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分配,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新时代的中国,尚存在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现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坚持我们国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援引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进行全球化问题研究时,往往停留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或"世界市场"的现象性描述,而未能从剩余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论原理上来看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理解上的欠缺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而卢森堡及柄谷行人则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理解,前者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提出了世界市场对于剩余价值实现的意义,后者则为卢森堡的这一阐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条件,全球化则意味着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面完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国家地区间差别性优势的逐步减弱。一旦由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不再有能力通过国家地区间的差别性优势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来缓解社会矛盾,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时代就要无可避免地到来。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其终局。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元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伦理方法之一是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冠军 《人文杂志》2002,2(2):59-62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拉康认为,欲望堆积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欲望的剩余,也就是剩余欲望,剩余欲望给主体带来剩余快感.在消费社会,资本家通过刺激主体的消费欲望,让主体获取剩余快感,在主体获取剩余快感的时候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工人的剩余劳动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在拉康的剩余快感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双轮驱动,催生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科技型生产方式。伴随生产方式的这一深刻变革,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现代科技型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进行系统考察发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将趋向终结,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已成为主流方法,高端科技型企业的"无人化"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渐趋成熟并呈现迅猛发展态势。这一系统的考察研究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高端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健康发展和创新竞争力提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在于揭示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从理论层次上说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比剩余价值更深入、更根本,因为没有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知识参与创造剩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昌清 《中州学刊》2003,23(6):31-34
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工人的勤劳和节俭 ;一个是知识的积累和创新。马克思所说的相对剩余价值 ,实际上就是由知识创造的。知识的剩余价值从根本上来说 ,是由知识劳动者 (包括历史上的知识劳动者 )集体创造的。知识参与创造剩余价值 ,使剥削问题模糊化和淡化。知识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占的比例愈大 ,剥削问题就愈淡化。  相似文献   

13.
徐娜 《天府新论》2020,(3):17-23
柄谷行人借助康德超越论“强烈的视差”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照这种解读模式,柄谷行人从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形式的忽视,进而基于交换和流通解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种消费者抵抗理论。然而,柄谷行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以价值形式理论来解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批判认同,所构建的消费抵抗理论也不过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生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实质,拉康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逻辑依据提出了精神分析学领域内主体剩余快感的他者性,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从经济学到精神分析学的学理发展关系,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当代语境下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劳动的人以及欲望的人之间的纽结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交易费用理论并不能解释企业的存在与基本职能,对此只能归结到剩余创造,而对剩余的理解与剩余源泉的追索,则必须回归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创造活动中,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组成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唯有其劳动是企业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回答了在企业中谁创造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如何通过企业治理结构来分配价值具有理论上的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应涛 《江汉论坛》2001,23(11):23-24
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绝大多数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本文以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提出了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一般的共有经济范畴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全部生产要素都应获得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活劳动(科研、管理、生产及其服务)获得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指向 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利,就是对剩余价值一部分的分配权利,它应该是总体活劳动获取部分剩余价值分额在法律上的表现。总体活劳动(劳动的多种形态)要求获得剩余价值的份额有其必然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不  相似文献   

18.
竞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竞争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科学的竞争理论体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竞争,但是撇开制度因素,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和得出的某些结论,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仍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9.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