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并据此刻本抄补上了《隐秀》篇阙文。后来康熙时人何焯路过隐湖,从汲古阁书架上见到冯舒所传的钱功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3.
《原道》是《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本篇在阐述文道关系时,还论及道、圣、经的关系,为《征圣》《宗经》张本。所以,探讨刘勰“原道”说的实质和“原道,征圣,宗经”三者关系,必须从本篇入手。  相似文献   

4.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考《隐秀》篇说:“案此篇‘澜表方园’以下阙一页,《永乐大典》所收旧本亦无之,今坊本乃何焯校补。”黄叔琳本的《隐秀》篇就是根据何焯校本补的。 明人好作伪书,《文心雕龙·隐秀》篇也随之蒙了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提出“情会”说,引起许多注家的关注和研究者的重视。何谓“情会”?注家众说纷纭。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注:“情会, 文情的会合。”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称情会为“思想感情的会合”。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释情会乃“上下文情相合”。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译情会即“感情兴会”。张长青、张会恩《文心雕龙诠释》说“‘情会’就是思想和创作激情的会合”。这些注释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情会”的某些涵义。但是,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些注释  相似文献   

6.
黄念田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后记》中说:“先君以公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于北京大学,用《文心雕龙》等书课及门诸子,所为《札记》三十一篇,即成于是时。”据此,已故著名“龙学”家牟世金先生指出:“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说明从黄侃开始,《文心雕龙》研究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龙学。”。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龙学”已有了近八十年的历史。八十年“龙学”的发展,结出了颇为丰硕的果实。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大陆已出版《文心雕龙》研究专著70余部(种),发表研究文章1600余篇;香港、台湾已出版专著50余部(种),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建构模式的层面来认识《文心雕龙》如何“弥纶群言”,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问题。总体而言,“依经立义”是《文心雕龙》最突出的理论建构范式;同时,《文心雕龙》也兼采纬书、楚辞、子书、史书及前代文论的有益成分。“奇正观”正是刘勰处理“依经”与“兼采”相互关系的原则。“依经立义”为主而“兼采百家”,这样的理论建构模式最终造成《文心雕龙》地负海涵的宏大格局。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心雕龙》的结构,刘勰本人在《序志》篇中有两种划分,一是粗分,分为上下篇,上篇二十五篇为“纲领”,下篇二十五篇为“毛目”;二是细分,将《序志》以外的四十九篇划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等三个部分。在刘勰划分的基础上,现当代许多学者结合现代文学理论,根据个人对《文心雕龙》内容的理解,对该书的结构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划法,计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等。参照各家所说,我们认为,《文心雕龙》的结构似可划为如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艺术想象论的层次结构曹章庆关于《文心雕龙》艺术想象的理论,王元化同志早在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志气”和“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等,但事隔十多年,《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0.
“拟容取心”一语,出自《文心雕龙》《比兴》篇的赞语中。对“拟容取心”的解释,长期以来,多以为是既描绘其外貌,又摄取其实质的意思。如1963年出版的,陆侃如、牟世金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雕龙选译》(下),就已将“拟容取心”翻译作“比拟事物的外表,摄取其精神实质”。而首先把“拟容取心”作为“拟容取心说”来提出的,则是王元化先生的文章《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发表在1978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上,后收入《文心雕龙创作论》)。因此,要解释“拟容取心”的含义,还得从王元化先生的文章谈起。  相似文献   

11.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时间以及沈德符“金瓶梅”条所记其得见“吴中刻本”时间。根据避讳情况,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至天启元年(1621)正月之间;根据沈德符生平及其与丘志充交往情况,其得见《金瓶梅》初刻本并撰写“金瓶梅”条时间亦为万历四十八年。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证明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是《金瓶梅》初刻本,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为万历四十八年年底。  相似文献   

12.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很感兴趣地阅读了马宏山同志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的《〈文心雕龙〉之“道”辨》。  相似文献   

13.
《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刘勰生于何年,这对探讨和研究其生平思想及《文心雕龙》关系重大,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其一,从刘勰于《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谈及的“梦”入手,考索刘勰的出生年代。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对刘勰的梦进行解析,得出了刘勰感梦当在齐永明七年(公元490年)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和刘勰“齿在瑜立”而感梦之语,推定刘勰当生于宋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左右。其二,笔者根据齐代文学发展与《文心雕龙》对齐代文学所述及刘勰撰作《文心雕龙》的目的相契这一点进一步予以申证。其三,考证了刘勰撰作《文心雕龙》需费时10年左右,当在梁天监初年成书,亦间接地证明上述观点之成立。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主要检阅一九八九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的状况。对于一九八八年以前“文心学”的演进及发展,牟世金先生的《‘龙学’七十年概观》(载《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七年第三、四期及一九八八年第一期),李庆甲、汪涌豪先生的《建国以来〈文心雕龙〉研究概述》(载《复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不必加以重复。总的说来,如果回顾四十年来的情况,多数人认为,从一九七七年开始,《文心雕龙》研究进入兴盛期,而到一九八三年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时达到高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学徐传武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新论》丛书总序中说 :“有自己独到的理论、独创的观点 ,有较高的质量、较高的学术品位……这是我们这套丛书名之为‘新论’的初衷 ,这也是我们这套丛书编纂的主旨。”作为该丛书的一种 ,李平的《文心雕龙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版 )正充分体现了“新论”的这一主旨。该书汇集了作者 1989- 1999年十年间的主要“龙学”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主要内容分为三类 :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方面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7.
结合《周易》审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此类研究成果丰硕,且大致可以“《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文心雕龙》对《周易》的阐释”两类视角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征引内容”与“话语体系”两大层面,而后者主要以“五经皆文”的观点为线索。经梳理发现,《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研究,应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内容是研治《文心雕龙》,而取《风骨》篇以为核心重点,加以阐释。以《风骨》为主题的论文固自不乏,但本文有其自己的观点,例如名家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皆以为“风”即指“情”,“骨”即指“辞”,为一般学人信奉,而本文以为尚待商榷。著者为解说“风骨”,涉及了陆机《文赋》与曹丕《典论·论文》,用以寻其真源,而且,并不局限于《雕龙》本书本篇之内(如黄、刘之方法),是其特点之一。其次,著者又旁征于六朝时代之画论精义,以与刘勰文论相为印证发明,于是“风”之本来词义,豁然得以昭晰,亦即不为“文论”本科所局限,此其二。再次,为解中国文论艺论何以特重于“气”,著者又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层次,阐明了中国诗文书画传统术语皆用“写”字的要义,指出“移写论”与“摹仿论”之貌似而实殊的要紧一义。此其三。凡此,于治“龙学”文论,应有相应的切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蕴含着系统而丰富的文学理论思想,这一点早已为国内外学界所公认。但是,历代研究者与讲授者大多着眼于“剖情析采”即创作论部分,而忽略了对“论文叙笔”即体裁论部分的研究。这就割裂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留下了一个研究上的“空白”,给人的印象似乎《文心雕龙》只有创作论那些篇论文学术价  相似文献   

20.
黄侃和范文澜在“龙学”上的贡献已有不少探讨,但着眼百年“龙学”史,他们二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还需要一个更为准确而宏观的把握,从而展示现代“龙学”如何开篇。黄侃对现代“龙学”大厦之奠基,人们往往瞩目著名的《文心雕龙札记》,这固然有其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札记》一书对《文心雕龙》的诠释重在创作论部分,这对百年“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另一个历史事实尤其值得重视,那就是黄侃有两位“龙学”高徒:范文澜和李曰刚。作为黄侃的“龙学”继承人,范文澜犹如现代“龙学”大厦的设计师,对“龙学”之传承与建构均起了关键作用。现代“龙学”的主要内容,诸如刘勰的生平、家世及其基本思想,《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文本的校注整理以及内容的阐释,都在范先生这里发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