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既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成立的,又是在共产国际指导和资助下革命的.莫斯科的援助既出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需要,更出于新生苏维埃政权安全巩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接受这种援助既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需要.从中共一大的“党中央委员会应每月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到中共二大的“正式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这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和莫斯科关系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左联”在党的领导下,向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它配合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革命军事“围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以鲁迅为首的一大批革命和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的斗争中,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是最早成立“左联”的基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自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后,同年九月十八日在北平也成立了北方“左联”,以后天津、保定、唐山、太原、济南、武汉、安徽以及日本的东京,也都建立了“左联”的组织,有的称分盟,有的称支部或小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文艺大众化的,恐怕就要算左联了。左联成立之后,就将文艺大众化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左联执委会认为:“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的任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因此.几乎与左联成立同时,左翼作家就在《大众文艺》上发表了一组文章,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此后,又曾展开过第二次讨论。这是因为“大众化”与左联成立的目的,左联认为的艺术方向、服务对象等是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是一本研究左联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材料。第一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专号,包括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爱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及左联五烈士和宗晖烈士的小传、柔石、胡也频、殷夫烈士的作品,都是最珍贵的现代文艺史料。这本刊物是在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情况下秘密印刷出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是30年代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齐名的左翼文化团体①。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她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从事“新兴社会科学运动”六年之久,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她较少研究。本文对其活动作一综合考察,以此纪念她成立70周年。一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30年代的上海成立,是当时思想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产物。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形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对左联的领导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是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党对左联在政治活动上的领导是有一定实效的,但对左联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这一通行说法表示怀疑.由于当时党并没有建立起领导和管理左联的强有力机制,党组织对左联作家的约束相对较弱,所以对左联的文学活动和作家的写作的领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直接和严密,左联作家的写作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场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团体,一九三○年五月二十日成立于上海。半个世纪前,它与左联等组织共同加入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为促进左翼文化和左翼文艺运动一起并肩战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事革命文化运动的进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需  相似文献   

8.
4月20日上午省社联集会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中国社联)成立五十五周年。出席座谈会的有:省社联和各个学会的负责人以及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50多人。会上,中国社联老盟员杜埃同志、楼栖同志、韩托夫同志和蔡馥生同志回顾介绍了中国社联、广州社联成立的经过以及他们当时亲身经历。中国社联是1930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成立的;广州社联随后在1933年成立。同时期还成了“广州左联”、“广州剧社”等组织。她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时革命文化学术团体,由“文总”统一领导。广州社联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冲破“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把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学者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成立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9.
张剑 《齐鲁学刊》2012,(3):137-142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联,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两个概念在主流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内被不断追加与重写,导致概念内涵不断扩容与泛化。从原初内涵看来:"革命文学"指的是左联成立之前未被组织化的革命作家在当时社会情境下对革命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文学反应;"左翼文学"指左联成立至解散这个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其同路人作家反抗国民党政权文化围剿的文学实践。这样的界定既考虑到了革命文学提倡的阶段性、复杂性,又指出了左翼文学的质的规定性,同时将其与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概念区别开来。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厘定不仅是为了推进左翼文学研究,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概念定位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宋剑华 《云梦学刊》2002,23(4):48-53
“左联”时期的文学运动,它的本质意义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启蒙运动。“左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革命学说,左翼作家描写了如火如茶的阶级斗争场面,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已成为了定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左翼革命作家基本上都是游离于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具体实践之外,他们所倡导的新型价值观,也只是一种流行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理论观念,是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精英意识。因此,它的历史局限性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