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杰弗里·哈特曼是法国式解构思想最初在美国的发扬者之一,为盛名久远的耶鲁大学学者和"耶鲁学派,"成员。其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是与以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和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超越。他把解构当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而非某种教条。批评与文学同一性这个观点正是哈特曼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最别出心裁之处。此外,对于人文性的信仰,对批评家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均体现了他既坚持批评本体又超越批评的姿态。哈特曼以传统的人文特性兼具解构特征,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的耶鲁学派中,德·曼的文学解构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修辞性的;米勒的文学解构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异质共生性的,即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哈特曼和布鲁姆的文学解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重点分析,以探讨自我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具体而言,依据黑格尔对自我概念的阐发逻辑,本文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简化为如下三个命题:自我意识就是意识,自我意识即真理,自我意识是自我确认.这一个过程既然是意识作为精神现象的展开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逐渐摆脱主客体的直接对立,进入到以意识自身为对象的内在完善过程和形成主体间性的过程.经过如此演化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我意识完善的状态,进入了理性的境界.自我意识剩下的任务就是外化,以及在更高阶段的理性的实现过程,即绝对理性.本文认为,虽然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但自我意识的结构及其理论缺陷也预示了以自我意识为代表的理性哲学具有的脆弱性特征,它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最后,本文试图指出,黑格尔过分夸大了自我意识的能力,而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复杂性却考虑不够,这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后现代哲学正是从理性的脆弱性入手,进而演化为一场反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后现代运动.  相似文献   

4.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填充”,区别于作者原意,也区别于杜撰;二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误读理论在此作为比较文学方法论而受到重视;三是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著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内在体系的研究,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承继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因,既玩味于自我意识,又联系世界,来结构新的历史--"野史",以"野史"解读正史,展示了"过去的在场".解构了传统的宏大叙事下历史的神圣与庄严,解构了人生的深厚的意蕴,以解构主义精神的独语将过去的生活呈现在当下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即主人和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两个哲学命题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对解构主义与尼采在哲学思想上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证明解构主义理论中对于作者权威的解构以及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等基本观点皆可自尼采对理性以及宗教的解构中找到根据。因此,可以说,尼采是现代以及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直观"与"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和黑格尔哲学中都有论述,而对于这对范畴的关系,二人观点完全不同。康德认为"直观"与"概念"是人的两种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着严格的界限划分,二者的关系是差别与对立:直观不能参杂概念,概念不能去直观。黑格尔则反对将二者进行界限性的划分,主张二者的关系应该在相互归属中达到辩证统一。由于二人对"直观"与"概念"这对范畴及其关系的规定不同,所以二人的哲学存在很大差异。康德哲学严格区分了现象界与本体界两个世界,划清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种理性的应用界限。黑格尔则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苦恼意识是源自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自我意识的一分为二,处在同一自我意识内的双方能够为彼此所意识到却无法统一,强烈的分裂导致苦恼意识。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这与当代中国所处的改革转型期有诸多相似之处。黑格尔试图解决的苦恼意识问题,同时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它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忧虑。苦恼,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同时也是价值问题,故这一问题也是价值论的问题域。而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出于对自我意识的自觉,进而达到自我意识中分裂的弥合。而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善的价值追求,也抵抗了苦恼的困境。基于此,自我评价活动为苦恼意识的摆脱提供了一条可能出路,也为当代转型期中国个体所面临的困惑给出自我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它表明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之间处于一种依赖关系而非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一点构成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的独特之处,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研究和例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传统翻译观对翻译的制约,并依据解构主义理论,分析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中实现最佳翻译的解构策略。结果表明:传统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忠实"、"对等"概念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对原文的扭曲和篡改的基础上,只有解构主义启示下的翻译可以为了解和欣赏异域文化和体现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的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对于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期科学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3.
"精神"是黑格尔哲学最为恰当的标识,如何理解黑格尔的精神概念意味着如何理解其哲学。学界对黑格尔精神概念的研究一方面体现出"教条化"、"神秘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学进路"与"哲学进路"之互败的难题。研究泛起的重重"幻象"呼唤着黑格尔精神概念的"文本还原",如此方能使其本来面貌重现人间。黑格尔精神概念呈现出一个"定义"、两大"规定性"、四种"特征"的文本结构,它们一起共同"映现"出精神概念的一种可能定义与逻辑:精神是思维把握到的经验的总体,是一曲永恒的预设着且现实的思维与经验的交响乐;"思维"之"观念性"与"经验"之"显示"是精神体内的两道潜流,两者交互构成的"圆圈"往复循环、螺旋上升而生发出"精神"气象,精神便作为"思维"、"经验"之阴阳两极相统一的太极而存在。黑格尔的精神概念是一次认识论上的革命,同时兼具存在论上的人本意义,且为人类的存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智慧。值得指出的是,黑格尔精神概念及其哲学与儒家学说在时空经纬中呈现出"古今中西"之"相通",互相确证着彼此潜在的巨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所谓确定文本边界、总体与明确意义的功能。本文以德里达为重点,论述其解构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以对解构主义批评达成要领性理解。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诸多观点在学术界也颇具争议.基于对"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组哲学概念的辨析,深入解析了"解构""异延""文本互文性"等解构主义核心术语,并进一步探讨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形成过程.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翻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前提与必要性,对翻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言模糊性是基于模糊理论阐释的词语语义界限"不清晰"这一特性的语言学概念,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核心概念——不确定论是思考世界本源与终极问题的哲学概念,两者适用范畴相去甚远。从语义内涵、方法论、关键词意义与功能等方面来看,也同样如此。故两者之间不存在如此渊源的理据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开启了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多元动态的翻译观。在客观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对解构主义语言与意义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历时性、跨文化性与多元化更能体现翻译的本质。解构主义不只是注重消解和破坏,它更强调意义变化轨迹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解构背后的重构性,在坚持终极意义"缺席"的同时更体现了不断靠近最适切意义的积极的翻译精神。解构主义不是翻译准则,但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给我国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保尔·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耶鲁学派(Yale School)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解构批评家。在所谓的耶鲁四大解构批评家当中,他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德曼始终如一地运用了德里达(当代解构主义的创立者)的解构框架,并加以独创性的发展,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独特完整的解构理论。1971年,德曼发表了他的重要批评文集《盲视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ight),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批评著作之一,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地位。1979年,德曼发表了他的另一部重要批评论文集《阅读的寓言》(Allegories of Reading),标志着他已经完整地建立了他的解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中得到了充分表达,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使其得到了全新熔铸。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关照中,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问题之所在——历史成为自我意识逻辑展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导致其批判性向度迷失在了意识的内在性之中。马克思主张历史是世代相继的人的实践活动,世界的改变不是概念带来的,概念只是表达了世界自我变革的要求。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否定性概念正是对生活世界自身变革的自觉表达。如此,马克思消解了黑格尔辩证法中蕴含的抽象性、内在性,阐明了否定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性质,赋予了否定性概念以历史性批判向度。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也紧扣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但由于没有领会马克思的否定性概念来自生活世界的自我否定,因此就不能不退回到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张一兵教授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我们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在他们提出某一理论的同时,也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给自己掘了一个陷阱,给自己套了一条绳索。我们在著名的青年黑格尔运动领袖鲍威尔那里看到了"鲍威尔难题":是父母生他还是他生父母?鲍威尔提出一种观点,说一切存在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他的概念、范畴的存在,他的意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那么,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