中国的大地上兴起。河南人民反对英商福公司矿权的斗争,正是这一时期《收回利权》运动中斗争比较激烈的显著事例。  相似文献   

7.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震动了全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派遣十余万军队前来中国,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它们在攻陷北京之前,内部便已经矛盾重重,但由于当时它们把镇压义和团作为共同的目标,所以表面上还勉强维持协调一致的局面。随着联军攻占北京,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日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本文准备揭露和分析帝国主义列强从矛盾、斗争到暂时妥协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亚洲太平洋地区历来是帝国主义国家角遂的重要场所。本世纪30年代末期,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英日之间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斗争,纵横捭阖,云谲波诡,十分激烈。科学地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远东政策,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关系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1937至1939年英国的远东政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1937年7月,日本彻底撕毁九国公约,对华发动了全面战争。日本的侵略行动,打破了在华盛顿体系下远东地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关系,急剧地改变了远东的国际局势,揭开了法西斯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相似文献   

9.
1914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把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拖进战争的火海,这进一步激起东方各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唤醒他们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斗争。1915年驻新加坡的英辖印度军队第五轻步兵团的武装起义,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场反对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革命斗争。对于这次起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封贡体系。16世纪以后,西方势力开始侵入远东,通过不断的侵略和征服,逐步建立了远东殖民体系.此后,由于远东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以及列强之间在殖民利益方面的对立和冲突,西方在远东的殖民势力日渐衰落而终至被彻底铲除.20世纪中叶以来,远东在政治和经济上已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争夺殖民地,侵占别国领土,亚洲是帝国主义角逐的主要地带,而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朝鲜,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帝国主义在远东角逐当中,最突出的是沙俄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一系列战争,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天我们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于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世界的安定与和平,将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关帝国主义在全球的霸权统治正受到挑战,但他仍然借助其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试图统摄全球,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列强剥削、掠夺着亚非拉地区,但他们内部又因分赃不均而时常爆发冲突。在美国垄断统治的重压下,国际资本主义规则和美元被赋予了绝对权力,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加剧了美国的全球垄断。基于此,一些人提出了跨国资产阶级理论,但其实质与“超帝国主义”理论如出一辙,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工人运动、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对帝国主义的全球统治造成了威胁,亚非地区人民的反封建反殖民斗争冲击着帝国主义特权。多极化世界的加速崛起以及围绕新兴经济的国际合作的加强,必然会瓦解美帝国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垄断,从而使其霸权统治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但是 ,在 19世纪 70年代之前 ,日本的行动受到中国、俄国乃至后来其他西方列强的制约。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地区性的矛盾已不是孤立现象 ,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远东的局势。由于德国的崛起 ,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列强的对远东政策。美国对远东政策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另外 ,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所以 ,在远东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日本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国际环境 ,勾结西方列强 ,一步步实现了其吞并朝鲜的野心。  相似文献   

14.
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残酷压迫 ,是造成中国社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与反抗的根本因素。清末湖南的阶级关系由于留学生增加等因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的灾荒与民变实在是一对常见的孪生儿 ,湖南的情况可视为典型。会党和农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毫不畏惧 ,使这一时期的民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革命党人提出的斗争纲领与农民利益相符 ,这是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发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1923年鲁尔事件与欧洲格局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尔事件是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调整的转折点,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的激烈斗争,促使凡尔赛体系迅速解体,为欧洲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与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间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因此,以历史事实为根据,考察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与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于人们特别是对于青年人全面、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状况,正确认识帝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散布分裂主义,策划“独立”,以达到其侵吞中国边疆领土和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共同的命运,促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政治纽带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这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共创中华各民族新纪元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始终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运行的主轴。  相似文献   

18.
1918—1925年苏俄反对日本武装干涉的斗争,本质上也是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形势十分复杂的国际氛围中,在外交上和军事上准确运用列宁辩证思维策略,从而取得基本胜利的迂回曲折历程。这一历史经验对二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颇富现实的启迪意义。因为帝国主义霸权政治至今仍在对这些国家继续以武装的和非式装的不同形式进行着这种侵略性的干涉。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远东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由于巴黎和会未能调整列强在远东的国际关系,美、英、法诸国为了恢复各自在远东的利益和势力范围,转而同日本展开争夺,远东的局势骤然紧张。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恢复远东国际均势,确立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我国华北开始,到一九三五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处在了从国內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实行战略转变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是围绕着中日对立这一基本矛盾展开的。因此这一时期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实现战略转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提出一九三五年十月党中央到达陕北时,国民党政府已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何梅协定”。此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煽动汉奸在河北的香河、昌平等地举行了暴动,唆使殷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