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豪地回应美国的报告 香港特区政府4月12日就美国国务院有关香港的报告发表声明指出,香港已经全面落实“一国两制”。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此前一天公布的一份美国国务院报告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持香港独特的生活方式,香港依然是亚洲最自由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为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台湾早日实现,既要借鉴香港、澳门回归的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到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创造出一个适合台湾特点的“一国两制”新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必须在没有外来势力干涉条件下独立自主解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核心与基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大陆要有比对香港、澳门更灵活、宽松的条件,实行更加高度自治政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论述了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重视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介绍了香港原有教育制度的基本情况,比较了香港与内地教育制度的差异,分析了香港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回归后的香港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责任,并阐述了《香港基本法》对九七后香港教育制度所作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的政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存在着独特性,其愿景也与传统的政党政治显著不同.政党地位及参政议政的方式受行政主导政制的制约,既没有执政党也没有在野党.中央政府的态度、多元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进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政治组织的走向,需要在法律规制下循序渐进才能确保香港政党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在“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域,由不同性质的法制和不同传统的法系并存的多法域格局成为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国法制的一大特色。与联邦制国家的区际法律冲突相比,我国区际法律冲突更具复杂性。由各法域类推适用国际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是目前我国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可行办法。香港基本法是确立我国区际法律冲突原则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回归20年,一国两制的优势在澳门得到了充分的彰显。香港和澳门虽然在历史、人文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各有特色,实施一国两制的模式也各有差异,但是,澳门的成功实践,特别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经济民生问题,加大对青少年的国民教育等方面对香港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发展的图象,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早已将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同欧洲的发展线路科学地区分开来。在作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典型的中国,新生产力发展的微弱因素,始终未能形成一股足以突破其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力量,从而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近一、二百年来,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就像16世纪以前西方文化落后于东方一样,变得停滞,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新崛起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企图征服中国,但事实上,其客观后果反而刺激了中国人接受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地处领土边缘的香港等一小部分沿海地区,却先后被占据,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迅速被破坏,转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从而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历史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一个东方大国内产生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这必将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为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历史争端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这是中国现代史以及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联合声明》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激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普遍支持,也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广泛赞扬和欢迎。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指导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伟大构想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相似文献   

10.
香港特区与内地的法律体系明显存在冲突,该冲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法律规范冲突,另一类是隐性的法律文化背景冲突。“九七”后香港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再一次证明了这些冲突的客观性及寻求解决方法的现实紧迫性。该文透过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件来分析这类冲突的性质、表现形式、复杂程度及发展状况,为两地法律的协调作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捍卫了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维护了香港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97 香港回归, 标志着“一国两制”由构想变成现实, 是祖国统一大业的良好开端。虽然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性质不同, 但核心都是祖国统一问题, 都可按“一国两制”方针加以解决。“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是国家为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率先在香港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在管治香港的过程中,中央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对"一国两制"实践的正确认识,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从实践论的理论视角,重新回顾和厘清香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逻辑,尤其是解构香港当前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动因,可为继续深化和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保持香港持续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7月1日,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五周年的纪念日。香港回归祖国的5年,是"一国两制"从构想化做现实的5年,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经验的5年,也是为香港进一步繁荣、稳定打下坚定基础的5年。江泽民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今天的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不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的爆发造成了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携手走进抗战阵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两个截然不同的抗日政权同时并存,形成了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格局。两种政权既统一又独立,虽然其合作目的和革命目标并非一致,但都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的方案设计和制度实践不仅存在模式,而且有不同的模式。一国两制澳门模式一般用于集中概括澳门特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基本法,在特区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用来概括中央政府成功处理澳门问题的实践,以及在澳门特区将中央全面管治权与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澳门模式的核心内涵应当是持一国之本,守两制之分,用一国两制之利。澳门模式具有被香港、台湾借鉴、参考的意义。随着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深入,澳门模式的具体内涵将会增添更多更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和逾60万澳门同胞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付诸实践。这既得益于澳门社会与生俱来的爱国传统、葡澳政府治理的消极无能、爱国社团长期拟政府化的运作以及小型而单一的经济体量等先天优势,也归功于回归后以我为主的特区政府管治团队有效地平衡了中央全面管治权和发挥自身高度自治权的关系、长期坚持了对国家认同的宣传教育以及在中央的支持下全方位有规划地做好了青年工作。有鉴于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在香港,中央须切实推动以我为主的特区管治团队的构建,以统战部和社会主义学院为依托力推国情班教育,并以建制派社团和爱国学校为平台切实做好香港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国际国内的条件提出的和平统一的总方针总政策。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获得的巨大成功,它对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被,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着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  相似文献   

19.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这一构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政治远见的构想和模式。按照这一构想,在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后,中国政府将对香港采取一整套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特殊政策,五十年内不变,其中包括香港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中英联合声明明确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与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习惯法)除与《基本法》相抵触或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修改者外,予以保留。”“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到,在收回香港主权之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香港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区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