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文化自觉”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文化自觉”作为一个概念是久已存在的,但把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与理论,并将之推进为一种学理、学术和文化思潮,应当归功于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他对“文化自觉”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各民族开始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怎样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王俊义 《学术研究》2003,14(7):9-16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反思的思想结晶 ,是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费先生对“文化自觉”的界定和概括 ,包含了什么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进行文化自觉的目的和意义 ,实现文化自觉的途径步骤 ,以及文化自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理想的目标等 ;费先生对“文化自觉”的分析和论述 ,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自觉论”。  相似文献   

3.
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本土性”的旨意,是要求新加坡华文作家,自觉确认自己的生存身份,自觉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担当起在缺乏“传统”时确立传统,在不西不中状况中“整合”传统的重任.“原根性”的旨意,是为了以未曾在“合壁”中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垒、相抗衡,也是为了对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进行反省与修正.文学中的上述两种文化努力,将会不断重复.这种有意义的重复,将使新加坡华文文学更有个性、更加新鲜.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文化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80多年文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以赋予“文化自觉”以认识论的意义。“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中的理性思考和自觉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在文化沿着先进方向演进中具有“活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5.
浅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强 《学术研究》2003,(1):11-13
文化自觉意识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是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意识的普遍觉醒。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可以说。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理论研究不是知识层面的摆设.而重要的是直面现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提高文化自觉,推进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涛声 《学术探索》2002,(5):139-141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 ,大力提高全党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迫在眉睫。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 ;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清楚认识 ;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先进文化方向性的明确认识。文化自觉 ,最根本的是把思想认识化为自觉行动 ,做到明确思想和自觉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创新要围绕“三个自觉”进行手段和机制创新。前提是一个企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独持的、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要想形成一个文化氛围,就必须要在大多数职工中形成普遍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三个自觉”上,即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语言自觉。  相似文献   

9.
《阴山学刊》2008,21(5):F0002-F0002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自觉,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包头地处阴山南麓,历史悠久而内涵厚重的阴山文化成为本地区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刊的“阴山文化研究”专栏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10.
公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工业和现代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运动,已经突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世界化了。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与此相适应,开拓、创造、自由发展的主体文化构成了“世界性文化”的核心。商品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新的精神文明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人的现代化呼唤着自由自觉的主体精神。因此,自主自律的公民文化就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一、臣民文化、市民文化和公民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类以“类存在物”的形式对物质对象的追求和对对象世界进行创造的同时,人类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为自觉的真正社会联系的伟大历史进程也就开始了。它使“自由自主”活动成为一种不断上升的必然要求,经过“人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本位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推动下的文化转型中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一批中国学人开始了对于80年代学术界思潮林立、主义风行的繁盛时代的深刻反省。同时,摆脱意识形态话语束缚而回复学术独立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性的学术空间开始形成。“回到国学”作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而主动的集体行为,标志着80年代反传统思潮的被取代,标志着9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自觉意识和学理选择的出现和时兴。然而,当下最需要的是立足于90年代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文学现实、文论现实,进行中西融会、古今结合的研究。从一种“跑马占地”式的急功近利到冷静深入的“专心耕耘”的变化,标志着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心态的日渐沉实和在新形势下重建文论话语、回归学术本位、确立学术范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俄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问题。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俄国化的“知识分子”概念也随之被大大地强化了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原生意义,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俄国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扩展意义。东正教文化土壤为俄国“知识分子”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含意,使俄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和“社会良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的和谐文化观主要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个层次。只有达到了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这一和谐文化观贯穿了费孝通个人的学术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自觉乃至关于人类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六经"与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人类文化史上共有的现象 ,但东方与西方却走着不同的道路。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早于西方一个时代而发生 ,形成了具有二重性的早熟的特色。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 ,是通过儒家的“六经”而具体展现出来。孔子删定“六经” ,将三代以来的贵族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 )加以转化并推广到民间 ,建立起以儒家礼乐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次自觉。这次文化自觉 ,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伦理类型的基础 ,也为汉代以后中国形成的“经学”提供了基本的文献。  相似文献   

16.
“中道”是相对文化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而言的。政治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是既定政治秩序,文化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则是特定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既定政治秩序是反传统的、基于“党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国家主义,本身集文化激进主义倾向与政治保守主义倾向于一身。以此为参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有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激进主义,极左派(包括新左派和老左派)和“刚性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倾向。萧功秦的“中道理性”论是一种“政治中道论”,试图超越极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和政治保守主义倾向;姚中秋所谓的“寻找中道”是一种“文化中道论”,试图主要超越(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刚性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相较而言,前者具有较大的政治可行性,但却悬置了我们在文化上的努力方向;后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可欲性,但却在根本上缺乏政治实践关照,具有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应当遵循“萧-姚律令”,既要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亦要具有政治实践关照,并切实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开展关于“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7.
“香山文化”的提出和讨论标志着新时期地域文化自觉的新建树。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香山文化”植根于“文化”理念的广义理解,不仅反映了文化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丰富了文化学的具体研究,显示出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上的主动和自觉。  相似文献   

18.
任剑涛 《学术界》2007,(2):119-128
以读经为楔子,从政治与教化关系、传统重光与文化屈从三个方面,勾画了儒家经典权威如何被重塑、儒家价值立场和现实抉择在“现代”的基本处境。在比较分析中,凸显试图重光儒家价值的学者内在具有的“文化屈从”特点。并以源自西方文化的“现代”为参照,描述了儒家经典权威在文化断裂的社会变迁中,将文化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作为自证其现代性的基本方式,其实不是一种恰切的进路。而适度切割内圣与外王、政治与道德教化,反倒使儒家经典能够顺应时代变迁,重建其在现代处境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告别文化屈从。  相似文献   

19.
王佳鹏 《江海学刊》2023,(6):124-134+256
本尼迪克特对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分虽影响广泛却颇受争议。通过思想史的追溯和发掘可以发现,这对概念在现代西方思想中既有变化也有延续。尤其是从德国精神分析到美国心理人类学,关注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罪感转向耻感,从西方儿童的耻感转向非西方社会的耻感文化,从强调耻感向罪感的纵向发展转变为对二者进行横向的跨文化比较。不过,耻感概念的基本意涵在流变中却得到了延续,它始终被视为缺乏自主性和道德性的社会性压力和恐惧。这种耻感意涵在很大程度上是欧美学者从罪感文化出发的文化无意识,相比之下,耻感在中国文化中则是深具道德性和自律性的美德。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视野下比较耻感心态,从中国耻德文化的自觉出发,“化成”一种既“羞己之恶”又“美人之美”的“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20.
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7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委托作者带头恢复和重建社会学。本文对 2 0年来重建社会学、人类学的经过进行了学术回顾 ,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对发展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看法。作者从下面 6个方面展开论述 :( 1 )重建社会学的方针 ;( 2 )学科建设的“速成”、“补课” ;( 3 )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 ;( 4)“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 ;( 5)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创新 ;( 6)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第二次创业。作者强调 ,我们要有文化自觉 ,即对本文化的“自知之明”。它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以求和其他文化和平共处 ,联手发展 ,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文化自觉实际上是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应。阐发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作为实现文化自觉的一个入口。作者指出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年芝加哥大学争创一流大学和发展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时期很有些相仿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有历史责任感 ,有学科意识。文末 ,作者呼吁 ,知识分子要有正气 ,要讲真话 ,要严守科学家的竞赛道德 ,加强队伍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