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月怡自述: 父亲是个音乐迷,出于对艺术的钟爱吧,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拿着家里的全部积蓄,为我买了一架钢琴,很快,我就能在那架比我还要高出一个头的钢琴上,弹出几首简单的乐曲了。 转眼间,我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学习音乐课时,为了炫耀,我对老师说:"我也会弹这个。"老师自然是不相信,在那个年代,会弹钢琴的小孩子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吴越 《中外书摘》2008,(10):66-68
《水浒传》中说:高俅本来是苏东坡的“小史”,是苏东坡推荐给小王都尉,小王都尉又推荐给端王的。端王登基做了皇帝,高俅因此发迹。言中之意,似乎高俅迫害林冲等人,都是苏轼的罪过。其实,苏东坡把高俅介绍给小王都尉,实有其事,而高俅迫害林冲,则是空穴来风。高俅其人,并不像《水浒传》中写的那样坏,至少不是“六贼”之一。  相似文献   

3.
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外被多次解读过,早期其研究重点都交织于心理学,伦理学方面,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逐步有学者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叙事魅力。这部作品的多重视角混淆给文本意义的阐释带来了多维度的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视角的分析,从叙事视角层面解读文本的多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它通过一个黑人的寻根之旅来揭示了一个不同种族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的爱的主题。本文主要探讨《所罗门之歌》中爱的主题表达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5.
刘强 《当代老年》2006,(9):16-17
我国著名作家魏巍的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几代人,可谓家喻户晓;而他的一首叫《塞外晚歌》的诗却鲜为人知,这是他专门写给自己的夫人刘秋华的。魏老与夫人刘秋华是1946年结婚的,到如今,夫妇俩已经携手共度了60年。  相似文献   

6.
我没有去过大巴山,我是从他揉皱的粗质的稿纸间,感受着那弥散开来的大巴山凝固的晨雾,被雾气濡湿的钢轨,还有单薄的道班房子的。几个筑路工人挤住在一起,繁累对于他们是种享受,而闲下来的折磨则不堪忍受,于是年轻人之间的互相捉弄便成了开心的法宝。他们将目光对准了一个异类——一个整日里铺开稿纸写字,写个没完没了的人!他每次被捉弄的结果,都是掏出钱来打发人家去买烟买酒,而他会在人家走后调整好被揉皱的稿子,平整地写下去。这时候他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女人——小郑。小郑说当时杜光辉在一间放置铁锨扫帚的仓房里写作,好可怜呀!一个女性的…  相似文献   

7.
任海保 《职业》2011,(1):53-55
《职场人生》是MSN中文网主办、《职业》杂志作为独家媒体支持倾力打造的职场类视频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8.
从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手机》,在中国贺岁片的龙椅上,稳稳当当地端坐着一位其貌不扬的导演——冯小刚。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冯小刚和他的“冯氏电影”,说他是个俗导演也好,说他的作品只是商业片也罢,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既无背景又半路出家,却有本事把观众招回电影院的编导。冯小刚自称是个“相貌怪诞的苦孩子”,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冯导年轻时都吃过哪些“苦”吧!转业1984年,26岁的冯小刚还是名军人,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设计。有一天,政委笑眯眯地找他谈话,让他转业。冯小刚心头一沉,表面上却装出一副无所谓…  相似文献   

9.
1934年,鲁迅在他的杂文《病后杂谈》开头这样写道: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么霍乱吐泻,黑死病,或脑膜炎之类;二是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饿一天。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与言生病之雅趣的。  相似文献   

10.
李锦德 《老人天地》2010,(11):28-29
最近,偶然读到钱江先生在《新天地》杂志2009年第7期上发表的《令人啼笑皆非的"6·11事件"》一文,文中将发生在44年前《人民日报》的这一轰动全国的所谓"反革命黑画"事件、将事件在报社引发的政治风波以及很多同志受到的无辜牵连,  相似文献   

11.
薛飞 《中外书摘》2014,(10):48-50
央视《新闻联播》前主播薛飞披露在匈牙利的经商经历。 一 听早期来匈牙利的华人谈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布达佩斯的华人过春节时聚到一起,点着人头算算也就只有20人左右。  相似文献   

12.
安子 《女性天地》2011,(1):18-19
他是《我是业主》中欺软怕硬的“陈胆小”,是《婚姻保卫战》中可爱抠门的“老常”,还是新版《红楼梦》中的“笑面和尚”。凭借这三个角色,刘金山成为2010年最受瞩目的实力派演员之一。向观众证明了他“黄金配角”的绝对实力。  相似文献   

13.
多为民 《老年人》2005,(1):22-23
“提起那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上了个三哥哥,他是奴的知心人……”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三十里铺》这首陕北民歌,它曾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唤起了多少的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那高昂激越、婉转悠扬的旋律,让人们向往幸福甜蜜的爱情,也牢牢记住了美好爱情的化身——“四妹子”。初见“四妹子”的原型王凤英老人,是在北京海淀剧院贵宾室,在“原生黄河”演唱会上。这天晚上,王凤英应邀登台亮相,把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大合唱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人们看到从沧桑岁月走过来的“四妹子”,是一位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的78…  相似文献   

14.
因为“出身”于民工,他倍受歧视与磨难;因为爱好写作与投稿,他的遭遇终于被媒体曝光,也因此而伸张了正义。这是一个民工境遇的普遍现象,还是特例?  相似文献   

15.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在咱们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这应得益于她数量颇丰的作品。据介绍,琼瑶自196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窗外》至今,已经出版小说46部。虽然其作品,在文学界存在诸多争议,但就其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而言,她在中国文坛可称得上是一位有份量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位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毛泽东3次接见、《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从农民到副厅长,前程如日中天之时,断然辞官还乡,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的“赤脚医生”覃祥官。2008年10月22日凌晨2点50分,这位土家族传奇人物因病在湖北长阳去世,享年75岁。  相似文献   

17.
大学让我们学到什么?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这里选取了三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三位作者是不同时期中文系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的大学经历并不能涵盖中国所有大学生的不同经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时期大学教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大军 《当代老年》2014,(12):4-6
上世纪70年代,一部名为《闪闪的红星》的电影轰动全国。因为这部电影,人们记住了电影的主人公——“潘冬子”。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潘冬子”的原型竞是传奇将军许世友的长子许光。作为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许光33岁就告别军旅,回乡替父行孝,扎根基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向通讯、内容、搜索、社区这几块延伸,通讯产生了邮箱、IM。 2010年7月1日,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在新浪微博上发出21条记录,针对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提出了多个质疑,引发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20.
《瞭望东方周刊》9月20日的文章说,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建设过程,但很多地方政府常常以“农转非”的人口数量来衡量城市化的进度,忽视了对他们“新市民身份”的消化,城市化有时变成了“改户籍”这样的表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