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字分为会意兼形声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前者亦声偏旁间是平等组合的关系,后者则有分化孳乳的关系。大部分亦声字都属于形声兼会意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亦声字亦声偏旁意义之间存在着同义、引申义与本义、区别字与假借字这三种关系。亦声字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右文说"对声义关系的探索在许慎的"亦声说"里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2.
<正>一、亦声字的性质和范围所谓亦声字,是指汉字合体字中主要以声符表义的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定亦声字,往往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形式来说解形体.如:“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这些字历  相似文献   

3.
《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从某,从某,某亦声”是《说文》分析汉字结构、训释字义、标明音读的一种条例,例如“拘,止也,从手从句,句亦声”。据我们对大徐本的统计,《说文》亦声凡212条,约占全书总字数的2.2%。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亦声条例揭示了汉字形音...  相似文献   

4.
论亦声     
“亦声”,即所谓“义兼声”或“会意兼形声”。是指表意汉字的一个形符兼作声符,即“於会意字中,取其一部分兼为发声之用。此为发声之一部分,一方与其它各部分负共同发生此字意义之责任;一方又独立而负发生此字声音之责任”1。即《说文解字》中称为“某亦声”的字。例如: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礻石,“宗庙主也。从礻,从石,石亦声”。栅,“编树木也。从木,从册,册亦声”。筑,“从竹曲五弦之乐。从竹,从,持之,竹亦声”。亦声,涉及到汉字传统的造字法问题,字义训诂的问题,语音和词义的关系等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对“亦声”…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说文》“亦声”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的本质是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反映,由于对声符认识的误区,传统训诂学中的"亦声"材料需要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亦声"现象的产生是文字表达律、区别律、经济律综合作用和最优组合的结果."亦声"说缺少系统的制约,"右文"说实现了对"亦声"说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对“亦声”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一,“亦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二,在本质上,“亦声”说揭示了整字所从的某一构件具有示源功能.其三,在归属上,“亦声”字是属于形声字一类的.其四,“亦声”现象丰富和发展了“六书”学说,是汉字形音义互求法的肇端.对于“亦声”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问题深入求证:首先,在文字演进过程中,亦声字在记录语言中的价值何在,后来的走势又如何;其次,在文字学史中,许慎是如何提出“亦声”说的,后人的理解又是如何演变的,如何催生“右文”说的等等.  相似文献   

9.
论多形多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形多声说源于许慎《说文解字》.《说文》中有些形声字被析为几个形符或声符,后来研究汉字的学者又根据形符和声符的多少把形声字归纳成一形一声、二形一声、三形一声、四形一声、一形二声、二形二声等结构类别,称一形一声以外的形声字为多形多声.当今不少学者对多形多声说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多形多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一个形声字有两个以上的形符,它的意义类属就难以确定;如果有两个以  相似文献   

10.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说文解字》注释显示的"亦声字"213个,剔除误释,计有199个。作为表意性汉字的一种特殊类型,亦声字在表达方式上大略可分为意象表达式与语言表达式二类。语言表达式的内部结构关系可归纳为四种: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和并列结构。从字义构成看,亦声字具有会意性质,而...  相似文献   

11.
萑、(萑)、(萑)本是形体与意义完全不同的三个字,萑字从(火),隹声,<说文>训为草多貌.(萑)字从(丫)隹,<说文>训为鸱属,即今之猫头鹰.(萑)字从(火),(萑)声,<说文>训为薍,本是一种获类植物.三字形体有别,意义更不相同.但由于楷书字形相似,古籍中的(萑)、萑常常被误写成萑.宋以前的字书或韵书中这三个字是分列字头的,分别甚明.宋代的<集韵>才将(萑)看作是(萑)字的异体,至元代的<古今韵会举要>,这三字的写法已经混而不分,至清代的<康熙字典>更是将(萑)的音义归入萑字下.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声字有八千五十七字(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六书爻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六。说明许慎时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东汉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以来,据说汉字有六万个左右,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历代学者很重视研究形声字,包括它的一个部分——亦声字。  相似文献   

13.
何谓同源分别字?王筠《说文释例》卷八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中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而别之者也;二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义也。”分别文即分别字。这里所讲的两种分别字都是形声字,是早期形声字的两大主流。其前一种,是为了解决因同音假借造成的一字写多词现象而产生的,加“其——箕”、“或——国、域”  相似文献   

14.
亦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带有表意性的形声字,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说文解字》明确标注的亦声字有212个,但这并不能反映亦声的全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亦声字的研究出现了盲目扩大化的现象,通过对《说文解字》的考察,提出了亦声字的确认原则,将正确扩大化了的亦声字进行了分类,旨在更好地理解亦声字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一书中有“省声”的体例。所谓“省声”,就是指形声字声符的笔画或某一部分的省略。关于省声问题,前人提出过不少怀疑的意见。清人段玉裁就说过:“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为豭省,‘哭’之为‘狱’省,皆不可信。”(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哭”字下)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通查《说文》全书对省声字的分析,体例是极为混乱的,例如,伤、觞、(?)、殇是古音同部、声符相同的几  相似文献   

16.
对卒声字的理解孟广道卒声字,即声旁从卒的得声字。本文拟就《说文》中的20个卒声字,从考察同源字词的角度试作探析。为篇幅计,凡对《说文》的引述只加引号,省却出处。“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引申义有士卒、步兵等。其得声字与本义和引申义概无瓜葛。但以卒的音和...  相似文献   

17.
楚文字中有这样一类字和偏旁,上部写得像"甶",下部写成"壬"形。根据字形比勘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字或偏旁应释作"垔"。依据今本《尚书·金縢》可知,清华简《金縢》篇"垔"读"威"。上古音"威",影纽微部;"垔",影纽真部,二者声纽相同,韵部相近可通,文献中亦有例证。清华简《祭公》篇"■"可分析为从"皿","寅""垔"皆声的双声字。  相似文献   

18.
参构字符都是《说文》部首的75个亦声字,理论上有两种及以上的归部可能,在入部时要作部首选择。实际上它们统一据义符归部,这一结果不是随意性所致,而是受归部意图和归部原则的支配。它们和一起归部的一组字意义联系紧密:或字义相同,或有共同的字义特点,或者一起构成某个事件、某种状态。由此可见,亦声字遵循的归部原则是“以类相从”,即将字义联系密切且有共同参构义符的一组字加以类聚,归于一部。  相似文献   

19.
文字学领域里讨论汉字的孳生发展,分析形声字的构造等,都要涉及緟(以下用“重”代)益字。为较早的文字增添声符或形符。即在原字基础上增添或累增偏旁,仍与原字为同一字,仍表原字含义,这就叫重益字。典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沈涛的<说文古本考>虽非研究<说文>逸字的专门之作,但其补充<说文>失收的逸字凡141个,数量可观.在详细考察所补逸字的基础上,总结其考证条例有二:一、根据<说文>本书和他书的说解作为内证增补逸字:二、利用他书引用<说文>的异文作为外证增补逸字.进一步利用后世发现的沈涛所未见及的前代典籍印证<古本考>的结论,认为<古本考>方法可行,征引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有据,因而结论大多可信.尽管在过去学界对<古本考>很少关注,但事实已经证明它的价值不容忽视.沈涛的研究方法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他的研究成果是<说文>校勘和大型辞书编纂的有益资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