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柔石殉难一年多以后的1932年4月7日的《鲁迅日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晚得王育和信并平君文稿一包,夜复。”《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将此“平君”判为柔石,并将此条史实归入柔石名下。其依据可能有二,一是柔石原名赵平甫,在鲁迅著作中略去全名而以某君称之的,先例不少,如称郑介石为石君,称羽太重九为重君,称乐芬为乐君,皆是;二是送文稿的王育和不仅是柔石的同乡,还是住上海  相似文献   

2.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3.
几年之前,在编集柔石烈士的著译系年目录时,从柔石烈士的长子赵帝江同志的来信中得悉:柔石烈士有一批遗稿(包括早年的习作、日记等),已于解放之初送赠北京的有关部门收藏。柔石烈士的次子赵德鲲同志,有一年路过上海,在叙晤间,我们也谈到了这批遗稿的下落问题。但因他们当时都忙于工作,无暇寻查。现在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查寻确实要费一番周折了。以后几经探询,才获悉柔石烈士家属捐赠的一批手稿已由解放初期中央文化部艺术局所属的编审处,移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编选《柔石选集》撰写序文的参考。一九五八年,新版的《柔石选集》出版后,这批手  相似文献   

4.
《鲁迅书信集》的编者在编校、整理本书时下了很大的工夫,纠正了过去书信编刊上的一些错误,考订了一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但还有几封书信的写作时间有误,现试作补订如下: 一、第16封——致许寿裳,署“八月廿九日”,应作“五月廿九日”。这封信中说:“顷蒙书,祇悉,……《新青年》第五期大约不久可出,内有拙作少许。……”(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 此处提及的“《新青年》第五期”,当为四卷五号。本期《新青年》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鲁迅收到后,于六月十七日寄许寿裳。当天的《鲁迅日记》(以下略称《日记》) 记有:“上午寄季市《新青年》及二弟讲义共一卷。”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一生所写的信札,据其《日记》判断当有二千封以上,而存世的,估计至少有一千封左右。目前已被公开发表的,据《林则徐书简》、《林则徐书札手迹选》、《林则徐信稿》三书计算,有668封。其他尚分散在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学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自上列三书发表后陆续有所发现,1987年侨居上海的郭学群,向福州林则徐纪念馆所捐献的八封寄师信,即是一例。此外,尚有前中共福州市委书记郑重收藏的一封林公寄大女婿书信,至今未曾发表。林则徐纪念馆馆藏的六十一号家书,亦未全文发表。此次,按其作信时间先后,予以发表,并作些必要的笺证,以帮助读者认识。  相似文献   

6.
此题不确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二期(总六期)所载王尧东同志所注鲁迅致许广平三封书信和谢德铣等注鲁迅致许寿裳的书信,总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似乎不妥。鲁迅致许寿裳的,可以标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鲁迅致许广平的三封信,注释者在注文里已注明辑录自《鲁迅手稿全集》,而此  相似文献   

7.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是一本研究左联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材料。第一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专号,包括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爱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及左联五烈士和宗晖烈士的小传、柔石、胡也频、殷夫烈士的作品,都是最珍贵的现代文艺史料。这本刊物是在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情况下秘密印刷出  相似文献   

8.
曹靖华是鲁迅后期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之一,仅从《鲁迅日记》有记载的交往,就达二百九十余次,鲁迅给曹靖华的书信,为我们所知道的,就有一百二十四封。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鲁迅对曹靖华的别称并不算多,一般只知道曾用过亚丹、联亚、郑汝珍。联亚是曹靖华  相似文献   

9.
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以杂文和书信为武器,揭露、批判了“四人帮”中的张、江和姚父蓬子的叛徒特务行径。对此,反党集团“四人帮”身有切肤之痛,心怀刻骨之恨。所以,他们一面用反对注释、砍杀选本、禁出书信等鬼蜮伎俩百般阻挠,疯狂破坏敬爱的周总理十分关怀的鲁迅著作出版规划的顺利执行,一面利用他们篡夺的权力,另搞一套,指使他们派在上海主管写作部门的那个余党亲自督阵,选注炮制了《鲁迅杂文选》和《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并由早在三十年代就紧跟王明路线,围攻鲁迅的特务张春桥亲自批示:各印一百万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在流传的鲁迅书信和有关文献记载,鲁迅一生大约写下了五千六百余封书信,分别致六百四十多位中外人士和近九十个中外团体。鲁迅的大部分书信,是写给本国人士和团体的,但给国外人士和团体的也不少,先后曾给美国、日本、苏联、德国、英国、捷克六个国家的四十三名国际人士和十五个国际团体写过三百三十多封信。其中给当时寓居苏联的德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是一首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诗篇。柳亚子评此诗:“郁怒情深,兼而有之”,郭沫若赞它“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并先后步其韵,写了《归国吟》和《再用鲁迅韵书怀》。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由于是在“左联”五烈士逝世两周年,附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发表,又由于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革命者后严密封锁新闻,因此人们无法知道鲁迅何时得知这一消息,何时写这首诗。柔石、胡也频等同志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参加东方旅社的一次党内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敌上海市公安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逮捕;在四天内,敌人先后从东方旅社、中山旅社等处搜捕到三十六位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全国总工会党团、江苏省委和苏维埃中央准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萧军、萧红友谊深厚,双方互通书信有50多封。关于鲁迅与萧军、萧红来往信件总数,1946年许广平编辑出版的《鲁迅书简》统计为54封,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年版《鲁迅全集》统计为53封。以上两种统计,萧军本人的回忆和著作与相关文献说法不一,但都没有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核对相关资料,本文确认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统计的误差出在许广平、王仰晨对1935年3月底到4月初鲁迅致萧军的三封信的统计上面。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来,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可以有53封、54封、55封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在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子一九三一年二月八日凌晨屠杀于上海龙华机场后,鲁迅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称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的牺牲,是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曾给予极为高度的评价。当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文章开头就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著作,有二十多篇杂文和十来封书信谈到尼采和关于尼采著作翻译出版的事。个别人对此加以曲解,歪曲鲁迅,如曹聚仁说:“我以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由于他的科学头脑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思想。”也有人用所谓“托尼学说”即托尔斯泰、尼采的学说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与此相反,我们有些同志认为,鲁迅从未肯定过尼采,鲁迅的思想与尼采毫不相干。为了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洗去一些人洒在鲁迅身上的污秽,研究鲁迅在不同时期对尼采的评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著作方面,鲁迅至少有两部未完成的书稿写作计划。1933年,鲁迅曾致函友人说:“我数年前,曾拟编中国字体变迁史及文学史稿各一部,先从作长编入手,但即此长编,已成难事,剪取欤,无此许多书,赴图书馆抄录欤,上海就没有图书馆,即有之,一人无此精力与时光,请书记又有欠薪之惧,所以直到现在,还是空谈。”(《书信·330618·致曹聚仁》)在鲁迅拟编的这两部书中,他平时谈论最多的便是有关中国文学史稿的计划。1932年底,鲁迅的生活已颇感困顿,但他仍对朋友说:“倘终于没有什么事,我们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国家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对抗战时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各发了一枚纪念章。我的父母也在其中,我的爷爷也是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近日,我去抗战纪念馆参观,也间接地了解了一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九·一八”纪念馆,认为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光辉的战斗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从民主主义者锻炼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战士。鲁迅的战斗的经历,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鲁迅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史实乃是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参加社会活动、政治斗争所签署的宣言、声明和通电等历史文献资料,对于我们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作品的战斗内容以及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力地粉碎胡风分子、右派分子以及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用各种卑鄙手法,对于鲁迅的歪曲和诬蔑。解放以来,经过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等单位和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收集和整理了不少新的文献资料,为学习鲁迅和研究鲁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主要就是介绍鲁迅自己保存下来的以及上海鲁迅纪念馆逐年来收藏的关于鲁迅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文献资料,以供研究工作者的参考。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这篇简单的介绍,能够进一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鲁迅参加社会活动、政治斗争的文献资料。我们在鲁迅著作中找到了有关线索,但是没有找到文献资料的原件。譬如,鲁迅在《“题未定草”(五)》(《且介亭杂文末集》)中就提到,他曾给《铁流》作者绥拉菲摩维支发出一个祝贺生日的电报,现在就没有找到电报的原文(可能绥拉菲摩维支本人保存着这份鲁迅贺电,也说不定)。在这里顺便提出,有关部门和热心的同志们不妨留意寻找。再如,一九三六年春,鲁迅在获悉红军胜利地完成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曾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一个贺电,现在也尚未找到电报原文。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按照历史先后,参以事件为中心,分成六个部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郭沫若的旧体诗词,意境声调,俱极深闳,誉驰中外,脍炙人口。他们生前都曾为日本友人书写过传诵一时的诗章,这里介绍的是他们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为同一位日本友人书写的旧体诗。鲁迅所写的是《送O.E.君携兰归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郭沫若所写的一首(未著诗题),则很少为人所知,现录郭诗如下: 菉葹盈室艾盈腰,谁为金漳谱寂寥; 九畹既滋百亩树,羡君风格独嶕峣。小原荣次郎君作兰华谱索题赋此以应丁丑新夏郭沫若(印) 鲁迅的一首写于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即柔石等五烈士被害的前五天,是他避难花园庄旅社时所书。当时处境十分险恶。  相似文献   

20.
(一) 鲁迅与坚持斗争的女师大同学没有一起拍照。有一篇文章说鲁迅与女师大同学共同斗争,取得胜利,女师大复校后,“鲁迅与坚持斗争到底的同学一起在校门口摄了一张照片,并且题了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表示斗争虽然胜利了,但是革命的道路正长,要不断磨锐我的武器,与你们共同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八个字是鲁迅和革命青年共同战斗的写照,也是鲁迅一生带领革命青年迎着风浪去搏斗的缩写。” (1) 鲁迅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合影。一九七五年底,上海鲁迅纪念馆得到了刘和珍、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