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高的爱情观不是一个民族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在民族发展中逐渐习得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虽有歌颂爱情的不朽篇章,但与政治诗、山水诗相比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因抒情文体的限制,不如小说中表现的爱情叙事规模宏大、淋漓尽致。《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充分展现爱情观念的三部巨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金瓶梅》大力宣扬了一种肉体之欢、感官的盛宴,其间流露的真情散发出了人性美的光芒。《聊斋志异》中展现了爱情中肉体之欢与灵魂之爱的冲突与较量,虽然前者比例大,但不乏痴情之人的光辉形象,充满对真情的歌颂与追求。《红楼梦》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爱情观的大力提升与终极塑造,展现出优美、纯净、高尚的灵魂之爱。  相似文献   

2.
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作为唯美主义大师的王尔德自幼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古希腊精神的影子。解析《道林.格雷画像》中体现出的柏拉图式爱情,不仅有利于把握王尔德的内心情感世界,更有助于研究在唯美主义中所透露出的希腊精神。  相似文献   

3.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遇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 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飘》这部文学作品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倾心之作.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Scarlett为爱奋斗继而不断成长的人生.文章通过对《飘》中女主角Scarlett的爱情生活的浅析,简单阐述了作品对于爱情与人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边城》和《沉船》文本中透露出的"诗意",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之境,笔者认为这种诗意的呈现,靠的是一种幸福的辨证法,其实质就是文本中所显示的时间意识。该文试图从这个层面出发,来联结二者的共同性,分析它们的差异,解读两文本所呈现的"时间流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教徒的霍桑在他的作品《红字》中处处表现出宗教教规与人性的矛盾。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在爱情观、人生观上都显示了对宗教神性的敬仰,但无法摆脱世俗的他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又有意无意地突破了教规的约束。三位主人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不同的赎罪方式透露出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影响下,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带来的内心阴暗,但又由于神性的威慑而急于赎罪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史记》不仅尽情鼓荡英雄们的风云之气,还在战争间隙演绎了几出儿女风情的好戏。"霸王别姬"是风云气兼儿女情的不朽之笔,它演绎了"战争与爱情"."英雄与美女","生存与死亡"三对文学母题。"弱女子勇救落难公子的爱情佳话",以战争为故事展开的背景,是两情相悦的风情喜剧。对"红颜祸水"进行的政治道德上的口诛笔伐,遮蔽了其中存在的"男女真情",其中的普世性的爱情不能一概被抹杀。司马迁以史家笔法书写烽火中的爱情,掀开了战争中最浪漫的感情——爱情的红盖头,开辟了以此揭橥人性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到《红楼梦》,中国古代爱情取向与婚恋观念发生了由情到欲再到爱的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舍弃了两貌相取的失之肤浅和两性相悦的流于庸俗,而最终肯定了两心相知的臻于完美。这与人们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从简单到深刻,由浅显至深入,自现象达本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创作的绘画作品.曹植的《洛神赋》以梦幻的方式描写了他和传说中的洛河之神偶遇、爱慕、互生情愫、彼此相爱、含恨别离的悲剧爱情故事.爱情的美好使人向往,分别的痛苦让人惋惜,正是这美好而又令人唏嘘的故事让众多文人骚客为之动容,创作出许多艺术佳作.其中,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最负盛名.画家用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把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洛神赋图》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作品.文章旨在探究曹植的悲剧性人生对《洛神赋》和《洛神赋图》的影响,并就两种艺术作品呈现出的悲剧美进行比对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骚早期的创作深受西方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诗剧《心曲》和《记忆之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然而,作为中国左翼作家的杨骚毕竟是时代的歌手,他的象征主义剧作中透露出不可遏制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味,这为他中后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倾城之恋>中,自流苏与范柳原的情感纠葛反映出张爱玲对于爱情的矛盾和其内心的分裂,一方面她嘲笑和否定爱情,对人生抱一种虚无、怀疑的看法;另一方面她又渴望爱情的出现,希望获得男女之爱.<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失败,也就代表着张爱玲理想的爱情与人间有爱的看法的破灭.  相似文献   

12.
《康定情歌》是具有多重意蕴的主旋律爱情题材作品,在宏阔的视域中展现了厚重的历史,在诗意化的表达中聚焦了纯美的爱情,在审美化的呈现中重构了文艺的创作与民歌的传播.作品在情节建构、情感流露与内涵挖掘等方面,均体现出非凡的艺术品格.作品是对民歌《康定情歌》文化母题的基本意旨的生动诠释和独特韵味的拓展强化,极富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4.
《雅歌》在《圣经.旧约》中是独特的一卷,通常被称为“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 Son)”。它是古希伯来时期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与希伯来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契合一致的。独特的流传过程使得《雅歌》的宗教文化蕴涵日益增强,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构关系又赋予《雅歌》以超越单纯的世俗情爱之上的宗教文化属性。《雅歌》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非同寻常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尽管一生未嫁,她的绝大多数作品却致力于探讨婚姻关系。在《傲慢与偏见》中,她更是倾尽笔墨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关系,阐述了其独特的爱情和婚姻理念。她刻画了五种婚姻关系,有贝纳特夫妇盲目之爱,简和宾利世俗之爱,伊莉莎白和达西真情之爱,莉迪亚和威克姆肉欲之爱,柯林斯和夏洛蒂“理智”之爱。尽管这五种爱终于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这几种爱最终导致的婚姻幸福度却大不同。从以上几种爱情婚姻关系,判断出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理念,即理想中的婚姻关系应该是感情、物质、道德和理智的综合体。在这五种婚姻关系中,只有伊莉莎白和达西符合这几大标准,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对人物“睡”的描写.“睡”,不仅可刻画人物形象,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中帝王之睡、英雄之睡、市井男女之睡,与红楼女儿之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由中外两住作家茨威格和梁晓声的作品《一个陌人女人的来信》和《苦恋》分析了一个共同的爱情模式,即安徒生在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小人鱼”爱情模式,探究了这类爱情中,女主人公们将“爱”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内在深层根源及其悲剧命运的缘由;尽管她们对爱的炽热追求被男权统治的社会所忽视,但那种诚挚无私的爱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我爱比尔》都以一个女性的爱情探索为主线,展示女性在追求两性关系中对于身体、性爱、爱的片面误读而导致的爱情破产与觉醒,王琦瑶与阿三在这种追逐中共同验证着跨时代的破碎共鸣。其对爱情内涵意蕴的挖掘、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下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针对其作品中关于男女恋爱的情节,后人多接受王逸之说,认为是诗人用以隐喻自我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关系。文章在对《九歌》和《天问》中涉及男女之情的细节阐释中,发掘出本来浅浮于文本表层却不被后人所注重的,屈原本人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思想观点,同时分析出文本中彰显的矛盾的婚恋观正是由于诗人受南北不同文化特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