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融自我"是指在多元文化混搭背景下,个体在多维涵化过程中形成的多个文化自我之间的混融。本文以"混融自我"作为分析工具,以当代中国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中国社会三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三重自我(关系我、个体我和集体我)的关系,并从文化会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混融自我"的建构,即三类认同两种文化的二重"混融自我"和一类认同三种文化的三重"混融自我",进而指出中国人理想的自我系统应该是三种文化自我和四种混融自我的并存,最终指向"多元一体"的具有统整性的自我系统,其中,集体我或集体我为主导的混融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是并存、包容和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我建构与中国人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arkus和Kitayama提出了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互依型自我建构概念:独立型自我个体崇尚彰显自我价值和与众不同,愿意把自己从环境和他人中脱离出来;而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愿意把自己融入环境和他人关系中。自我建构概念对理解中国人的休闲非常有益。第一,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认知,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参加休闲活动可以增进家人感情和促进人际和谐,该认知进一步影响了休闲活动选择和休闲制约。第二,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情绪。中国人喜欢温和情绪体验,与西方人相比更喜欢静态的休闲活动。第三,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动机。西方学者认为休闲的核心特征是自由选择和自主性。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们最适于西方独立型自我建构个体,对处于东方文化中的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来说,人际关系和归属感比自由选择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分类理论产生的直接理论背景是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在Tajfel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它是针对社会自我概念、去人格化的前提条件和结果等的一系列假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阐释个体主动将群体心理化后,集体现象与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联结过程。  相似文献   

4.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服务过程的情感性,社会工作者较其他职业群体面临着更突出的倦怠、同情疲劳、继发性和替代性创伤等风险,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是两种有效的个体能力,分别从心理和行动上激发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但二者在当今中国职业情境中存在概念混淆使用的情况,同时缺乏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关注。基于对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概念缘起和发展的追溯,结合二者在社会工作视野中所呈现的共通之处、相互关系和应用性差异,提出干预自我同情的心理过程和提供自我关怀的具体实践两条应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的干预路径。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作为个体能力,其可习得性指明社会工作教育应纳入情感维度并建构具有关怀取向的教育体系,建议通过显性课程设置和隐性环境营造双重途径加以实现,以应对职业风险,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当今自我概念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自我理解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并作了简要评价。自我理解是个体关于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知识。个体在从童年向青少年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身体的、活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自我图式,也都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动性、连续性和独特性,只不过发展水平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对"自我"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而社会文化影响自我构念又是心理学研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视角。尤其是近几年从文化的动力建构过程来研究自我构念,这对于以前静态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动力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文化倾向的自我构念:集体主义自我构念和个体主义自我构念,在不同的启动情景下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构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自我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不同,西方个体表现更多的个体主义,东方个体表现更多的集体主义。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两种倾向的自我构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7.
关于自我研究有四种基本取向:实验社会心理学方法、心理分析-心理动力学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建构方法。社会建构-叙事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自我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是话语建构的产物,关注如何通过语言建构自我。研究关注点突出自我的建构性和多元性,注重语言与意义对自我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叙事作用、叙事辅导、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积极心理是指人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反映、把握和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心理活动的价值在于积极心理对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积极心理相对于个体、集体和社会三类主体而言,相应具有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实现、集体的团结、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研究发现,这种参照效应不仅发生在以个体自我为参照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发生在对于个体的母亲、父亲、朋友及所属群体(如中国人)的条件下。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业已形成了多种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及多种自我参照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假说和理论,并结合进行了脑成像的研究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但对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多视角探讨缺乏提炼与总结。基于此,分门别类地对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个体自我参照效应、关系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自我参照效应进行了系统梳理,有助于后续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忍而后发论之文化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人的忍而后发论的文化心理成因及其现实意义。分析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观与西方人的自我观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人的自我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内涵的外延更广,既包括了个体的我,也包括了关系我。同时认为,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中国人的"忍"来实现的,这种"忍"被认为是一种德行、智慧和福气。  相似文献   

11.
自我概念的建构过程是个体主动将外部社会关系内化,从而建构起一种心理--社会适应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是双向的;团体中的人际关系结构作为客观环境而影响主观建构;进而,通过主观建构过程形成的自我认知结构又要指导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这些行为通过互动反过来又影响团体中的结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工作系统,自我成长团体正是实现助长目的的一种良好的人际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一、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概述及问题提出 (一)自我价值感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自我价值感的定义,最早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James,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是当人们实现或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产生的情绪.概括起来其定义主要有7个方面的取向:情感取向认为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态度、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感受等;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或评价;情感和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身特征、性格、社会身份和举止的态度或评价反应;人格取向认为是行为特征、自我评价状态,是个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论取向认为是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文化,人类而具有的一种特殊心理机能,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观评价;现象学取向认为是个体以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应对各种挑战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审视现有自我观,不难发现,经济人自我观异化了人的存在,在对和谐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超越经济人自我观以建构和谐自我观成为必然。和谐自我观关注和自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自我及他者的关系性存在,探讨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的和谐共生。和谐自我观的教育建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建设关系性教材、借助教师的力量以及个体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的讨论,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自我主义”、“大我优先”与“关系取向”这三种本土研究范式。但多数中国人可能既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以“大我”为中心,同样也不是简单地以诸多的两者“关系”为取向的,而是在与众人的直接交往与间接相处的具体情境中,倾向于采取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以建立、维持、发展或改善自身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中的“人缘”状况。个体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中的良好“人缘”,是个体在该群体或社会圈中长期摄取更多资源的重要资本。这种以自身良好“人缘”为指向的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可称之为“人缘取向”。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和谐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自我和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工具,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属于良好水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个体自我和谐的状况;大学生社会支持在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认知对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具有重大影响.女性移民迁入新的环境后,能否融入全新的生活环境,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是重要前提和基础.对重庆部分三期女性待迁移民的问卷调查,反映出三峡女性待迁移民的自我认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认同自我,对自身发展持肯定的态度;积极评价自身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面临即将搬迁的现状,心理状态欠佳,但生活满意度高;不同类别女性群体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准移民对于自我社会地位和身份等因素的评估对认知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我建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全球化背景下,受中西双重文化影响,中国消费者的自我建构呈现新的特征。文章通过2×2×2的实验设计检验了消费者自我建构对国产与外国品牌评价的影响,发现不同自我建构者对品牌来源地信息的认知和处理不同,受到产品类别的调节。研究结论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品牌管理提供了新的指引。  相似文献   

18.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功能,是自我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从自我控制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来介绍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自我控制研究的发展提供基础,为自我控制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心理学家詹姆斯·库利·米德等对自我价值感作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对自我价值感总的不同看法。BillMelean&Coopersmith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容。 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 ,哈特等人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揭示了青少年对自己在五个具体领域中的能力的知觉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九十年代末 ,黄希庭等人对自我价值感进行了建构 ,较全面地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跨入新的世纪,群体心理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概述集体效能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国外集体效能研究的现状。作为群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体效能与集体的行为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集体效能大于个体效能的相加,它能够有效捕捉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个体效能在本质上不同,个体对集体效能的知觉会受到团体领导和成员所持的个体效能信念、集体内部成员的合作行为以及群体的凝聚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成员对群体是否能有效协调和整合其各种资源的评估是影响集体效能形成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