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应用写作获得迅速发展,但对应用文个性特征的解释,各家见仁见智,分歧较大。熊云亭先生的《论应用文的概念》(《写作》90年第3期),把应用文的个性特征规定为:“应用文是适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适用文体。”笔者认为,应用文的个性特征不可不辩清楚,不可不加以揭示,它关系到应用写作学科的发展和前途,而熊先生的立论角度和结论,颇有商榷之必要。今一并略陈管见,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施爱东在《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一文中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界学科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的趋利性考虑、民俗学从业者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等4个方面论述,否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但实际上人类学与民俗学是有着诸多不同的,诸如研究对象的不同与其对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现象所持态度的区别;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或范围或许宽泛一些,但它是由几方面特征一以贯之的一个整体;至于施博士对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表现出的趋利性的批评,对时弊的针砭是深刻的,然而却不能作为怀疑民俗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民俗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严谨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话是人类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章反映社会生活的有力手段,理应受到充分重视。而当前绝大多数写作论著,或否定它是表达方式,或视其为描述的附属手段。如刘励操先生的专著《写作方法100例》断定: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描写手段,它主要是用来刻划人物”,也可以发展故事情节:“对话还运用于议论和说明,但那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艺术手法。”我们认为,此论断对对话功能和使用范围的把握,是很有创见的,但关于对话性质和地位的理解,却有商榷之必要。本文试从破立结合角度略陈浅见,回答对话的性质和地位,以求教于刘先生和其他方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不相容选言判断形式是对实际存在着的大量的不相容关系的概括,其特点是断定若干选言支中只能一支真;对不相容选言判断做真正反映其特点的变形后,结合律仍适用之;因而其是一种独立的判断形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写作理论中将抒情视为表达方式值得质疑。文章应该是有生命的机体,抒情是一种信息传递,需要通过中介帮助完成情感的显现。心灵和情感须天然妆成,溶解在语言里,抒情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艾菲先生的《论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见《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研究鲁迅前期思想,得出了一个有新见的结论:“在鲁迅前期思想中,虽然羼留过尼采哲学,达尔文进化论等‘杂质’,但它们始终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它们在鲁迅前期思想中矛盾纠结、消长起伏,渐渐地退却了,消散了,而构成  相似文献   

7.
读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七年第三期施巨流同志的《评“四·一二”后的民族资产阶级》(以下简称施文),对有些观点,如: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它“在十年内战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新军阀的斗争”等(着重号是笔者加的),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认识论范畴,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理解。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想突破这种看法,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首先更重要的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近来读了郑国平同志的《有关“实践”问题的三点质疑》一文(《杭州大学学报》1980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他认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同意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最主要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些提法,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此文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这些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从纯认识论角度考察实践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郑国平等诸同志。  相似文献   

9.
黎昔非先生作为<独立评论>的经理人,为这份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刊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项繁重的工作对他的人生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耿云志先生著<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没有回答文题应有之义,而是刻意从维护胡适的角度出发贬低黎昔非的作用,在许多关键问题的叙述中严重歪曲基本事实,有必要予以澄清,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直接体现为社会劳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作为一般商品的价值尺度,要求货币本身就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商品与货币交换,就是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价值量的对等交换。在金属货币流通时,这个价值量对等关系是表现得明明白白的。因为,作为货币商品的黄金,是劳动产  相似文献   

11.
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伪形式的观点忽视了人力资本的不可分性这一特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资方式并非是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演进脉络表明,迁移纳入人力资本框架具有其内在逻辑。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乡村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和流动行为,可以得出:迁移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利于移民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移民的技能,同时促进了个体对自身及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迁移纳入人力资本理论的范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转型中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政策启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产生于何时?古代有无高等教育?古代高等教育有哪些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当前我国乃至世界高教理论界尚存在颇多分歧.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应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范畴中,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生、发展的逻辑线索进行比较客观的研究,通过讨论和争鸣,力求在一些较大的、带有关键性的问题上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这对我们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本质特点,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科技进步的关系,以及继承和弘扬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高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把人类发展理论和唯物史观并列,或者把人类发展理论看做是唯物史观的一部分,都是片面的。唯物史观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以价值为归宿的科学观的统一。作为人类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本身并未丧失人的价值维度,而人类发展理论也从来不等于价值维度。马克思从人对历史的创造出发,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奠基,揭示出唯物史观作为人类发展理论的三大科学形态,并认为社会历史是异化的人的历史,而人的历史才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本意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年号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新看法,认为发表在《文史知识》上的史苏苑《年号的起源与变迁》一文有若干可商榷之处。本文认为,年号之始是在汉武帝登基二十几年后而非即位之初;改元之事先秦已有而非西汉方有;帝王改元多有其具体原因及目的而非“政治惯例”;年号出现之后的改元必用新年号而无改元不改号之事;北宋并无“九年一改年号”之事,等等。本文还对年号的择定、年号与纪年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刊登了林颖同志的文章《浅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以下简称《林文》),拜读之后深得启发,也有不解之处。富于启迪意义的是:《林文》从哲学与逻辑学两个层面,对公孙龙的《白马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看法,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指出:“我们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必须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批判,采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不能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林文》)。不解的是:按照《林文》的论述,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就是“白马不是马”,是否定“白马是马”的,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与诡辩论。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下面结合《林文》,从三方面来论述“白马非马”,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林颖同志与逻辑界专家。  相似文献   

16.
段瑞华同志认为:人们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①这一论点的提出,在我看来,是有关生产力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然而,段瑞华同志在承认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同时,却否认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内部构成的要素之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论者在"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语境里,有原则地吸纳融合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以适合当代理论生态环境的叙述方式,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卓有成效地对实践的概念范畴和一些重要命题进行拓殖创新,这不会导致实践美学的终结,而是对实践美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兼与高敏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以李广名气之大,竟然终身未得封侯,这似乎是不合理的.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高敏先生在《“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一文中认为,李广“不得重用而封侯赐爵”的真实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当时官府以年龄取人而不以德才取人,二是有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笔者认为,高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故不揣冒昧,陈布陋见,以就正於高先生和史学界方家。我们认为,“李广难封”的直接原因在于李广积功未达到封侯标准。如所周知,《史记》《汉书》中屡次提到高祖约言“非有功不得侯”.景帝时周亚夫为了坚持这项原则乃至谢病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科学研究、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娱乐旅游、理发、沐浴等生活服务和批发另售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统称为服务部门。按照我国传统的理论,服务劳动历来被看作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此,我们颇有疑义。我们认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两类: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或者说有形产品和无形  相似文献   

20.
童庆炳教授内容形式关系论的重要论文《论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存在着严重不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他对内容、形式、题材概念的界定,二是他认为文学作品内容、形式概念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三是形式与题材的关系,四是以"对立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根本上是整一的,形式征服题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