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命题,并探索设计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基本框架和蓝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极大的政治智慧深化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使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走向成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创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李细兰 《中南论坛》2009,4(1):49-51
本文通过回顾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过程,指出在当前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主要的任务,明确了中国民主模式已经确立,政治改革的本质在于维护和巩固、扩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完善党内民主就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途径。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并力图实现人民的社会权益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在对市场转型研究中精英主义取向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把底层群体带回市场转型研究的视野中来,强调底层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影响改革进程的基础力量。中国政治体制的连贯性确立了国家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底层群体的责任关联和制度承诺,而市场转型中底层群体行动逻辑的生存伦理性和非政治倾向性的特征,并非是底层群体独立自主的选择结果。底层的行动逻辑不仅受到外在强势力量的显性阻隔,而且受到市场话语和去政治化的法律社会工程的隐蔽型塑。这种"隐藏的文本",作为强制性的法律武器的一面,它构成对潜在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底层抗争行动的"硬性威慑",而作为公平性的法律话语的一面,则构成"保护"底层利益的"软性约束"。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作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针对我国政治体制运行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对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尤其是对民主政治功能价值取向、民主集中制、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宪政民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深化民主政治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研究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30年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论述,充分表达了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背后蕴含着理论、历史、现实等重要依据。邓小平从官僚主义、过分集权等五大现象着手,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并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主要内容设计了蓝图,还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多项原则。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于评价已有的政治体制改革成果,与时俱进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在这新的历史时期,认真研究政治体制的变迁,总结我党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司法的关系是宪法的基本命题,是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的基础.中国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政治体制层面,着眼于改进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政党与司法的结构关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确立司法改革的走向和司法相对独立的目标,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司法多元化模式、司法相对独立的内涵和违宪审查制度的政治特征,赋予政治与司法关系以宪政意义,从政治的全局与宪政的高度审视、构想和推进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8.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剧变,民营报人在民主自由思想熏陶下,超越晚清报人报纸是“政本之本”的思维框架,对报刊功能有了全新认识,认为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代表公众意见为己任,同时为公众输灌知识,确立了报纸以公众为中心的框架,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靳凤林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资助项目“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一书201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历次改革中屡屡被推迟的最为棘手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甚至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世纪初前30年我们对这一问题所做的思考、选择和作为。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体系。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具有务实、渐进、开放、理性等四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正是这四个突出特点成功引领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持续、增量改革之路,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日趋完善和政治发展的稳健前行。  相似文献   

11.
列宁晚期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他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对我国当今不断走向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主义政治是指以经济增长极大化为目标的政治体制,该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具有强烈经济现代化取向的强权性政治人物为中心、军队或独裁性政党维持社会秩序、技术行政官僚推动经济发展、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等,并出现了被誉为"东亚奇迹"的经济高速增长局面,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实行受制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独特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和"规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和逻辑,制约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并且它本身又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实行坚持与发展、改革与稳定、克服与发扬相统一的方针,以实现其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威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也是一种威权政体.然而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试图向民主政治转型是失败的,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薄弱,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稳定社会环境;力量整合失败引发合法性危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影响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呼唤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需要从体系文化、过程文化以及决策文化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并透过政治运行民主化、政治生产市场化、政治价值世俗化、政治录用社会化等基本路径,推动其不断发展,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为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进行了理论 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发展中国政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 政治发展目标,通过革命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国体和政体,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这些理论成果为新 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主体转型的价值取向及其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世界的开放性、面向现代化的自主性、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体转型的三大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的确立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符合当今社会现代化要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然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当今主体转型面临着种种困惑,包括主体转型的不平衡性和主体转型的时空复杂性。应努力创建社会转型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民为本,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良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以宪政促法治,以法治促民主,坚持在历史经验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并把以民为本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落脚点,促进我国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章主要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基层民主自治和实行党政分开等四条基本路径入手,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径进行探析,以不断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