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审美差异溯源赵连元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它们备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不同的独立的发展史,不同的民族特色。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英汉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致思途径的差异以及在时空表达、词语顺序、语用等方面的反映。文章从中西宇宙观、思维方式差异深层角度对英汉致思途径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掌握英汉致思途径差异 ,以便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西学术的源流和体系不同。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注重科学性,中国学术比较注重人文性。中西学术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学术传统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明其适合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研究。在21世纪,中国传统学术一方面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西方学术中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尽快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科学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封建     
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遂以为五德珍眚之运。然以余观之,则是废封建之罪也。秦未有天下,夷狄之为患于中国也,不过侵盗而已,至甚者杀幽王于骊山,奔襄王于汜邑。然幽王之祸,申侯召之;襄王之祸,子带为内应,其时之戎狄皆役属于申侯、子带,非自能为主者也。及秦灭六国,然后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徒徒谪戍以充之。于是天下不胜其苦,起而亡泰。世皆曰:“秦之天下已安已治矣,其为此者非也”。不知秦不并力于胡,即秦不以胜、广亡,而胡之所以患秦者当不下于胜、广,彼秦王岂得已而为之乎? 是故汉之天下,非武帝远略破碎其种落,使十世之后不能复振,则怀、愍之祸不在易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所谓建筑风格,包含材料、结构、外形、布局、装饰等内容,它们的综合就是技术和艺术。沿着这两条脉胳,文章分析了中西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认为从商至汉代,在传统美学观念指导下,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作了宏观和微观的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美的开拓性探求;建筑实用功能不断扩充的需要,推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作者井就此与刘天华一文所持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6.
中西哲学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和西方在哲学的本体论上具有各自的模式。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即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两个要素、两个单元;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是“二元并存”,即世界有两个并列的、相反的本原。这两个模式的相同点是都有“二元”存在,它表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世界本体论实质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两个模式的不同点是,中国强调“二元”的统一,西方注重“二元”的对立。强调统一,表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整体”或“有机”(曲线)的思维方式;注重对立,则反映了西方哲学家“具体”或“机械”(直线)的思维方式。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各异的民族特性,对科学文化的奠定,风俗名教的形成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钱国权 《社科纵横》2005,20(2):144-145
本文试从人的来源,人的本性,人与万物的关系和人怎样才能追求到完美人生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佛道和西方基督教的人学的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论中西传统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的基点在于价值观念。文章从外向与内向、分离与整体、冒险与重生、罪感与乐感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两种传统生活方式跨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指出,中西特有的地理、社会条件形成的文化原始定向,对中西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评价中西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应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立足宏观,从历史长河的动态变换中给予全面的具体的价值定位。现时代,应从人类自我完善的角度促进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优势互补,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常听到一些大龄女青年说:“我结婚是为了让別人看的,是为了得到社会承认的”。农村的小孩子则会对大人说:“娶媳妇是为了给我做饭缝衣服的”。这正表现了各自的一种婚姻观念。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设想,婚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杨晓兰  温宏社 《社科纵横》2009,24(3):109-110
世界绘画主要分为东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西洋油画为代表。本文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并阐释其对绘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西人性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中西国民性、国家体制及其相互关系的差异和特殊性。文章认为中西国民性的最大差异在于人对自己自我定位的差异,这一差异决定了国家体制组织形式及其功能的差异。文章在比较分析中西国民性、国家体制差异的基础上,揭示和论证了中国国民性和国家体制的卓越性,并呼吁以此为基础确立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敬南菲 《社科纵横》2007,24(4):124-125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哲学观、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在中西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之初即已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中西会通"与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仿行西法偏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运动虽是在"中西会通"的旗帜下进行的,但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却有着"仿行西法"的共同偏好.之所以形成这种选择的偏好,是因为(1)国人以西法为强国之道,以为自强救国必须仿行西法;(2)民族原有制度文化整体落后,无能力创新也无思想资源可资创新,不整体抄袭西法则无法向新的竞争时代交卷.这种西化取向在过去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是对其得失进行反省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5.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16.
张鹤 《求是学刊》2001,28(2):88-92
文章从中西方作家在观察自然的角度、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即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的选用所造成的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的区别、表层语言与深层语言的互渗中所表现出的因实造虚与因虚造实的差异以及由于主体与客体间位置距离所造成的合中之隔与隔中之合的差别等方面对中西古典小说中自然风景的描写模式作一比较 ,希冀从对比中得出一个对中国古典小说自然景观描写特点及模式更趋全面、切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的二重性存在方式,即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角度,考察中西哲学的区分及其层面差异。西方哲学大体属于自觉的实践层面,中国哲学则大体属于自发的伦理层面。伦理层面应最终统一于实践层面。本文对“天人合一”提出分析,主张应扬弃“天人合一优越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统一两层面、融合中西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3):126-127
随着国际各领域文化的不断交融,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识,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全球化。文化意识的差异,决定着民族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体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语言及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不同理解,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基源,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丰富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20.
由赵天成和李娟芬主编的《中外著名科学家及思想方法论》一书 ,分为《中国著名科学家及思想方法论》和《西方著名科学家及思想方法论》二卷 ,每卷35万字 ,共计 70余万字。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 97年 5月出版。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4 5位著名科学家 (中国 2 3位 ,西方 2 2位 ) ,每一位都是“凡夫俗子” ,“人之欲求 ,莫不具焉” ,但都是从小立志 ,或“为国争光、争气” ,或“造福于民众”。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和动机 ,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二、这些科学家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尽管他们都是自然科学家 ,其中许多人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