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并称为“上饶二泉”。方回将他们续入江西诗派,在其《瀛奎律髓》中选录二人诗歌较多,且在《桐江集》中多次提及他们,且评价颇高。“二泉”名节高尚,诗歌渊源有自,慕陶、写陶之作尤多。赵、韩二氏互相学习、彼此唱和,存世诗作更是数目不菲,影响南宋诗坛较大。  相似文献   

2.
方回(1227—1307)是我国宋末元初一位卓越的诗歌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瀛奎律髓》,选评唐、宋五、七言律诗三千零十四首(其中重出二十二首,实为二千九百九十二首》,计三百八十五家诗人,可谓取材宏富,蔚为大观。在众多诗人诗作中,他本着“江西诗派”的诗学观点,特别推尊杜甫的作品,共选杜律二百一十四首,其中五言律一百五十四首,七言律六十首。在《律髓》评语中,方回对杜律用字、造句、对偶、布置等名种技法作了全面研究,这对我们理解律诗的创作技巧很有启发,故专文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考察《尚书》“六体”等文体的命名方式,其“谟、训、诰、誓、命”,本来都是行为动作的“做什么”,“做什么”产生文词,于是以行为动作本身来命名这些文体。这是早期文体命名的一般性方法。汉魏晋文论家蔡邕、曹丕、陆机的文章释体只讨论文体特征,一般不涉及文体命名;而名物、训诂学家刘熙《释名》中则有文体释名,涉及到文体的“怎么做”、“为什么做”之类,却不刻意讨论文体特征。到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以训诂文体命名的方法进入文体“怎么做”、“为什么做”的阐述。它以文体释名进入文章释体,“释名以章义”与文体特征的讨论二者有机的结合,显示出从文体内在逻辑出发以文章释体的特质。这是古代文体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藏族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多方吸收了汉地和印度的文论思想,特别是受到了印度诗学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文体论。藏族文体论在文体分类上根据诗歌的音节和韵律把诗分为诗体、散体和诗散混合体三种文体,又从结构上对自解式、通类式、仓储式和集聚式四种类型做了详尽的阐述。藏族文体理论的特点在于:文体分类上坚持从外形式上划分文体的类型;文体论述上采用诗、散和例结合的结构方法;文体研究上以藏族的文学实践阐释和发展《诗镜》文体理论。  相似文献   

5.
《瀛奎律髓》推崇梅尧臣五律 ,以为“宋代第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诗味”的角度进行探源 ,认为梅诗有“味”是方回所云“宋代第一”的根本原因 ;“诗韵”是方回评点梅诗之“味”的另一说法。诗律表达之“圆熟工巧”与“自然风韵”又蕴涵着“味”。此与方回的“盛唐”诗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进一步阐释了《瀛奎律髓》对五律和七律两种诗体的不同批评标准 ,由此管窥方回的唐宋诗学整体观及其诗学发展史观。  相似文献   

6.
批评文体是批评者在批评时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方式,是文体的一种特殊形态.中西批评文体在体裁、语体风格、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风貌造就了中西诗学的不同.中国传统诗学具有重感情、重感知的特征,而西方诗学则呈现重理智、重思辨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强势的文体。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即形成了单纯的抒情风格。汉代以后,《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诗歌的文体强势,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之上。各种文体之中,独有诗歌将汉字形、义、音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诗歌以其语言美的优势侵入到散文,酝酿出赋和骈文两种半诗半文的文体,其实质是文学对语言美的追求。唐代的传奇是史传和诗歌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唐宋以后,诗歌已穷极变化。宋元的理学、明清的八股,小说和戏曲自身文体意识的觉醒,削弱了诗歌的强势地位。古代美学的精华主要来自诗歌。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文体论”深刻揭示了各种非文学文体和文学文体写作的个性特点及其特殊规律 ,是《文心雕龙》全书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所论述的文体 ,80 %是非文学文体 ,2 0 %是文学文体 ,这种客观存在的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部写作学著作而非纯粹的“文学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9.
吕新长篇小说《掩面》的"跨文体"叙事夺人眼球,这种小说与诗歌文体的杂糅是吕新采取的重要叙事策略。诗歌文体的抒情性、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性、音乐性与形式上的分行艺术,有利于小说更好地言说寻父少女对父母的思念、对未来的恐惧、对革命的质疑和对现实的不满等多重内容,也有利于实现作者探触历史真相、对革命进行理性沉思的叙事目的。同时,诗歌文体的嵌入还与作家身上散发的诗人气质息息相关。应该说,《掩面》的"跨文体"叙事是一次成功的文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体自觉是指文人对某种文体的体制特征有了全面、准确而明晰的认识,并在文体写作实践中自觉遵循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文体自觉论”的提出背景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自觉问题的重新升温,并继续引发诸多热议。本文提出以“文体自觉论”代替“文学自觉论”。笔者认为,文体自觉论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中国文论的实际,且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文体自觉应该有一个标准。标准问题是文艺自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衡量文体自觉的标准,扼要说有四点:第一,文体独立,体制健全,技艺纯熟;第二,出现专门的文人型作家;第三,读者云众,社会影响大,文化地位重要;第四,烛照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文体自觉主要包括诗歌自觉、古文(文章)自觉、戏剧自觉和小说自觉等,其自觉期分别在建安、中唐、元代、中唐等。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不仅仅是直接从白话通俗小说发展而来,其文体渊源可追溯到《世说新语》,在不重纪事而追求人物神韵、文人性、真人轶事性、谐趣性以及适应于创作宗旨的分类结构等诸多方面,《儒林外史》都受到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吴敬梓在汲取《世说新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之同时,把《世说新语》的文体因素融化到白话小说的创作中,使《儒林外史》的小说文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雪夜林边小驻》的前景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诗人,其代表作《雪夜林边小驻》于1923年发表于诗集《新罕布什尔》中。文章根据文体学理论,以前景化的视角从“过分规则化”和“变异”两个方面分析这首诗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讽刺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艺术,讽刺诗是源远流长的世界性诗歌体裁.中西方政治、文化及诗歌生态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讽刺诗在文体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中国讽刺诗具有节制宽容的风格,嘲世的较多.西方讽刺诗直接尖锐,嘲人的较多.讽刺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文体进化的激进与保守.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西方讽刺诗人做人更自由,讽刺诗文体的形态比中国的更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14.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因而在点破诗学要妙、总结诗学规律的同时,具有浓郁的诗性意味。但是,从根本上决定“论诗诗”之诗性特质的则是诗论家有意择取的与逻辑推论、抽象言说相悖的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论诗诗”的形成,从客观上看,是中国古代批评文体之“文学”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使然;从主观上看,则是中国古代诗评家一身二任的特殊身分所致。在理论界普遍不满中国文论“失语”的今天,“论诗诗”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性批评文体理应经过更新和重铸而整合到我们当今的文学批评体系中来。  相似文献   

15.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对文本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功能文体学是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文本分析的文体学派.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对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代表作之一《咏水仙》从及物性、语气与情态、主位结构与衔接手段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诗歌的主题意义.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还是语篇功能来看,诗人对语言系统的选择和使用都确切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至元十八年方回与方逢辰的石峡书院之会,是淳歙地区方氏合族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双方浓厚的宗族观念。方回与方氏族人有着广泛的交往,成为沟通淳歙方氏宗族的核心人物,其合族思想与诗学观念具有相通性,首先表现为他对宗族诗人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对方干、方岳等“宗族诗派”的认同和标榜。其次,方回的“大宗”观念强调确立始祖和辨明源流,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他的“一祖三宗”说。不过“宗族”和“诗学”的视角和评价标准毕竟不同,两者既在“格高”方面有所统一,但也体现了方回的江西诗学理想和方干、方岳所代表的晚唐诗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语丝文体”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丝》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1930年3月在上海自行停刊,前后历时5年多。本文通过对《语丝》杂文的世界、精神和文体的分析,表明了《语丝》的成就在于杂文,探讨了《语丝》杂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说明了《语丝》的杂文被认为是“语丝文体”的原由。《语丝》聚集了一流的写作队伍,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语丝文体”,为现代文坛增添了迷人的亮色。  相似文献   

18.
《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载的外交应对之辞,许多本来是列国往来所使用国书的内容.国书是春秋时代盛极一时的文体,它是赴告制度的产物,是聘问礼仪的要求,把国书以行人应对辞令的方式载入,是先秦史书的惯例,其中“寡人”、“不榖”、“孤”等称呼皆是国书的标志.春秋国书大概有告请类、通报消息类及庆吊类等,不同场合的国书,内容、措辞和写法各不相同.春秋国书形成了简约、恭敬、婉曲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方回《瀛奎律髓》荟萃了唐、宋律诗的精华,铸成元代诗学选本的文化昆仑。依律选诗、以格选诗和重视正确示学门径的选诗实践,显示方回独到的诗学追求,尽管他未能一以贯之其选诗标准,存有因人选诗情形,这仍不掩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诗歌批评史上,北宋诗歌评论家张表臣的诗学观占有一席之地。《珊瑚钩诗话》是张表臣的代表作,他结合多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和事迹,论述了其基本诗学观。在《珊瑚钩诗话》中,张表臣就“诗能穷人”提出异议,认为诗人创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穷”或“达”的境遇,而在于诗人内在的创作天赋,即“能诗与不能诗”;张表臣提出,创作应祖述前人,但又必须创新,而创新的首要问题在于立意,次则须炼句、炼字;张表臣强调,诗歌的风格追求应以含蓄天成、平夷恬淡为上,反对支离破碎、怪险蹶趋。在《珊瑚钩诗话》中,张表臣还对一些文体、作家、作品作了具体的分析,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