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一部《红楼梦》写出许多的“病”,这是前此悲剧作品所未见的。曹雪芹为什么在一部用他的血、泪和生命筑成的作品中,精心描绘那么多的病态?这与作者的创作立意有着密切的关联。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中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具体地分析《红楼梦》中的病态描写,对于两百多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其中味”或可有所启迪。 鲁迅注及《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相似文献   

2.
陈丽芳 《新天地》2011,(12):471-471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相似文献   

3.
宗禾 《社区》2010,(36):38-41
新版《红楼梦》的热播,除了让红学热再度升温,更是带动了养生热。不信吗?鲁迅先生这样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中医专家看到的则是无尽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写作是“创造”,文学鉴赏也是创造,是“再创造”。因为读者鉴赏文学作品时,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消极的,它必定要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性除了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及文化修养等等因素。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这就是说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一切理解无不带有立场性。读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已不是原著中的形象,是经过了读者的“再创造”,已有了发展变化,正是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解惑励志,授业长能,博学多才梁达宇(广东高州中学525200)《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它“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①我是教师,看见了封建教...  相似文献   

6.
一个世纪前,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问世了,经济学界却以沉默进行抵制。恩格斯看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采取的不予置评的卑劣手法,组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论战。他写了近十篇不署名的论文,“攻击”《资本论》,从而使《资本论》得到传播,获得了读者。文艺作品的传播,意义同此。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它所连结的文艺社会的交流。文艺作品所连结的交流,是实现其价值的基础。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从鲁迅的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文艺作品传播的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多从读者带有主观色彩这一面去解释,是否可以从传播过程中,文艺家通过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是形象的阶级斗争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她以广阔的社会图卷,展示了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的必然衰亡;讴歌了新的社会力量在那茫茫黑暗的王国中所进行的朦胧的探索和可能的斗争,描绘了那些丧失人身自由、生活在封建贵族重压之下的奴隶们的血泪生活和愤怒抗争。对于这样的深刻内容与巨大价值,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承认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自《红楼梦》还以手抄本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来,不同阶级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它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诚如鲁迅所说,从《红楼梦》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花主>小引·集外集拾遗》) 那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野心家江青又看见了什么呢?据她说,她看见大观园里有两个党:父党和母党,两党展开激烈的斗争,母党着实厉害,结局是“母党胜利了”。一句话,江青从《红楼梦》里看见了政治野心和阴谋诡计。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被地主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得最厉害的一部作品。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作品,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坚持这个观点,则不但整部《红楼梦》和其中涉及的每个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显得特别恍惚迷离的前五回也可弄清它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虽然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开头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而且还有亵渎"经典"的嫌疑;但在大众传播时代,一个文化商品能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并在广大人群中产生反响,且还有点群情激昂,仅此而论,2009年播出的<潜伏>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能单凭传统的“味”来解曹雪芹的“味”吗?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向读者宣称:“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说起来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并特别点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的,“味”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特别强调的美学概念.他不仅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作家要有健康的审美趣味,而且强调当《红楼梦》送到读者手上以后,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也必须是善于解味的人.那么,曹雪芹所强调的是怎样的“味”呢?这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篇:足球魔力说世上美妙的事物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可以让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入,进行各式各样的解读,从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的例子莫过于《红楼梦》,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论可应用于多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语言和谐动听,“掷地作金石声”;往往可以让读者透过语言看到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正如鲁迅所说“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红楼梦》的这种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和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声词是分不开的。 《红楼梦》在写人物的说话声时,用不同的象声词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情景。请看下列数例: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两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小说。全书结构严谨,穿插复杂,所描绘的人物达四百多人,这在世界文学作品里,确是罕见的。 《红楼梦》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对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对于封建伦理的控诉;对于虚伪奸诈的人事关系的鞭挞,从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多姿多彩的画卷。这样,《红楼梦》也就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一面镜子。 马克思曾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又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不是一部单纯写爱情的小说,这在“红学”史上,几乎是从《红楼梦》手抄本流传时,就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又给这争论渲染着不同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6.
晴雯是《红楼梦》中丫鬟形象中作者最为钟爱的一个,也是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作者所列红楼十二钗仅有的两个副钗之一。曹雪芹设计的晴雯的主体性格是毫无奴颜媚骨,大胆反抗,嫉恶如仇的性情。这个人物也就因此获得了自身的性格逻辑,她的心理、语言、行动也必将沿着这一逻辑展开情节,向前发展。在《红楼梦》的传抄过程中,因为版本差异,造成了晴雯的形象扭曲变形。究竟哪一个晴雯才是作者苦心孤诣要提供给读者欣赏的典型形象呢?依据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各自不同的文本原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就《红楼梦》现存版本而言,脂批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程高本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儿化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儿化词初探海洋《红楼梦》因运用北京话而得以广泛流传。北京话因《红楼梦》的提炼和传播而上升到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儿化词是北京话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红楼梦》以北京话为主要语体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红楼梦》的儿化词,也就了解了北京儿化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序跋作为《红楼梦》流传的重要“副文本”,促使序跋者承担起文本生产与读者身份的双重角色时形成了一种熟知《红楼梦》创作原委的阅读特权,并予以多角度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而对版本、流传及创作倾向进行主动式阅读推介。同时,序跋者试图从自身的经历与处境品悟《红楼梦》文本,以便从中获取一种“主体间性”式精神体验与心境解脱。序跋者突显《红楼梦》意义建构的普遍性诉求,乃至尝试代入文本而凸显品评主体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行为,构成了清代中后期《红楼梦》阅读史迹的一种独特演进路径。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红楼梦》的接受,有助于深化其流布的诸多细节,进而在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选择中挖掘不同读者群体的心理认知,合理定位其“文学感受力”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用古白话写成的。当初活在人民口头的方言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变迁,而今有些已鲜为人知了,尤其是青年读者。这就影响了人们对于《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仅就已经出版的《红楼梦》注本以及专门性的《红楼梦词典》所漏收的词语或虽有注释,但明显有误的;或虽有义项,但无例证的,例释如下: (挤发)读如“起发”。《小说词语汇释》释之为“哄骗”,不妥。其它辞书典籍,未见录释。《红楼梦》中的“挤发”,绝非哄骗之意。试看《红楼梦·第八十回》:“我不怕人笑话!你的老婆治我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作什么去了!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  相似文献   

20.
恐怕再也没有哪一个作品比《红楼梦》更能引起各种分歧观点和讨论的了。甚至连它描写的爱情在书中的位置和意义,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