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山彝族丰厚多彩的口传文化浓缩深邃的思想于精炼的言语中,承载着历代彝族的生活镜像、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展示凉山彝族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其独特价值对现代人弥足珍贵。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淡化、衰退和变异,甚至面临旁落、失传、濒危的状况,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当前,结合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实以及彝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对凉山彝族口传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和系统研究,认识其所蕴涵的理性智慧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保护自觉,凉山彝族口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和古希腊人均有自己的文明体系,如神话谱系、史诗、悲剧、天文历法、建筑、哲学、音乐、绘画、语言、医学等。其中 彝族悲剧《姿子妮乍》和《美狄亚》均反映了两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审美想象、审美感知、审美意志、审美理想和审美感 受。通过初步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两部作品虽主体各异,各具特色,然探幽索微,仍然有诸多相似之处,均涉及女性爱情、 女性遭遇、女性复仇、女性“失语症”等相关主题。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彝民族。彝族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已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关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5.
在藏彝走廊东端,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和其他民族长期和谐共处,相互间的文化涵化现象显著。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婚俗文化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态势。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从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婚俗礼仪和本土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诗歌,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用诗歌来吟唱生活,表达情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三段诗”,是彝族人民为民族诗歌园地增添的一朵奇葩。 彝族人民喜爱诗歌,彝族生活中离不了诗歌。举奢哲在《彝族诗文论》中说:“人间有诗歌,诗歌天下传。”“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它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有时它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实乍苦木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青春的颂歌,诗歌是光明,皎皎如明月,在世永流传。”“诗歌是明月,诗歌是阳光”(《彝诗九体论》)。“彝族是一个用诗思维的民族”(刘锡诚《(论彝族诗歌)序》),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和研究 ,促进彝区经济文化发展 ,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的凉山大学 ,今年成立了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这是我省继西南民族学院成立彝族文化研究室和美姑成立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之后的第三个彝学研究专门科研机构。该所所长由凉山大学副校长韦安多兼任凉山大学成立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阿吉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创作群体,可界定为凉山彝族文化诗派。他们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致力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重构和民族诗歌的审美重构,已形成相当卓异的风格特征。这既证明民族诗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牢牢把握,更证明党和政府把新世纪文学艺术定位于和谐文化建设之明智,是成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彝族同中国各民族一样,是诗的民族。她不但善于用诗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而且有着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彝族古朴的诗学遗产充分体现了人和诗的本质,从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雅精深的思想文化成就。 《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这三本书,现系统地搜集了彝族古代十二位大布摩用彝文写就的民歌体十二部诗歌论述,这些彝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彝族文化的民族特点,研究彝族诗歌的根本特质,研究彝族的思维方式等等,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彝族作为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员,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数艺术家为传播和发展彝族民间美术作出不懈努力。介绍“彝画”概念提出者和研究者阿古扎摩的“彝画”作品,分析其美术作品中如何通过蕴含的彝族史诗和民族风情,对民族精神文化进行阐释;通过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技法,使其“彝画”作品表现手法多样;通过对彝族“三色文化”的运用及创新,传承和发展了民族优秀文化,阐述阿古扎摩对凉山彝族文化传播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灾祸、病疫和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疾苦,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的"通过"仪式,源于彝族日常生活独特的神灵观和祖灵崇拜,寄托着彝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信仰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迁徙和文化流变中,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仍保持古朴深厚和人性化的文化传承,调适和维系着彝区社会秩序,强化着族群自我认同,不断满足着彝人的精神需求,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记忆而被凉山彝人视之为极富生命力和神圣性的独特文化叙事和活态信仰传承。本文以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彝族丧葬仪式、禁忌文化、文化意蕴等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凉山彝族丰富而深邃生命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合理性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摘要]毕摩是彝族社会民间宗教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司职者;是彝族传统宗教观念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解释者;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及彝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调查研究了凉山彝区毕摩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对其更好地加以传承与保护,阐述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摘要]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医疗卫生与凉山彝族传统宗教仪式治疗共存的现状,认为凉山彝族社会存在多元化的疾病认知和疾病治疗方式,只有尊重彝族传统文化,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增强凉山彝族地区的公共卫生政策及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凉山彝族传统的主体文化 ,较为深入地剖析了当代凉山彝人继承下来的本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现象。对如何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纳入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加以改造 ,赋予现时代特征的新的思想文化内涵 ,以及凉山彝族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解放思想 ,破除传统而保守的旧观念 ,树立现代意识等也作了新的探索。与此同时 ,本文还论述了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效性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凉山彝族纠纷中,只要有人死亡,就会有人承担相应的“???”即死亡赔偿金,属于彝族纠纷中“????”即死亡纠纷这 一类。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归纳与分析,发现凉山彝族对死亡赔偿金的分配有自己一套严格的“老规矩”。该规矩是彝 民族长期沿用、默认和遵守的,同时也被纠纷调解人应用在实际的纠纷调解中帮助对纠纷进行定性与定责。从彝族社会常见 的死亡纠纷出发,分析和了解本地视角下彝民族对本民族死亡赔偿金的分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区地貌多样、气候多变的复杂环境,该地区旱、涝、雹、雷、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也孕育了凉山彝族独特的灾害文 化。凉山彝族灾害文化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毕摩文献、生产生活等诸多层面。通过加强灾害文化教育不断强化生态观的传 承,挖掘彝族灾害文化,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通过不断发展多元的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为凉山彝族生计的 多样化提供新出路,提高减灾抗灾能力,为凉山彝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艺术特征的形成,有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诸多方面的原因,地理环境是极重要的原因之一。金沙江流域的地理分割,给凉山彝族民歌染上了古老、原始的独特音乐风格色彩;彝族民歌歌词和音乐表现出的彝族人民的坚刚勇猛的性格与被称为“诺亦”(黑色的水)、“诺亦何莫”(黑色的大河)的金沙江合柏。从金沙江切入不仅有助于剖析凉山彝族民歌的特征,而且有助于剖析“藏彝走廊”同源异流的各民族民歌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填补道德领域研究空白——简评苏克明等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徐诺居住在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是我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彝族中聚居程度最高、保持传统社会结构与风俗习惯最完整的一部分。研究凉山彝族,特别是其丰富而独特的道德文化,不仅是民族学中的一个颇具...  相似文献   

20.
王德和(吉满·徳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