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连年积累。截至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了1.7万亿美元,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高额的外汇储备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风险。如何管理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是一个难题。从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人手,说明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介绍国际上外汇储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其积极的部分,对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逐年增加,并于200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上升到4.3万亿美元,而同时国际短期资本也大量流入我国,特别是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入的规模急剧增加,大量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必然会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资本与金融项目结构以及外汇储备和国际偿付能力造成影响。因此,逐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将减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冲击,避免国际收支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外汇储备是一国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判断一国经济内外是否失衡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关系到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的能力。我国自1994年汇率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十分迅速,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95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过量增长,有许多不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外汇储备过量,造成了我国货币发行的外汇占款过多,央行发行货币冲销总量过大,央行的独立货币政策受到了较大的挑战,经济的外部失衡引起了内部的失衡。因此对于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的判定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测算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达3.24万亿美元,已成为美国公共债务最大的债权人。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起到抑制经济增长,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文章以外汇储备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自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逐年增加,1993年末外汇储备额为212亿美元,到1994年末,达到516亿美元,一年内增加了304亿美元,增幅143.39%;1995年末达到735.97亿美元,一年增加了219.97亿美元,增幅42.63%;1996年末外汇储备为IO50亿美元,一年内增加了314.02亿美元,增长了42.67%,仅次于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二位。欣喜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同时,探讨外汇储备的水平界定及其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了。一、确立适度外汇储备水平的重要意义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既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也有利于一国内部经济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肩负着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的重任。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537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庞大外汇储备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反衬着国内经济失衡的持续。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问题进行深入的审视,根据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确定客观、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化解我国外汇储备过高、低效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4年以来逐年增加,到2002年达到了2,64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过量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应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的现状,并通过三个指标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现有外汇储备超过适度规模的结论,并相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份,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突然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美国主权债务问题。实际上,美国政府债务已经远远超过了名义上的14.29万亿美元,巨额债务之下的美国经济之所以还能顺利运行,主要是因为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地位,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和贸易逆差将一部分货币输出到国外。美国不会出现无法偿还债务这样的直接违约。但是,能够通过债务货币化和美元贬值,制造全球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同时使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遭受损失。由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中很大比重是美元资产,而且我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因此,美国主权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及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应该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那么 ,我国的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差额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本文从国际收支差额以及国际收支各主要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影响的角度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三个层次的线性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短期内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郭承桓 《老友》2009,(7):16-16
2008年9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9万亿美元。这一消息实在让人惊喜。惊喜之余,我想起了1995年我国关于外汇储备的  相似文献   

11.
自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由负变正以来,热钱开始大规模流入我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为31811.48亿美元,较10月份32737.96亿美元,环比下降926.48亿美元,这是自9月份下降以来出现的第三次月度下降。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占款下降,以及人民币单边看涨转为贬值预期,均与热钱流出有关。本文从热钱规模入手,用图表论证了热钱有流出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钱流出的原因及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了应对热钱流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聚财之年     
在巨额出口收入与外国投资的推动之下,中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日益增长,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200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2000亿美元甚至更多。2008年,这一趋势将会愈演愈烈,除非中国进一步开放其资本账户并转变资本的流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已近万亿美元,出现了高增长的态势,给经济的不同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作者分析了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包括:维持和调节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维持和提升国家的国际声誉,增强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融资能力;增强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国家抗击经济风险能力,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负面影响包括:加大了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成本,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可能承担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因此,作者建议调整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改进利用外资工作,减缓外资流入的进度;加强外汇收支交易背景的审核,严防国际热钱的涌入。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日益强大,国民走向富裕。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7万亿元,人均GDP约5 432美元,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居民存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3。在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水平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省际差距、阶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种潜在的金融能力也被视作解决某些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强大能力。  相似文献   

16.
蒋方洋 《中南论坛》2007,2(3):72-74,78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增长,已开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必须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烫手存钱罐     
晓樟 《中国农村》2007,(2):27-29
中国再一次创造了世界豹奇迹。外汇储备从零到千亿美元,中国用了16年的时间,两从千亿勤万亿美元,中国只用了10年时间。大跃进式的速度前所罕见。  相似文献   

18.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一方面,我国大大地增加了出口量,另一方面,又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自1999年以来,我国持续实现双顺差,国际储备年年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更是惊人,截至201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81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多的外汇储备,我国应该如何使用,如何管理?由于中国和印度在外汇储备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国外汇储备产生的原因,试图借鉴印度外汇储备的管理经验,介绍合理使用、管理中国外汇储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美元,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季度净减少”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分析称其传递出当前短期国际资本外流的信息,建议央行近期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巨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了一系列的成本和风险问题。旨在分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并揭示由此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缓解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