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摩西     
塔德玛英国 《现代交际》2005,(11):F0004-F0004
阿尔玛·塔德玛似乎像他的名字一样具有女性气质,他似乎体会不出像鲁木斯笔下的男子所具有的阳刚特性。他待人温文尔雅,不仅为他的作品迎来了黄金时代,定货应接不暇,也为维多早亚时代压抑的气氛增添了一缕快乐的气息。尽管是在这类宗教题材的作品上,他也在画布上营造了一种现代神话。这幅作品充满了异国情调。  相似文献   

2.
告别的年代     
大师时代的终结大师的力道在于,他们的作品往往开创了或者标志着一个时代。年仅59岁、只拍过部电影的台湾导演杨德昌,因其观察世道人心的冷峻锐利,而成为华语影坛数一数二的、拿得出手的世界级大师,如侯孝贤所说,他带走了台湾新电影,"那个时代好像真的已经过去了"。他的辞世,竟仿佛触动了一个神秘的死亡开  相似文献   

3.
庾信作为南北朝的诗人,其作品风格受他自身坎坷人生经历的影响,在后期发生了巨大转变。入北后,庾信的作品多有悲凉愁苦之风,其中不乏对悲秋这一主题的书写。庾信的悲秋之作涉及多个意象,且意旨不一,融入了情感与现实两个因素,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因素,使其悲秋的书写方式,难为后人复制。  相似文献   

4.
蘧得芳 《现代妇女》2014,(6):338-339
任何人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人,其作品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其所处时代无不影响艺术家创作理念,而艺术家也是通过自己的艺术话语,艺术活动来表现其艺术思想及其对所处时代的认知,沃尔夫也不例外,他通过艺术歌曲这一领域,表达他的艺术思想,他的作品又深受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对他创作背景的研究,能更好地走近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5.
17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剧本,而是一本日记。塞缪尔·佩皮斯生在伦敦,长在伦敦,他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在血雨腥风的内战时期成长,他曾逃课去看国王被砍头。他年轻时候的日记,记录了1660-1669年10年间使伦敦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大事:王政复辟、可怕的大瘟疫以及烧毁了中世纪伦敦的大火。  相似文献   

6.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巡回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列宾的绘画深受老师克里姆斯科伊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在老师的影响下列宾接受了当时俄罗斯民主的思想,与时代相适应,给俄罗斯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风潮。列宾的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如《伏尔加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都是无不体现其现实主义的特色。列宾的绘画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思考,他赋予了绘画灵魂。由于其绘画特色,列宾在俄罗斯影响力也是十分深远的,他能表现人民的贫穷和痛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契合了人民的需求,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在教育上,他坚持欧洲古典美术教育教法,严格要求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有实力的画家。列宾的教育方法被列宾美院延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驰名中外的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是与一批老艺术家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王超尘就是这个老艺术家星座中的一颗亮星。王老师朴实而谦和,到了晚年更是心静如秋水。但当他谈起书法、诗词、绘画、音乐时,那缓缓的语气饱含着对艺术的挚爱和几十年追求的激情,非常令人感动。王超尘老师是主攻隶书艺术的,欣赏他的作品,仿佛是读中国历代隶书大全,《好大王碑》、《西峡颂》、《张迁碑》的特色历历在目。他厂揉造家,自成一体。他的每个字都结体严谨,用笔讲究,稳妥大方,自然天成而有奇趣。观瞻他的作品,在传统的章法中融入了当代人的个性、气质和…  相似文献   

8.
弗朗兹·克兰是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他热衷于线条,在白色画布上,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纵横交错,浓重粗犷,除了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弗朗兹·克兰的作品也是如波洛克一样属于动态性的,人们看他的作品,也能理解“行动绘画”的含义,笔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转、折、进、退,这一点与中国书法有异趣同工之妙。本文通过对弗朗兹·克兰代表作品的分析,阐述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认识和对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黄欢 《现代交际》2016,(4):104-105
启蒙运动时期正值贝多芬的成长期,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精神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成为他一生所要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启发了贝多芬在古典音乐的道路上向浪漫主义迈进。贝多芬的一生及成就启示我们,紧密地和时代相结合,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品,才能使作品和作者本人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0.
《红岩》是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将之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成效、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赋予《红岩》作品时代内涵、立足课程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借助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探索《红岩》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过程发挥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卫天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油画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师从外光大师黑田和藤岛,充分吸收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特色。此外,他结合中国民间艺术色彩,尤其将中国书法中的线条、章法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他的独特艺术风貌。卫天霖的艺术同中国文人画一样,从心境到表现无不显示平淡、天真。"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卫天霖是用艺术的语言说出了他积于胸中的郁闷,作画成了宣泄其情绪的最有力的工具。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心灵上的孤独与精神上的伤感。  相似文献   

12.
将艺术设计与苏绣相结合,把中国风融入我们日常的设计中,加深设计的特点,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在发展现代苏绣的时候加入艺术设计的敏锐:在艺术设计时融入苏绣的特点,设计出更美的,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刺绣这门传统的非物质遗产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在刺绣的过程中。利用设计的特点.绣出更加美丽的、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刺绣作品。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侯敏 《现代妇女》2014,(2):216-216
田中一光是一位杰出的设计师,他将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平面设计之中,开启了日本平面设计的新篇章,为日本平面设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独特的设计风格,给设计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的设计实践为二战后日本的平面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日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他设计作品始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刘晗 《职业》2010,(5):10-11
他是城市里宅居的思想者,用铿锵有力的文字抒写残酷的现实,在放大镜里探求世界的真相;他是四海为家的流浪者,用属于平民的影像留住充满魅力的人文景致。在相机里找寻时代的烙印。在他人眼中,他有如邻家大男孩一般,睿智谨慎又不失对这个世界天马行空的想象。左手举着相机,右手握着笔——这就是他,职场热销书《潜伏在办公室》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当五星红旗刚刚飘扬在巴山蜀水的时候,钟德灿就从天府之国投笔从戎,来到清湘大地参加剿匪。连队如火如茶的战斗生活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他拿起笔来写诗歌,写鼓动词,写战地通讯.从此.与写作结缘。40年的军旅生涯,钟德灿一直笔耕不辍,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被誉为“军中一支笔”。退休后,他仍然壮心不已,继续从事地钟爱的写作。担任《中国老年报》驻湘记者站站长的几年中,他不遗余力,劳苦奔波,为发展老年事业摇旗呐喊,撰写了大量的稿件,被评为该报“十佳记者”之一。他还担负着《军事博览报》副主编,…  相似文献   

16.
李铁的小说素以关注女工、社会中底层人物为闻名,在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悖论意识。这种悖论意识在小说中具体表现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时代发展与随之出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分析李铁小说中的悖论意识,从悖论意识的含义和发展历史为起点,再具体的研究李铁小说中的悖论意识,更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李铁的作品,感悟他表达的人文思想。李铁小说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先锋小说的精华,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观念,思想层面上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几米,他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且相信世界上的善与美。他的情感和思绪借由“绘本”的形式传达出来。几米不擅谈吐,敏锐细腻的心是他本人和他作品的迷人之处。  相似文献   

18.
郑也夫先生的文章我很爱读。原先以为他只是善于“小中见大”,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如今读过他新近出版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方知也夫先生亦擅长理论营构,而且以往的许多作品早已作了铺垫,这本书算是水到渠成之作。跟鲍德里亚(也译做波德里亚)、卢瑞和马尔库塞等思想家不同,也夫先生不仅阐释了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正在今日中国生成着的消费社会的内在机制,而且着力勾勒了“现今社会中已经和即将出现的趋势”,即后消费时代的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9.
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学创作中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表达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文章从老舍早期民族意识的形成到他作品中隐式满族文学再到明确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正红旗下》的创作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老舍的民族意识不仅仅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而且他最终超越了族群意识,表达了内主团结、外抗强敌的时代主题,洋溢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0.
红玲  郑纲 《女性大世界》2005,(11):90-91
就像是瑞典的水上都市斯德歌尔摩,Ernst Billgren的作品充斥着轻灵飘忽的感官刺激。人们无法确切地形容他的每一件作品,却又能轻易地被他传达的信息震撼。他无意讨好每一个人,却让人们从他那里发现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