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盖尔·戈德温的短篇小说《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因不满于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逃避丈夫和孩子。然而,由于习惯于这一特定的性别角色,她发现自己已无法胜任其他的角色。她陷入忧郁,最终自杀身亡。然而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父权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2.
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背叛父权社会主旋律的、先进的女性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她的思想上先进的、落后的意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这种叛道与守道的矛盾在女性意识萌发初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奥斯丁在父权社会中为女权主义写作的艰难历程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3.
用社会性别差异的视点,从女性追求自我,男女性别的非对称性出发,通过主人公雪子的进京、离京、回京、再离京的4次移动,分析了其漂泊、堕落的背景、对父权制度的抗争和挑战以及她追求自由、性爱的深层心理, 从而证明性别差异化的社会制度是造成雪子人生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贝内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五镇的安娜》是其成名作。文章通过安娜宗教意识的转变、安娜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以及她和威利的恋情,多方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从麻木到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并结合爱德华时代背景开拓了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早期英国女性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已不可小觑,同时也令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作家深感不安。在短篇小说《灵机一动》中,主人公福雷斯特夫人是专职作家,表面上她具有男性气质、创作多产且赞誉不断,实际上她被作者列为次等文人,她视丈夫为仆人与宠物,却最终被其抛弃。作家毛姆对此类女性形象含蓄、歪曲的刻画和嘲弄讥讽体现出他对女性、特别是当时的女性作家的反感态度,从而再次证明毛姆反女性的性别取向。  相似文献   

6.
试析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超我"建构角度分析了哈代笔下女主人公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由于人的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存在的称谓,而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指向,所以在父权秩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确立必然要通过不断"内化"父权秩序的各种"规训"来完成.苔丝为了获得"作为女人"的社会身份经历了对父权统治秩序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最初失贞的生活经历和最终遵循父权统治秩序建构起来的心理"超我"使得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女权与父权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并非始终势不两立。英国哥特小说对父权制度及其代表往往表现出既向往又恐惧的暖昧态度,两者关系中对立与依赖常兼而有之。这种矛盾态度实际上是十八九世纪中产阶级对于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的一种批评,反映中产阶级对这种制度与生产方式复杂的认识与感受。  相似文献   

8.
伊迪斯·华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中篇小说《夏》呈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的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伦理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夏绿蒂和罗约尔共同经历的父女、男女、夫妻三种伦理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在伦理身份变换中的自我构建与坍塌进行分析,并挖掘出隐藏在女主人公背后伦理身份与自我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女主人公戴西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人格与原始生命力,辩证论述了她不仅是父权社会受害者而且是盖茨比的加害者.  相似文献   

10.
当代爱尔兰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在小说《乡村女孩三部曲》中通过言说爱尔兰女性在民族主义、父权主义和天主教会重负下所遭遇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重写再现"她故事"——父权社会中真实的女性经历,表达其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关注,从而在父权文本的空隙中开掘多维度的话语空间,用以女性为主的历史置换男性话语霸权的历史,在小说话语中反馈自我的主体性,藉以诠释女性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宗族是理解中国汉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理论模式探讨了中国东南部宗族的结构与功能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容,并提出宗族发达的“边陲社会论”和非对称的宗族分支结构等理论模型。这些宗族理论模型对我们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等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保安族的宗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儒家思想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保安族的宗法文化呈现出了复合型的特征。“伊儒相通”构筑的伦理思想体系 ,架构了保安族的基本精神空间 ,并支配着他们的宗族生活与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平峰村宗族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宗族状况因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平峰村宗族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宗族观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解读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现象,必须客观地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并加以合理地疏导,进而平稳地实现心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与更新,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而言,宗法观念是其基本特质之一。本文即是以这一特质为出发点,论述在宗法观念支持下,汉初同姓王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宗法社会的考察 ,讨论了传统宗法伦理及其对法律制度、法律程序和法律意识的影响 ,认为宗法政治伦理使传统政治、法律关系及其观念陷入道德化和非道德化二难境地。宗法经济伦理严重冲击着司法程序的建立 ,宗法士人伦理制约着“理性—形式化”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形成 ,而氏族和宗庙则对法律起着抗衡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要求法律制度的保障并呼唤着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 ,但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制约和瓦解法律精神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浙中地区一个农村的田野调查,考察当代宗族成员身份的演变。研究选取村中宗族内部较为典型的两户人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家庭生活史、户主个人成长史、称谓差异、住宅差异、人际关系差异等方面的比较,讨论宗族内部成员身份地位演变的产生原因。作者调查后认为:在宗族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问题,经济地位的差距、经济利益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宗族内部的不稳定,改变了宗族内部成员原有的身份和地位,部分成员通过优势的经济资源获取更优势的社会资源,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宗族组织的发展类型,也更趋向于动态化、立体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明朝藩王宗法分封制受宗支繁衍和政治波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其节点在于成化朝。成化以前,从国家就藩到郡王分封,宗支发展有序平稳,是祖制远见之处。大约至太祖第五世孙袭封时,宗支发展过剩,超出了祖制的预期值。宪宗出于人情考虑,特许郡王兄终弟及,各王府不断援以前例,使冒袭成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反复斟酌的议题之一。以兄终弟及为主要内容的郡王冒袭借助于嘉靖时的政治波动而兴起,而晋升后的亲王却无法再以宗子还本支。宗法制的发展线路实际反映了明朝国家体制的线性衰败,体现了君主在监管层面上自我破坏制度,也是宗室政治化和管理形式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8.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蒙古族进入阶级社会后 ,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收继婚、抢婚制、世代婚、等级婚、入赘婚、买卖婚、抱斧婚等名目繁多的宗法性婚姻形态。在蒙古族历史上 ,宗法性婚姻缔结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父母主婚的原则、服从神权的原则和族外婚原则。蒙古族宗法性婚姻形态形成的原因 ,是由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宗教和其他民族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古代宗法思想的渊源关系,以及宗法思想中的尊卑有序、家族中心、贵和尚中、家国同构等特点在汉语称谓语中的表现。同时,分析了汉语称谓语对宗法思想的反作用。最后结论为,当语言文字带有极强的宗法制度色彩时,无疑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