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广泛而庞大的信众群体。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 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独特的信仰文化,这种信仰约束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民俗学和文化 人类学的视角对社会价值功能进行探究能凸显民间信仰对民族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纳木依民间信仰有一般民间信 仰的普遍性,即以原始宗教崇拜、婚丧祭祀仪式形成的象征体系;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其历史渊源而融合了蒙古族、纳西 族、羌族、彝族等民族的信仰元素,有多教合一、多神并崇等特点。受封闭的生活地域环境的限制,纳木依民间信仰氛围十分浓 郁,且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在多民族语境下发挥着生态保护、蕴藉补偿、道德教化、族群维系、民族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祈雨文化中,民间信仰、祈雨形式丰富多样,民间多神崇拜风俗很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人万物有灵的文化思想,以及对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对古代先圣良吏及当朝人物的崇拜,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善政理想与现实关切。同时,唐代祈雨诗也反映了唐代祈雨方式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以镜祈雨反映出宗教文化思想对唐代祈雨习俗的影响,而"焚巫""暴巫"以及鼍崇拜等祈雨习俗,则反映了唐代民间信仰及祈雨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唐代大量内容丰富的祈雨诗对唐代祈雨文化与习俗给予了生动表现或深刻反映,让我们对唐代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民间信仰及其得以正确社会定位之困难,使得民间信仰只能存在于民间而难以体现其社会性和公共性。尽管很多地方参照了《宗教事务条例》,试图对民间信仰进行有效管理,但民间信仰政策的不统一及其管理主体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民间信仰在其民间社会的表达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民间信仰大多被卷入到"非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文化及地方经济发展诸多热潮中的一种依附关系,深入其中又缺乏其明确的主体性定位,更缺乏社会政策方面的有效支持,最终形成了被社会卷入、却又被社会政策悬置的存在形态。其实质在于,既缺乏一个统一而行之有效的民间信仰政策支持,又缺乏国家法律对民间信仰的社会定位。因此,本文认为的民间信仰社会化建构路径,并非制度宗教的指向,即进入到"五大宗教"才能具有合法性,而是从一个社会公共事务的层面出发,将民间信仰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建构一种自立自在的民间信仰型组织,才是当下民间信仰建设之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宗教文化以近代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民国时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保有的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貌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该研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期,羌族宗教文化研究可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推动着该研究朝着忠实于羌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羌族地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及其内涵、历史变迁,其与汉藏民族宗教文化之差异性与相似性的比较,尤其是对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羌族宗教祭司释比,还有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确立了未来羌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期,随着羌人的大量内迁,受到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影响,其宗教信仰出现适应性的调整,开始接受道教、佛教。这个时期留下的大量造像记,为羌人这一特殊宗教现象提供了丰富佐证。文章拟通过这批资料,分析、归纳南北朝时期内迁羌人对道教、佛教的接受和信仰变迁。对于研究羌族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各民族大融合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民间美术具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民居建筑群作为民间美术的核心,在羌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扼要阐述了羌族民居建筑群的文化特色;其次从军事、政治、教化、生产、生活功能方面与建筑材料、建筑技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等方面对羌族民居建筑群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探讨,接着又从建筑风格方面对羌族民居的科技和艺术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指出了对于羌族民居建筑群的具体保护、开发利用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民间信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民间信仰从"民"的角度审视,其内容是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一整套信仰体系;概述了其信仰主体的大众性、信仰客体的多元性、信仰行为的散漫性、信仰目的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信仰活动的生活性、信仰生命的顽强性、信仰范围的区域性等七个方面的特征。同时从事象性、理论性、方法性等几个方面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粗略梳理,提出了从"区域"层次展开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或许能够弥补当前民间信仰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脱节问题,同时将民间信仰纳入农村公共文化范围进行探讨,有助于拓展民间信仰发展空间,丰富农村公共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羌族白石神信仰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宗教是白石神信仰,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接受了汉人民间信仰的影响,神灵显出增多的现象,祭仪由部落为主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国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摘要]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羌族保留了大量的中华古老文化传统和习惯,成为人类文化珍贵的活化石。独特的释比文化是羌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饰不仅反映了羌族人的宗教信仰,更是羌族人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在羌族宗教视野下,结合民族服饰这个物质实体和羌族宗教内核的释比服饰来解读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共同性,深入探究羌族释比服饰中的象征内涵,通过这一研究来推动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美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是一个宗教信仰体系赖以建构的核心概念.关于中西宗教文化中"神"的概念的异同,学界已经做出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但总体看来似有一个误区,即缺乏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独立的考察.本文以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与天主教中的"神"(天主)为例,对中西宗教文化中"神"的概念、神的形象以及信徒对于神的理解的差异作一个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泰国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同时也信仰其他宗教,其中魂信仰在泰国民间有着重要影响,泰国人魂信仰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组织以及传统的农业国家等因素密不可分。对泰民族魂信仰进行探讨,对于了解泰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以及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援引鲁西南两村民间信仰个案,对于制度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中国乡村社会,同样作为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价值取向,民间信仰和制度化宗教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共生共存的特征,二者的区别也仅是就其形式而言的.这一认识对于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具有乡土性,因此民间信仰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民间信仰圈,其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以武山县水帘洞"麻线娘娘"信仰为研究对象,对武山县水帘洞庙会与民间信仰、乡土文化建构的关系进行梳理,看以发现庙会与乡土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梯玛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许多古朴的文化事象显得扑朔迷离,譬如梯玛文化就是如此。关于梯玛文化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现在仍有学者对梯玛文化在进行不断探索。在这里作者对过去的研究作一概述,并指出研究中的一些孱弱之处,以便为更深入地对土家族原始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研究作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生活在浙江地区的人们在认知环境、认识自我以及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这些信仰,不仅在其生产、生活和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迁中。其变迁的过程既充分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状况,还与中国社会整个历史变迁以及人口迁徙、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紧密相连,更与历代统治者的信仰及政策取向、治理举措息息相关。综观历代封建王朝对浙江地区民间信仰的控制举措,民间信仰的禁而不绝,一方面与无常的自然灾异有关,更与专制社会紧张的社会关系和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有关。其对民间信仰实施社会控制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更具"主流价值"渗透力的社会控制形式取代旧有的松散无效的社会控制形式,旨在寻求不断巩固王权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更广泛的社会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民间信仰成为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提出了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定义,论述了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在阐述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后,文章分析了已有研究在视野、重点及理论建构上的不足,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与增长点,认为社会史的民间信仰研究会有以下发展趋向:信仰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社群关系、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整合控制及变迁仍将受到关注.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生态、生活、宗教、现代化及和谐发展的关系,各区域之间民间信仰的比较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亮点.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强化.  相似文献   

17.
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布洛陀信仰具有重要的宗教旅游价值。全球宗教旅游热引发了民间信仰的升温,而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布洛陀信仰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于其人文始祖的地位,而人文始祖信仰则是民族寻根旅游的缘由之一;田阳敢壮山是周围地区乃至壮侗语族民众朝圣和假日旅游地;布洛陀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不可避免带有神秘文化特征,神秘文化作为文化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同时可以满足人们探寻新奇的心理特征,在此意义上说神秘文化旅游也是布洛陀宗教旅游价值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成就与未来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民间信仰成为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提出了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定义,论述了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在阐述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后,文章分析了已有研究在视野、重点及理论建构上的不足,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与增长点,认为社会史的民间信仰研究会有以下发展趋向:信仰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社群关系、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整合控制及变迁仍将受到关注。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生态、生活、宗教、现代化及和谐发展的关系,各区域之间民间信仰的比较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亮点。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强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羌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如"刻木传书"、"羌族史诗"、"羌族民歌"、"云云鞋"、"宗教舞蹈"等最具民族特色的几种传播现象加以介绍,并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做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羌族释比通过祭祀活动,诵唱释比经典,传播羌族历史来源、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释比文化。它们既保存在口传心授的神话传说和《刷勒日》图经中,也留存在石刻碑铭文献中,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结合传世文献、羌族神话传说,考察石刻文献中反映的羌族祖先英雄崇拜、树神信仰、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谐对话的世界观等,对于研究羌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岷江上游羌族历史、文化及民族融合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