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特定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是指源自先秦时期的法家治国理论,而西方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古典法治理论。虽然两者用词一致,但存在确定性的差别。西方古典法治理论是以民主社会为基础,以简单商品经济为依托,以公民权利平等为追求,以“权利法”为核心,公民以遵从法律和正义为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原生态的法治社会模式。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依托专制社会,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这就决定其法律不可能表达权利平等的内容,只能以“严刑峻法”为统治社会的国策,虽有成文法,具有了“法治”的某种法律形式,但这只能表现为“人治”之下的法制基础上的“以法治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而已。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要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含义,必须正确处理法治与法律、法制,法治与专制、人治的相互关系,法治的基本内涵与标志是民主政治与法律权威;与专制相结合的法制不是法治,只是人治的形式之一。法治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但将“法律全都转化为道德”的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法治需要弘扬优良的法律文化传统,但在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法治三论     
关于法治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涉及的只是有关法治的三个问题,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三个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就教于高明。在谈到正题之前,需要对“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些解释。就本来意义来说,“法制”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方面的各种制度。从这个意义来说,只要有国家就有法制,因为国家的意志就体现在法律上面,为了执行法律,就得建立一整套制度。但是,我们现  相似文献   

4.
对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经济的问题,全国理论界颇有一些争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二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三曰“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法治经济”;四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不是法治经济”。以上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赞成第三种看法。因为:1、“法治”是指治国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当代治国理论的基础,它的中心内容是经济建设。我国在很长时期内搞计划经济,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伴生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步伐。所以党和国家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马克思曾经指出:…  相似文献   

5.
从“法制”到“法治”毛泽东、邓小平法律思想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章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律思想,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强调指出只有从“法制”走向“法治”,把法治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主权在民。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法治”都属于古今沿袭而含义有别、中外通用却理解不一、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法治”概念本身逐渐具备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但是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深层仍然保留着古代“法治”概念的若干成分。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将现代“法治”与古代“法治”加以区分,而欲真正把握“法治”概念的古今区别与联系,首先应该正本清源,对中国古代的“法治”作法律文化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法制”与“法治”的关系,认为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转变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淳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法治国家”较之于“法制国家”,是对依法治国思想更深刻的表述。一、“法治国家”的提出,总结了我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经验教训法治国家的标志,不仅仅在于制定了多少法律,建立了如何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在于对已制定的法律实施、贯彻得如何,整个社会执行法律、遵守法律的效果如何。有法必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9.
法治的实质内容表现为三种具体的理论形态。而这种具体的理论形态又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此亦法治的实现过程。法治的形式意义是指法律的程序性和程序的法律性。在此意义上讲,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法律的程序化过程和程序的法律化过程。法治的理论形态:理想状态、规范状态与现实状态法治的要义是法律至上①,可分为三个理论层次:其一,法治的理想状态,是指法治的价值观,包括法治的原理、原则与基本观念;其二,法治的规范状态,是指法治理想的法律表现形态,具体表现为依据法治原理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其三,法治的现实状态,是…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治与行政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法治是现代国家所普遍奉行的准则,但实现行政法治必须以完备的行政程序为基石,并且伴随着行政程序法制化的进程而推进行政法治自身的建设。法治是法律适用的一种状态,“是对抽象的规则与具体的行为的认同过程”,在这一“认同过程”中,特定的统一的行政程序起着导向作用①。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定和完善行政程序规范,逐步确立行政法治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整合,规制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提高行政效能。一、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的基石行政法治是一国法制现代化的重…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我国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之中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们对法的认识程度加深。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作为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的标准逐渐成为维系社会存在的主要方式,主要用道德和其他方式来维系社会存在的方式将让位于法律。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与法治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要正确的理解依法治国,必须消除对法律的机械认识和现实与传统相互脱离的状况。唯有如此,我们的法制才能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2.
法制的“制”与法治的“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的区别。按照法学界通行的观点,“法制”一词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法律和制度的统称;二是依法办事的活动;三是完备的法律制度与依法办事的结合体。但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法制,都与现代法治的涵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李雪沣 《学术研究》2004,2(7):92-94
仇和的治理方式引出法治的一系列思考 :法治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如何本土化运作等都是法治实践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法治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一个用法律实现人性关怀的有序化的过程。法治只有完善与否的程度之分 ,绝无“是”与“不是”的结果判断。法治运行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将外在的他律转化为人们内心守法的信念 ,并由此支配人们行为的自律性所形成的社会有序与稳定。法律之治就是将法治中规则正义趋同于实质正义 ,抑制“多数人意志”中的恶性、非理性 ,将这种意志转化为包含有理性正义内容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制建设应以实现“法治国家”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王先勇一、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法制,即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这里涉及到国家法律与制度的关系问题。国家的法律是调整或规范国家制度的形式或手段,国家的制度是国家的法律对有关社会关系加以调整或规范的结果;如果无...  相似文献   

15.
(一)人治与法治的争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我们今天的 讨论与历史上的争论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顾名思义,“法治”就是以法治国。什么是“人治”?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例如,人治是指重视国家领导人的作用;是指领导者不民主的工作风和思想作作风;是指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由人来作决定;是指执行法律的人;是指“清官之治”;是指对当权者的培养、选拔;是指重视道德、舆论、教育工作等等。我们不赞成这些解释,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治理国家要不要人和需要怎样的人这类无须置疑的问题,而是指治理国家的“人”(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以什么为依据、采取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来治理国家。国家都是人来治理,要  相似文献   

16.
七、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经常提到“法治”和“法制”这两个名词,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 “法治”与“法制”这两个名词,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都出现过,但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特别是古代所讲的“法治”与“法制”与我们现代所讲的“法治”与“法制”,其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弄清“人治”、“法治”的本质涵义,不仅是法律史研究的主线问题,也是现实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法治”概念的考察,试图把对“人治”、“法治”的本质涵义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贡献于法制宣传,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8.
郭金鸿 《齐鲁学刊》2003,(4):115-117
“法治”不同于“法制”和“依法治国” ,它的实质是一种正义、自由精神 ,而这种精神与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法治精神的外化即法律的基础在于伦理道德原则 ,不论是其合理性还是其秩序的建立 ,都要以伦理道德为保证 ,而且法治的具体实施即立法、执法和守法更是需要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法治场域”可作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命题下的崭新概念。“法治场域”一词的学术使用呈现主次融合型、并列促进型、研究观察型和层次树状型四种类型,“法治场域”概念在使用时有被不当同义替换和混用以及指涉泛化、空洞化等问题。场域要从本源借鉴、学科借鉴和同类借鉴三方面为法治场域概念的证立提供素材和启示。通过以上梳理,得出法治场域的概念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外部场域支撑,以现代化为目标,涵盖法治实践和法治理论,以规范主义为基础,能够被形象描述和数理建模,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空间。对比起法治系统、法治体系与法治空间,法治场域揭示了法治的独特性。法治场域的现代化目标分为“法治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法治”,二者效能一体。需要将“法治场域”作为一种可识别的图像通过具体结构加以展现:党的领导是法治场域的政治领导力量,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场域形成的战略背景与核心内容。法治场域类型化将对全人类法治文明提供借鉴意义。运用法治场域概念应从复合走向单一、再从单一走向综合,灵活、反思和创新三者合一,法治场域将成为综合整体观的概念载体。  相似文献   

20.
索绪尔“价值”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普通语言学教程》用一章专论“语言的价值”,全书四分之一篇幅谈及价值问题,正如索氏所说:价值是语言“最重要的方面”。鉴于国内很少论及索氏的价值问题,本文打算就此问题进行一点初步探索。一、价值是一种揭示符号系统内在关系概念“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是索绪尔价值理论的重要命题。“价值”(Valeur)一词含义较多,经济学中价值体现商品与人类劳动的关系,是一种关系概念,索绪尔的价值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关系概念。他说:“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要确立价值就一定要有集体,个人是不能确定任何价值的”。索绪尔价值理论贯穿始终的思想是: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系统就有关系,有关系必然产生价值,所以价值理论是一种关系理论。语言是一种有着复杂的关系的系统,价值是指什么关系呢?价值是指符号系统的内在关系。它既不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能指与纯物理的声音的关系,也不是语言符号的所指与外在物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