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民族英雄林则徐南下广东查禁鸦片,同时十分关注澳门方面的动静。他一再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丧失澳门的主权”,“我去广州首先要到澳门巡视”,“澳门是鸦片之源,严禁鸦片必须严查澳门洋人之窝”。林则徐在广州收缴鸦片,并指令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英国政府当时派驻广州的商务监督义律,是一个好战分子,态度十分蛮横。他对林则徐禁烟恨之入骨,在不得已交出鸦片后,又令英国商人不许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并率领他们于4月12日退出广州。先是住到…  相似文献   

2.
魏云芳 《现代妇女》2014,(10):287-288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晚年因夷务之事遭遇流放至新疆,在遣戍新疆的三年里林则徐以诗人之笔记录了自己在边塞的生活,他的诗或写告别亲人,或与友人酬酢赠答,或记路途艰辛以及异域风光……其中很多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诗歌可以折射出诗人深处逆境的爱国情思和旷达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做个案督导时,我请同事总结自己做个案的一点心得。其中甲社工说,她最近的一个个案是一位离开学校后便失去联络的失足青少年,后来甲社工通过网络再次联系到他时,他正因触犯法律而陷入官司。那位青少年表示,他出事时很想找甲社工商量,但因自己中途“溜号”又不好意思,而这时甲社工主动联系到他,令他非常感动,他感谢甲社工的关心,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在的困境。于是甲社工便觉得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心”,只有“有心”才可打动案主,令案主得到关怀及支持。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举国同庆。在这洗雪百年国耻的历史时刻,我们特别怀念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一生为国为民,哪怕大祸临头,想的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史载,他在湖广总督任内,痛感外商鸦片流毒中华,势必造成民穷兵弱、银涸国衰的危机,严厉...  相似文献   

5.
“2006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之一的姜德志,接受《检察日报》专访时分析贪官的共性,披露了一个“制度因素”。他认为官员贪污腐败固然有主观因素,但制度因素不能忽视。权力过分集中,又失去有效监督,使一些握有重权的官员贪欲高度膨胀。他列举出几个例子——慕绥新说:“我当了市长以后,没人管,成了党内个体户,如果有人经常管我,不至于走到今天。”成克杰竟然能号称“壮王”。广西南宁一块黄金地段本来已有规划,他一句话就能改变。光这个工程,他就收贿2000万元。王怀忠在任阜阳地委书记时,就把自己视为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他说,按阜阳1300万人口计算,他就是世界上第58位总统,并称“阜阳是我王家的天下”等等。  相似文献   

6.
翟杰 《老人世界》2013,(5):29-29
在国家博物馆小莽苍苍斋收藏的清代名人书法展厅里,第一次看到林则徐的书法,心中满怀敬意。作品是一幅行书:“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落款为:辛阶五兄先生印可,少穆弟林则徐。  相似文献   

7.
一到夏季,很多人会为自己的胃肠担心,因为胃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跟我们“闹情绪”。45岁的张先生由于经常出差,长期吃不好睡不好。肠道难受时急得要命,可到了厕所又便不出来,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还是没有“成绩”,弄得他苦不堪言。到医院做了检查,才知道自己得的是一种叫“肠易激综合征”的病。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周恩来与贺龙元帅同在杭州楼外楼饭店用餐。因为周恩来是“回头客”,饭店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便特意为他烹制了两道莱:干莱蒸肉、虾仁干菜汤。周恩来高兴地指着干菜汤对贺龙元帅说:“你尝尝,看我家乡的这个汤,比你喜欢的酸辣汤如何?”贺龙元帅仔细品尝之后,连声叫好!那道“干菜蒸肉”,便是绍兴地区传统的大众菜肴,有一次到南方视察工作,到了吃饭时,他发现,同是“干菜蒸肉”,自己桌上的菜少肉多,随行人员桌上的却菜多肉少。他笑着“批评”服务员没有一视同仁,又把自己桌上的“干菜蒸肉”端到随行人员的桌上。  相似文献   

9.
古夫 《当代老年》2009,(1):27-27
乌克兰跳高名将谢尔盖·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先生”。因为他在重大比赛中,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之提高一厘米,以至35次打破世界纪录。有人披露他的奥秘,在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的高度。可他在正式比赛时,从不拿出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的纪录。因为每破一次纪录,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奖金,而且还能享受到一次征服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谢英俊是“9·21”地震灾后重建的代名词。他帮助邵族人建房屋,并让原住民自己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更重要的是,他帮助他们重建自己的文化。汶川地震发生后。谢英俊又投身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从赶工做生态厕所开始,以“9·21”地震重建中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胤凌 《当代老年》2006,(8):34-34
林则徐是清末道光、咸丰年间的一位名臣。1840年,时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抵抗英国鸦片入侵的壮举,当时虽赢得了国人的一片赞誉,但却触犯了清庭主和派的利益。为此,道光皇帝1842年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采纳主和派的意见,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贬到新疆伊犁戍边。1845年10月,道光皇帝在一些忠正大臣的劝谏下,又下旨将已经戍边三年的林则徐召回,让其驻在甘州,协助陕甘总督布彦泰督署甘肃军务。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宫     
《老年人》1997,(5)
文化宫回报小杨请来父母参观他刚分到的新居,发现父亲每到一间房总有意无意地把所有的电灯开亮,离开时却不关上。他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父亲乐呵呵地答道:“22年了,我一直在想,等哪天你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也让你家的电灯全部大亮着!”(文辑)渔家女(剪纸)唐荣...  相似文献   

13.
小非 《老人世界》2008,(2):13-15
“世界陶王”在电视里夸下海口,自己的作品到现在还是世界之谜,如果有人仿造出来,送他一栋三层2000平方米的小楼,洛阳小伙子较真儿,果然仿制出作品,可当他兴冲冲前去交涉时,却得到意想不到的答复,他一气之下把对方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非常讲究教子艺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砚铭教:宋代大文学家苏武的长子苏迈赴任时,苏轼送给他一方砚台.他在上面亲手刻有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于,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还表示自己一定不辜负父亲的嘱咐.做一名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清官。遗书教: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52岁时始得一子。晚年得子,他当然十分疼爱,但他从不溺爱,而是经常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儿子长到6岁时,特地做了个小板凳,让儿子站在小凳上洗碗。当儿子长至IJ10岁时,他又准备了一…  相似文献   

15.
初到延安 萧军一行于1940年6月14日来到了延安。萧军自己说,他在此地并无安家落户、长居久住的打算,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活动的天地应该在“大后方”,那里有刊物,有报纸,有朋友,有自己的读者群众,同时,他也不愿意受团体的约束,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自己的“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聪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赚钱法。过去有“吃白相”揩油的,有“才子+流氓”敲钱的,有“大师+骗子”行商的,现在又有了“钓鱼”的,用周立波的话就是“倒钩”。他捂着胸口装头疼,求搭你车。上车后他拿钱给你,你拒绝就硬塞给你,你一接受就拉手刹拔你钥匙,一些人就把你铐起来,这叫人赃俱获。  相似文献   

17.
范学凤 《当代老年》2006,(11):34-35
在很多观众印象中,赵本山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他说起童年时总会提起他的盲二叔、干妈,提到吃百家饭,以至于很多观众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赵本山没有父亲。事实上,赵本山的父亲现在还健在。赵本山5岁时,父亲赵德仁带着3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到黑龙江逃荒,把他留在了家乡。在亲友们的帮助下,赵本山才活了下来。1984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赵本山呆在家里看二人转剧本。突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赵本山惊讶地问:“您找谁?”老人上下打量赵本山:“你是山子?”山子,这是多么熟悉而亲切的呼唤啊!  相似文献   

18.
传说宋代有个浅薄无知而又目中无人的纨绔子弟竟然以“诗才”自居。他听说了欧阳修的文名,竟不知天高地厚地要找欧阳修比个高低。他带着几卷自做的歪诗上路了。说来也巧,他在路上邂逅了出行的欧阳修,于是两人结伴而行。可这人并不认识欧阳修,一路上,他贬低欧阳修,大肆吹嘘自己的诗才。欧阳修也不点破,只是与他敷衍。走着走着,纨绔子弟见道边有一棵大梨树,便想以梨树为题显显自己的诗才。他张口吟道:“路旁一梨树,两个大丫杈。”无奈才疏学浅,吟出这两句后就没了下文。欧阳修心里暗暗发笑,如此浅薄之人竟自称“诗才”。他不动声…  相似文献   

19.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国一位韬光养晦的国君 他继承王位时,朝中大权掌握在令尹斗越椒手中。他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以无能的表象来保全自己,却在暗中积蓄力量,期待反戈一击的机会。 某日,大臣申无畏向楚庄王劝谏,出了个谜让他猜:“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色,很是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什么鸟。”他一听便知申无畏在嘲讽自己的软弱和沉迷,便答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巧妙地表达了自身的处境和远大的抱负。 果然,令尹斗越椒权倾朝野,傲视一切,忽略了楚庄王的实力,贸…  相似文献   

20.
孟兰英 《老年人》2009,(4):28-29
“人生如果有音乐相伴,生活就会有歌样的甜美。”这是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对生活的感受。从在职时的日理万机到现在的悠闲自在,李岚清不仅在退休这道“关”上过得很顺利,而且因为有了音乐和篆刻等爱好相伴,日子过得丰富多彩。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充满了乐趣”。他对生活的态度,或许能给人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