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其实质是"自然主义",是"无为"政治"."自然"的原理是先在的,其功用通过相对性具体性表现出来,既独立于经验又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指向万物"法自然",皆以"自然"为本,因此,"人法自然"内在于"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之中."无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其对立面是"人为".老子反对"人为",符合"自然无为"的逻辑,亦是"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落实.不是人为的强制、干预和设计,而是以"自然"为法的"无为",才是从哲学本体高度上决定人类行动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2.
早期道家的自然概念蕴含双重内涵:一是根源性自然,来源于"自"这个词的"根源、原初、本始"义;一是自觉性自然,建立在"自"作为反身代词"自己"义的基础上.前者强调了一切事物根源于道的原初本性,是为"物之自然";后者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精神,是为"人之自然".早期道家十分重视人的自觉精神,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觉遵守根源于道的一切事物之本性,从而实现了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在由宏观的理论探讨转向具体的作家作品的解读过程中,明显地出现了判别标准的泛化倾向."自然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成了生态文学的前提和条件,甚至也成了衡量生态文学的尺码和标记.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自然描写"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描写"都具有生态的内涵,有些"自然描写"不仅不具有生态的内涵,甚至可能还具有反生态的内涵,比如"人学"的自然陪衬、神性的自然崇拜和文化上的怀旧仿古,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控制自然的观念源自培根世界观的影响,是文明发展进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现代性现象,它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性转换奠定了合理性基础和"道德神话".对控制自然的道德神话进行纠偏或矫正,是对人、理性和世界概念的质疑,最终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方向进行的一种伦理掂量.控制自然还是遵循自然的问题关涉到一种更为深刻的伦理觉悟.罗尔斯顿关于遵循自然的意义分析包含着明显的道德哲学诉求.与"控制自然"的道德神话及其解体相对应,"遵循自然"的道德哲学意义表明人、自然、世界和理性概念的重新奠基.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哲学转变是文明转变进程中的一种伦理觉悟.  相似文献   

5.
凌晨 《北方论丛》2010,(4):14-17
"自然"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歧义重生的概念.把"自然"抽象地置入西方理论资源或机械地利用传统诗学加以读解都无助其概念内涵的清理.既要注意到核心概念"境界"作为审美理想论的统摄,又不可忽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自然"概念所指的建构.这也符合利用文化诗学阐释王国维"境界说"方法论的要求与旨归.  相似文献   

6.
朱彦明 《北方论丛》2010,(3):121-124
马尔库塞接受了《启蒙辩证法》关于技术合理性构成工业社会中操控一切的统治形式,甚至成为政治合理性的基本洞见,而其"新技术"的构想则超越了这种技术框架,将艺术合理性纳入技术的目的,使之成为"生活艺术"。"新技术"不是奠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架构上,而是引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解:一方面是人的潜能和欲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的柔和的、令人愉快的一面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7.
论"道"与中国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既是从自然中来,又体现为自然本身.可以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道和自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因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最核心范畴和命脉所在,而道又等同于自然,这样,从内在逻辑上,"自然"就顺理成章地过渡为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色和最基本的构成.所以,从自然观入手研究中国文化就等于直指关键和要害,就可以抓住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从这个逻辑认识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可以说道是中国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而且,甚至可以说道还是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9.
白奚 《河北学刊》2001,21(2):107-109
在儒家"仁民而爱物"的古老思想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嵇康虽重"越名教而任自然",但仍把忠信等德目作为道德教化的内容,并未否定道德本身.理论上"人性有昏明"、"世无自理之道"和实践上"计而后动"的特点,为教化设定了必要性."物至而不移者寡"和"不至而在用者众"的现实又赋予教化以可能性.作为道德实践主干的"心无措乎是非"、"行不违乎道"的操作方法则是精神的自足即"意足".为使"意足"在客观差别实存的现实中有效地运作,推重"遗贵"和"忘富"来实现内外的和谐,它缺乏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景""物"辨     
"景""物"在古典文论中都指称自然景物,但这当中又有分别。从"物"到"景"的流变历史显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时间性和在场性的认识。"物"主要以"比兴"的方式连接人与自然,"景"却直接呈现自然与人的共在。"景""物"的流变和分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对人与物相处模式的思考和探索、选择和调适。  相似文献   

12.
13.
尼采否弃了自柏拉图一基督教哲学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对世界进行的二元划分,坚持只有一个世界,即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的世界。这个世界从整体或远处看显得荒谬且无意义,从局部或近处看却存在着神与人必须服从的永恒正义。正是在人应该如何生存于世的问题上,尼采给出了他最具建设性的提议,那就是让未来的哲学家立法、推行道德自然主义和生存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康纳认为,由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理解的缺陷以及这种理解所造成的对于"文化"理解的片面性,导致"自然"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没有应有的位置,从而使它无法完成科学合理地说明历史的延续、变迁和转型的理论使命.奥康纳要用自然改造文化观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真正成为面向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5.
宋妍 《东南学术》2008,(2):114-119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这两个重要范畴是对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超越和发展.它理论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紧张趋向和谐,使个体身心在有情的世界里获得意义.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并没有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个体、感性依然屈从于群体、理性,"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亦成了空谈.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康德把感觉的材料料于纯粹理性的认识之外,费希特则从感觉材料入手,对实在进行区分.感觉的实在是自然,它在精神的实在中获得自由的规定性,而自由的真实性在生命的区分中才实现.这是善的意志的生命.其自我区分表现为意志的区分,上迭信仰的实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