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太平天国芜湖会议考辨--对"围魏救赵"战略决策的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太平天国芜湖会议,实际上是一次由忠王李秀成创意的战略决策过程,应称作“芜湖战略决策”。太平天国在天京并没有制定“围魏救赵”的战略决策。李秀成起初仍想沿用以往破解京围的经验,从皖南调兵直接援京。只是在芜湖期间,他通过综合分析敌我态势后,才决定向宁国广德机动。  相似文献   

2.
李秀成早年投身太平军,从普通圣兵擢升天国统帅。但方山被缚,身陷囹圄,书写阿敌自污、招降旧部的《自述》。百多年来,毁誉参差,莫衷一是。如何正确评价李秀成的历史功过,史学界迄未一致,分歧大都关系到《自述》的真伪、全缺、性质等问题。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点探讨,请教于史学界前辈及同志们。一、《自述》是残缺不全的真迹,不是雇人重抄的膺品李秀成自述流传的版本颇多,为史学界重视的有北京大学影印九如堂刻本《李秀成供》、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梁岵(山厂户)《忠王李秀成自述手稿》、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等。“刻本”早已因内容不翔实而被扬弃。“罗本”、  相似文献   

3.
我在五十年代初出版的《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卷首印有《李秀成自传原稿》、《忠王谕李昭寿书》、《忠王亲笔答辞》三种笔迹的对照,以证明《李秀成自传原稿》并非赝品。年子敏先生把这三种照片送司法部法医研究所鉴定。鉴定结果,年子敏先生在《评罗著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里报道说: 据司法部法医研究所(56)法医物字第0124号函附之笔迹检查说明书称:所谓《原供》与所谓《亲笔答辞》,“字迹潦草不甚熟练”,而忠王《谕李昭寿书》则“书写整齐而老练,笔势挺而有力”,由于字体与所谓《原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一月五日《文汇报·学术专刊》发表李兴华同志《重评李秀成》一文说:“一八六四年七月李秀成被俘后,在敌人的囚笼中确实写了几万字的供词,有过动摇变节的行为,玷污了自己光荣的革命历史。”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方山被俘,是李秀成一生历史活动的界标。在此之前,他的功绩是主要的,不能抹煞;在此之后,他的错误是主要的,无须掩盖。”于是,他对忠王李秀成作出了肯定结论:“说李秀成晚节不终,非常恰如其份。白璧有瑕,临危辱节,没有把忠于太平天国的气节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5.
常熟“报恩牌坊”,是1862年建立的,罗尔纲先生认为是常熟人民对李秀成歌功颂德的一块石牌坊.在评价李秀成时,罗先生与一些同志曾用这个牌坊来说明李秀成是“爱民”的,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个牌坊存在着谁建立的,为什么建立,是什么阶级歌颂李秀成的等问题。下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曾国藩的挟迫下,曾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自述》,缕述太平天国兴亡史事.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有过相当密切的关系,《李秀成自述》当然不可能避而不谈.“我天国坏者,……是招得张乐行之害”.这便是他对天捻关系所作的概括总结,也就是说捻军的存在不仅于太平天国无补,反而成为导致天国败灭的重要因子.揆诸史实,斯言颇令人困惑.从李秀成方面讲,他原是联络捻军的先行者.1857年3月,他通过李昭寿与捻军领袖张乐行、龚德树接洽,在霍邱达成联合作战之协议.在捻军的武力支持下,太平军得以驰骋淮河南北,李秀成亦因此青云直上,由一个普通将领而被洪秀全超擢.如李秀成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7.
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文献之一——“忠王李秀成自傳”,自經曾國蕃刪改后,虽曾發生过“真本”和“節本”的問题,卻沒有發生过“真伪”的問题。自从一九四三年冬廣西通志館向湘鄉曾家攝取了“李秀成自傳”原稿,一九五○年由罗尔綱先生撰成“忠王李秀成自傳原稿箋証”一書,对于前一問題。得到基本上的解决。一九五六年華东师大学报里發表了年子敏先生“評罗著忠王李秀成自傳原稿箋証”和束世激先生“評罗著忠王李秀成自傳原稿箋証讀后記”兩文,認为这个自傳“顯然是以曾國藩为首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伪造的”,这可以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問題。这兩篇文章,經“人民日报”、“文匯报”等的介紹,頗引起研究太平天國歷史的人們的注意。最  相似文献   

8.
罗尔綱先生在有关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諸項著作中,基本論点有二: (一)1944年广西通志館至湘乡曾家据以拍攝照片与抄录之所謂“李秀成亲供”,因和龐际云所藏的所謂忠王“亲笔答詞”,及“忠王諭李昭寿手書”笔迹相符,而确定系出自忠王手笔,为“原稿无疑”。 (二)李秀成“供狀”充滿乞降語句,乃系效法三国演义中蜀汉大將姜維降鍾会的故智进行假投降。我对罗先生的論点不敢贊同,关于“李供”真伪,罗先生所列举之笔迹,經我商請有关專家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9.
<正> 赖文光在其《自述》中说过:"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话说得很重.立意也很明确.多少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者,多受其见解影响,对李秀成进攻上海多有贬斥.这是缺乏具体分析,极不客观的.从太平天国的实际利益和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洪秀全、洪仁玎都主张进攻上海,李秀成两次进攻上海,都是代表了太平天国中央领导集团的立场和意志,并不是"不知君命而妄攻"的.李秀成确有"不知君命"的分散主义思想,但不表现在进攻上海本身.要弄清进攻上海的问题.必须搞清当时的复杂背景,探讨许多问题.本文想就李秀成进攻上海的军事行动,战略动机,以及在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对侵略者认识的提高等力面进行一些分析,力求恢复历史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江汉学报》上期发表了史佚同志的文章:《是尊重历史事实,还是为乞降辯护?——评罗尔纲〈忠王李秀成的苫肉缓兵计〉一文》。读过这篇文章,我们很有些不以为然的看法。一文章一开头就说:“李秀成在被俘后究竟乞降过沒有?(李秀成不是已经投降变节了吗?《李秀成自述》不是一部道地的叛徒自白书吗?为什么还要谈究竟乞降过沒有?这是否意味着李秀成只是乞降过,还沒有达到事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的太平天国问题研究者柯文南博士所著的《太平造反:李秀成亲供》已于1977年由剑桥大学出版。 作者曾于去年参加南京举行的太平天国史讨论会,今年又来进行学术访问。 柯文南先生曾把他所获的忠王李秀成的宝剑赠  相似文献   

12.
一 清朝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湘军曾国荃部攻克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幼天王跟随忠王李秀成等,于六月十七日凌晨逃出。二十一日到达皖南广德州。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一九六四年第八期所载陶翊之同志“忠王李秀成的评价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陶文),对李秀成被俘后投敌变节的行径,千方百计地为之辩护和美化。其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大半与罗尔纲的“考证”雷同,而且还进一步散布了某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为了辨明是非,本文拟对陶文中的一些错误,加以评论。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前言認真地研究歷史,認真地研究中國近百年史,毛主席早在一九四一年已經号召我們了。在中國近百年史里,研究太平天国革命歷史,有很大的現实意义和一定程度的國际意义,可惜革命文物多被摧毁湮沒,所余已屬寥寥,加以反动头子曾國藩和繼承其衣鉢的御用学者竄改和曲解歷史,更增加了研究上的困难。例如,曾國藩于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十四年,清同治三年)大量地刊印了所謂李秀成供詞,它所產生的毒素很大,入人很深,并且影响的时間是很長久的。到了一九五○年罗尔綱先生的“忠王李秀成自傳原稿箋証”問世,考証確实、注釋詳瞻,人們把自傳原稿看作是太平天国的信史,  相似文献   

15.
对于19世纪60年代叱咤风云的捻军,半个世纪以来学者著作多有说它是太平天国的一部分,并说后期捻军诸王也受封于太平天国。江地说,捻军诸王是南京失守太平天国灭亡之后,"遵王赖文光仍在江北军中奉太平天国正朔,执行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封王之举,想系赖文光采取的权宜之计,代表太平天国当局赐爵"《捻军史研究与调查》,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卷八《后期王爵人物表》中,将之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同列的,也有后期捻军诸王鲁王、梁王、荆王、魏王和加入捻军诸王的太平军…  相似文献   

16.
李秀成战败被俘,沉痛地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著名的“十悮”——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十大错误。其中第四悮,便是“不该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可见,李秀成认为太平军湘潭战败,对太平天国政局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作为太平军后期主帅的李秀成,他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秀成供词的真伪问题,解放以前,就有人传说曾国藩家藏有李秀成供词原稿,陈寅恪见到这一原稿后觉得曾国藩不肯把它公开示人,必有不可告人之隐,已暗示不是真货。广西通志馆得此情况,便于1944年派秘书吕集义前往湘乡曾家抄录摄照,并请历史学家罗尔纲鉴定其真伪。罗氏根据故宫博物馆所藏忠王给“李昭寿谕”和庞际云供词手卷中的“忠王答词第二纸”,与曾家藏的供词原稿完全是一人手笔,断定确是忠王  相似文献   

18.
枪匪是道光以后活跃于太湖地区以“枪船”为作案工具的水上土匪武装组织。太平军建立苏福省根据地后,一度对其采取了招抚政策,但枪匪恶习不改,到处掳掠,甚至勾结清军,严重危害了太平天国政权。为此,忠王李秀成亲自部署了剿杀枪匪的行动,予枪匪势力以沉重打击。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也改剿为抚,利用枪匪武装抵抗太平军。但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及以后,清朝统治者通过改编和打击两种手段,最终肃清了枪匪势力。  相似文献   

19.
黄永年先生近年发表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抽毁辨》一文,力持《自述》原稿未被抽毁说。早在1982年钱远镕先生在《学术月刊》上也发表了《李秀成<书供>原稿未被撕毁——与罗尔纲先生商榷》一文。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求教二位先生和读者。一、黄先生提出的《自述》原稿未被抽毁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黄先生说:《自述》原稿,“如被抽毁过,必然会按照不同的抽毁方式留下不同痕迹,但在这个写有原稿的簿子上找不见任何痕迹。”如果其中某些整页被抽毁,则被抽去  相似文献   

20.
论冯云山     
<正>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杰出的组织家和实践家冯云山(1815—1852),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从小读书,屡试不第,是地主阶级的下层知识分子。1843年他在紫荆山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形式组织群众,揭开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序幕,成为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创建者和奠基人。《李秀成自述》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这当是历史事实。但在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中,由于洪秀全的教主地位和杨秀清的雄才大略,对冯云山的评价就往往有受制于洪、杨之感。有人用“屈居”、“让步”来解释冯杨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