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性的认识,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在经济学、管理学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学术问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对人性的认识,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在财产所有权归属认识基础上对人的欲望进行管理的问题,也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及其自然的山川秀美繁荣昌盛密切联系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佛教人生观、伦理观的思想基础.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经存在报应观念,尽管佛教和儒家善恶报应观旨归相同,但是二者在善恶标准、主体承担、实现动力、实现过程和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到汉魏以后,佛教的果报观随着其本土化过程的实现和儒家文化相融合,并在现实层面产生影响,为民众普遍接受,成为善恶行事的标准.作为一种观念,果报观由最初的简约状态发展到明代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民众信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也最终在中国生根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戏剧作品《老妇还乡》的道德批判。作品本身包含了深刻的道德诉求和反思,在这样一个复仇故事中,事件的三方主体各自的善恶应该何从分辨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明确了善恶之后,做出进一步的道德思考也符合文学作品在道德层面上的追求。同时这部作品的道德评判是有其符合文学特征的方式的,讽刺的手法、怪诞的风格作为剧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为其实现道德批判提供了最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白族的本主崇拜,是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的过渡形式,它起源于白族祖先"万物有灵"的观念,进入阶级社会后,本主具有了明确的谱系、等级,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色,其以社会属性为主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评价神灵善恶的标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牛犊娶亲"是我国独有的一个故事类型,在我国汉、满、回等民族中广有流传.故事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复杂的家族关系,通过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剧性冲突,揭示了一夫多妻婚姻制度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与恶果.故事以隐喻性构思演示了在家庭内部的生存争斗中,"庶生"子女艰险的生存处境及悲惨命运.故事针砭的婚姻形式以及凸现的善恶有报的道德主题,对今人仍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作为知识总汇的南方史诗蕴含着天人合一与天下同源的传统生态伦理,指导地域文化持有人的生态行为,影响地域文化持有人的生态观念。纵然理性是道德萌生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判断善恶的最终决策,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理性与道德的统一始终是常态抑或追求,南方史诗呈现的生态伦理观兼具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体自我调适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7.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传统的敬神之歌,集歌、乐、舞、词于一体,包含了文学、音乐、伦理等各方面内容,主要流传在湘西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土家族的伦理道德渗透在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千百年来,梯玛神歌以其原始而质朴的道德观造就了土家族等古朴民风和民族气质,对土家族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梯玛神歌所蕴涵的善恶分明、团结互助、祭祖孝亲等内容,对土家族的伦理道德试做一些探讨,力求探寻梯玛神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素甫在《福乐智慧》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性论思想。其人性论具有独特性,即提出了四种相对的人性形态,将人性的善恶属性放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考察。进一步从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角度统一了人性、行善和人的幸福。始终重视理智、理性、智慧、知识、德性、行善与人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人之为人的主要规定性是什么、人性的内涵、人性的趋向、人性的意义、现实的人和追求完美人性问题的理论意义等问题而言,优素甫的人性论和儒家人性论之间具有一定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法成身份及其译<佛说善恶因果经>的大致年代进行分析,并利用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大藏经>所收<佛说善恶因果经>,对该经各版异同与汉文本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国内国际现实,实事求是地讲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之间的利弊、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点.本文联系实际指出我国社会里存在的"亮点"与"黑洞",使得学生从小就养成抵御腐蚀.能辨是非善恶之能.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运行特点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家国同构"的一致性、"因俗而治"的差异性和合作共赢的依存性三个方面.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富裕,没有乡村社会的支持,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没有强大的国家对家庭和乡村社会强有力的保护,乡村社会就不会有安宁的生活.因此,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上下互动、有效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寺院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在民主改革前西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寺院通过同世俗贵族政权结合、掌握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寺院住持既是教主,同时又是封建主。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一定阶级建立自己的上层建筑,最终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人类文化研究中,研究了某些几乎世界一致的文化。例如,我们注意到,在任何社会中,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个社会的成员们是如何根据亲属关系和其他关系组合的,而这些组合又可以加强那个社会的结构强度。我们注意到了某些人解决内部冲突的方法。我们观察了巫术和宗教的差别,并且我们还看到巫术和宗教  相似文献   

14.
罗布 《西藏研究》2004,(2):83-91
实现社会的现代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任何国家、民族和社会都不例外。西藏社会自进入 2 0世纪后也在内忧外患中先后出现了以清末新政开发和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为主的一系列旨在变革图强的带有现代色彩的事件和活动 ,但在总体上均以失败告终而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出发 ,对传统西藏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 ,试图找出影响和阻碍西藏社会实现现代转型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苯教大圆满法主要是苯教和藏传佛教宁玛派修行的一种法门,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中,并在现代社会传播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苯教大圆满法是为任何个体所需求的精神能达到最完美和至高无上的一种思想(或方法),经过历代苯教大师的传承及历史的风雨,时兴时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的社会救助更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于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针对他们实施的临时社会救助不仅体现着一个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效率,也反映出一个政府与社会所秉承的社会关照与社会正义的价值理念。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多民族社会构建。本论文基于笔者多年的田野实践,对延边地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成就绝不意味着大量的民族和部族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的生存活动这一事实本身所产生的问题已经消失。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生活在多民族国家内,任何措施(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法律的)总是触及到民族问题。况且,在民族关系领域中如今已经觉察出某些扭曲现象。苏共中央一月全会(1987年)指出了地方主义、民族封闭倾向和民族傲慢情绪的一些表现。多年来对这类现象闭口不谈绝没有促使它们消除。关于苏联人已摆脱了民族主义感情和残余的判断是超前的。今天,如同任何时候一样,苏联社会民族关系领域中的客观研究是必须的。我们懂得,这个题目很大且很复杂,因而我们将只揭示个人层次上的民族主义表现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历史学     
民族历史学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以来,直到四十年代期间,北美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才首先在他们的著述和研究中系统地运用“民族历史学”这一术语描述新大陆土著民族的历史。在稍后的年代中,“民族历史学”是指任何有关非欧洲民族的历史研究。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人们通过运用文献、口头考古资料、概念框架结构以及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试图重建在与欧洲人接触以前及以后当地民族的历史。民族历史学家把历史资料和在这些社会现在成员中进行民族学研究的实地工作结合起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重组和民族认同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是一个动态的范畴 ,民族过程是一个历史现象、历史过程。广义的民族过程即民族基本要素的变化过程 ;狭义的民族过程即民族自我意识、认同感的变动过程 ,包括民族分解与融合过程。① 任何大的族际变化 (分化、组合、融合 ) ,都是在族群流动、社会变动、时代转型中发生、增加和实现的 ,西部大开发恰恰提供了这一条件和土壤。西部大开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现代化过程。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 ,是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 ,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任何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讨,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中。机会均等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文化制约的概念,对它的界定必须与民主的信仰系统、政治与经济结构联系起来。要考察美国社会中是什么构成了对少数民族教育机会的均等,就必须仔细地考察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因为它们影响着平等概念的定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机会均等是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机会均等实质上是不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