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光岳同志的《百越源流史》一书于1989年12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近年来百越民族史研究继《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吴越文化新探》三部专著以后的又一力作。“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族”的总称,分布在南方及中南半岛这样辽阔的地区,历史前后绵延了数千年。它不仅是组成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而且对缔造祖国的历史和文明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八十年来,学术界虽然有一些学者对越族的源流及其所属的若干分支(如于越、杨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和山越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集中在“越为禹后”说、土著说以及由此产生的百越同源论与不同源论等的论争。因此,搞清百越民族的源流及其分布,是当前研究百越民族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深入研究百越民族史的关键所在。何光岳同志作为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的理事,对此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本书便是他对中国百越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2.
越史琐议     
百越民族及其先民在农业、手工业、建筑、航行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促进我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关心和加强百越民族史的研究,是我国史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不揣翦陋,谨就前人曾经论及的几个问题,结合考古资料,谈点不同看法。其中因叙述需要,有涉及先越文化和汉代越人情事的,不一定妥当,敬请读者原谅。一、关于越族及其族称的由来越族是不是夏禹的后裔,这是一个长期议论的问题。主张越非禹后的,古人早就提出来过。如《吕氏春秋·恃君》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一语,这是“百越”一名的最早出现。高诱注:“越有百种”,形容种姓复杂。既然种姓复杂,显而易见,就不是出于一源了。至于百越民族的形成,正如《荀子·儒效》所  相似文献   

3.
由彭适凡先生主编的《百越民族研究》一书,最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1988年江西鹰潭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70余篇论文中择出27篇结集而成。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百越民族与东南亚古民族的关系、百越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贞献以及百越民族及其后裔民族的有关历史文化诸问题,进行了宏观或微观的深入探讨。它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百越民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吴越文化和百越民族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8月下旬在杭州、绍兴召开,为迎接这一国际性的学术盛会,本刊特发表李学勤、蒋炳钊等先生的大作。这些文章分别就吴越文化的学术思想、民间风俗、图腾、百越民族的族源以及《吴越文化新探》一书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认真、深人的研究探讨,视野开阔,立论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助于吴越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再论越族的鸟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族的图腾崇拜,学术界大多引《说文》“闽,东南越。蛇种”和“蛮,南蛮。蛇种”等史料,认为越族是蛇图腾。有的同志还就“几何形印纹陶同于蛇身上的纹饰”作了很有创见的论证,阅后深受启发。不过,我认为在偌大的百越地区,还有其它的图腾崇拜,就浙江而言,当时的於越还有一种鸟图腾。(一) 古籍中,对于远古时代地处海滨的“大越”,常见载有一则“鸟田”神话,说的是天下悉属禹时“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至禹崩后“众瑞并去”,后来“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无余始受封时,有“鸟田之利”,宗庙祭祀之费乃复,无余传世十余代后,“末君微劣,不能自立”,因而“禹祀断绝”。至有人生而言语,说要“修前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史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渤海史的论著,笔者在拜读这些文章时高兴地感到,今天研究渤海史的广度和深度,皆超过前人;但又觉得,因为作为探讨渤海史主要依据的新旧唐书《渤海传》一些记事有差错,或表述不确,所以大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仍存在分歧。拙文想就四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读者,特别祈请与我持不同认识的同志指正。一、关于渤海的族属关于渤海的族属,《旧唐书·渤海传》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新唐书·渤海传》说:“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历来史家据此认为,渤海源于靺鞨,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从近年国内发表的文章看,大家皆主靺鞨说,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文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太平洋岛屿文化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最近有资料表明这两种文化之间有着史前联系。中国南方有些少数民族是3000年前曾建立于绍兴的越国人的后裔。越文化的影响或遗风也明显地存在于他们之中。中国的学者从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亦发现越国人又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的后裔。而新石器时代的人又与马来—玻里尼亚人的祖先十分相似。大量的语言、习俗、物质文化方面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越国人的后代与马来—玻里尼亚文化有悠久的联系。中国的学者偏重于研究和注意越文化对后来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百越”一词也不甚科学。如果考虑到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发展中所汇聚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百越”一词显得有些含混。事实上,有些文化习俗的发展已经跨越了中国的疆界,甚至到了东南亚以外。“百越”是指直接  相似文献   

8.
(1) 古越族来源的考古考察吴绵吉《厦门大学学报》(史学专号)1981年增刊(2) 楚灭越年代考吕荣芳《厦门大学学报》(史学专号)1981年增刊(3) 楚越两族并非同源庄为玑《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4) “越为禹后说”质疑蒋炳钊《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5) 古代于越研究陈桥驿《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6) 越国绍兴古都及文化孟文镛《绍兴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9.
“物感说”与“摹仿说”分别为中西古典审美方式。一般来说,“物感说”的形成是以《乐记》为标志;“摹仿说”的形成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标志。由于这两部著作产生的年代十分接近,也就成为中西古典美学寻根溯源予比较的最好样本。 由于人类共同的起源及接近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审美思想上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民族习俗、社会形态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审美思想的差异,也包括审美方式的差异。往往,审美思想的差异又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色。“物感说”和“摹仿说”一定程度代表了中西方古代的文…  相似文献   

10.
所谓“继承”,通常指新旧文化的关系,首先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同时也包括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所谓“借鉴”,通常是指在发展民族文化时怎样从外国文化中有所“拿来”,广义地讲也可以指本民族的新文化与本民族的旧文化的关系。两个提法,角度不同,实质是相通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讲,继承和借鉴归结到一点就是:无产阶级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怎样认识、处理这种新文化和国内外有史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老课题,又是一个新课题。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不断地賦予它以新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近百年来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主要缺点是,黑人在他们是不是一个被殖民化的民族的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努力争取在思想上对民族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进一步科学地看待民族解放问题至关重要.1855年,马丁·德拉尼在《美国有色人种民族的状况、地位的提高、移民和命运》一书中把北美的黑人说成是"民族中的民族".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自由民组织了有色人种大会,讨论和分析黑人的困境.在这些大会上出现了三种政治倾向.关于  相似文献   

12.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3.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4.
外越与日本列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史前文化的诸多因素如稻作文化、干栏式建筑、石器、玉器、漆器等以及日本现代文化的某些因素如语言、宗教、风俗受古代吴越文化的深刻影响,学者们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不过,关于吴越文化对日本的传播始于何时、缘于何因、传播的机制、外越在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从人种与神话角度来印证这种传播等问题,至今甚少论及,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探索,以就正于方家。一,外越的分布范围与出现时间蒙文通先生早年著有《外越与澎湖,台湾》一文,广征博引,力辨外越早山活动在澎湖、台湾诸岛之上。现在看来,蒙氏的这种说法是十分谨慎的。考古发现自不待言,仅从文献记载来看,外越的分布范围也要比浆氏的说法广得多。《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云;“《林邑记》曰:(寿泠)浦通铜鼓外越,安  相似文献   

15.
刘景林 《学术交流》2006,(6):189-19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更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灵魂和动力。这里,仅就纪文奎先生的著作《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谈点初步的粗浅的看法。《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意义第一,《从资本到劳动本》是一个新课题、新角度、新视野。以往,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内外专家并不少见,专门研究劳动价值论(或称劳动论)的也大有人在,但设计和选择《从资本到劳动本》课题进行研究却极富创新意义。把资本和劳…  相似文献   

16.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文化的创始人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可见,政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又是现时代人们进行一系列政治活动的直接支配意识。因此,要使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改革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首先要弄清的问题就是我国政治文化心理的几点弊端。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1989)》(《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1期)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90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概述,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一、关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一)婚恋问…  相似文献   

19.
4月15日日本著名刊物《时事解说》刊登了时事社外信部记者名越健郎写的一篇题为《“南中国海问题”是东南亚最大的焦点》的文章,说“在南中国海,有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等4个群岛。不过,这些群岛的主权都还没有确定。”文章还特地强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日本军队曾控制过这些岛屿,不过,战后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一直到今天仍不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族史诗?这是学术界久有争论并且仍在继续探讨的问题。尽管持肯定意见的人越来越多,但至今仍未能形成定论。具有代表性的否定见解是黑格尔的论断,他在《美学》中曾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起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在黑格尔看来,中国没有产生民族史诗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民族历史的“观照方式”是散文性的而非韵文性的;二是“宗教观点”不适宜于艺术表现。因其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