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真爱的重要性。剧作家对母女关系动态、多维的呈现丰富了母女关系图景,续写了母女关系谱系,为女性构建主体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途径,是对母女关系社会伦理建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佳作《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问题,是由于华裔美国人家庭中母女之间的交际受到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角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受,体现莱辛运用双重视角完整地再现母女关系这一创作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女主角在母女关系背景下的自我身份探索过程,指出母女关系在女性身份构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既叙述了母亲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女儿崇尚的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又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敢于挑战霸权统治、追求女性独立的母女形象。文章通过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中母女关系的互文性解读,以全新视角诠释少数族裔女性在种族、性别、文化歧视下的母爱情结,以及母女间的怨恨、疏离、残忍关系。同时,揭示了母女经历冲突走向融合,表达了共同的主题:非裔与华裔女性只有认同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母女携手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才能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杰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对母女的故事,展示了华裔女性打破沉默、走出失语状态、获得自我话语的心路历程,深刻印证和表征了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下华裔女性反抗男权中心主义、颠覆主流话语权、构建自我话语权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从性别视域的角度人手,对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母女二人》和我国当代女作家陈染的《无处告别》两个中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进行对比,旨在分析两位作家如何以不同的性别视角在各自的小说文本中描述和解码现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总结他们在各自作品中对女性主体意识所持的不同观点,从而进一步探讨当代女性走出母女关系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老舍、张爱玲对故事中的母性堕落蓝本、女性堕落心路历程、母女两代人生存命运的不同处理,使得《月牙儿》与《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两篇小说构成了文本阐释的某种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位作家在对女性堕落、人性畸变的成因进行探讨时,对社会性因素、人性因素的不同侧重和对文化因素不同层面的观照上。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英国当代作家希斯洛普的《岛》以20世纪初希腊麻风病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为背景,讲述了感染麻风病的伊莲妮、玛丽娅母女和背负麻风病家族耻辱的安娜、索菲娅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悲怆人生故事。文章通过对《岛》中伊莲妮、安娜、玛丽娅、索菲娅四个人物的分析和斯皮纳龙格岛上麻风病人社会的解构,揭示作者对宽广友爱、无私奉献的生命的热情歌颂。  相似文献   

11.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2.
当代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文学作家通过对人物心灵成长和生存奋斗的书写,展示了中国女性反抗命运,走向主体性自我的生命历程。作家的笔墨着重于个性化的生命历程和主动性的生存体验,阐发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个体生存观,即通过对传统中国女性个体生存的超越,张扬主体性的自我,在最大的程度上达到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建树、自我形象的塑成和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对《大地》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赛珍珠是鼓吹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大地>三部曲描写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妇女在解放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和她们自身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赛珍珠大体上把中国妇女分为传统妇女和现代妇女两类,并揭示了她们不同的主体性.她赞美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但更珍视现代妇女的现代美德.正是后者指引着中国妇女解放的方向,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的小说《东风,西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中国女性形象,她们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许多美德,但同时又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对比她们性格的特点来找出她们性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华裔导演的电影中,关注美国华裔女性命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美国华裔女性通过其特有方式打破沉默,赢得自己话语权,这说明美国华裔电影对于华裔女性的刻板化印象起了渗透、抵抗、甚至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有其独特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的妇女运动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领导中国妇女走上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解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力第一次触及到了乡村社会,不仅改变了底层妇女的命运,也加速了乡村社会封建秩序的瓦解,同时也使广大妇女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运用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女勇士》中华裔美国女性同时遭受的种族压迫、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从而证明美国女性主义在分析华裔美国女性境遇时的偏颇,指出华裔美国女性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要同时反抗三重压迫。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兴起于上一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性别研究逐渐取代妇女研究而成为学术界主流。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通力合作,在理论、方法及资料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女性主义学者改变了中国妇女的牺牲品形象,而还原了她们作为历史主人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他们又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性、性别及两性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试图找出中国妇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与受歧视的根源。现在的新倾向是,西方学者开始放弃西方中心论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妇女解放理论,而注重在第三世界内部寻找构成妇女受压迫及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单身人口比例的上升,单身人群特别是单身女性群体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目前国内对单身女性的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来探讨单身未婚女性的身心和生活状态,缺乏系统的理论观照,且访谈样本又大都局限于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单身未婚女性,因而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单身女性面临的宏观(儒家文化和人口调控压力)、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单身歧视)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厘清目前单身女性所受到的压力和歧视,从不同阶层单身女性的需求出发,才能为她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单身人口比例上升的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