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本文以超性别研究为视角,从人物的性别身份,服饰混穿以及时空转换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性别研究角度出发 ,分析王安忆超性别写作的女性主义意义 ,考察了性别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及其文本中的性别表述 ,论述了性别视点对文本的作用 ,并以《纪实与虚构》为个案 ,从语言与写作的隐喻中寻找写作的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性别、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由生理因素决定还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成为性别角色研究中一直争议的焦点问题,但国内对此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5所大学的55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的性别观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性别角色受生理性别和性别观念类型共同影响,支持了生物社会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
性别模糊反思了刻板的父权文化,发轫于现代生产方式,呼应了社会性别意识所推崇的理念,推动了性别领域的不断反思,使双性化教育在促进性别的全面发展领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5.
以性别为视角,融入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和感受,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新的探讨,开展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推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空间不断由平面走向多维,学术内容不断从简单走向多样,在今天已成必要.可以将作为社会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性别社会心理学"(gender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定义为:探讨拥有某种性别身份者之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和个人的性别建构、社会的性别结构以及其他性别身份者真实或想象的性别存在的影响并与之互动的科学研究;其核心内容有三:第一,有关性别的社会观念;第二,有关性别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回应;第三,有关性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性别受社会规范和性别秩序等影响,性别观念通过各种操演行为得以建立。作为性别操演的手段,时尚不仅可以规范性别秩序,还能够通过它无目的性的内在特征颠覆某些固定的性别话语,起到性别解放的作用。欧洲服饰体现了时尚与性别操演的互动关系。但是,时尚不停地赋予意义又剥离意义,成为了非表意的符号运动,只是暂时性的解放表象。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成员的各性别主体往往按照所属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事,这些观念和规范造就了他们的社会性别特征和社会交往关系。三个因素即社会化、大众传媒和从众效应对性别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性别定型观念使得人们忽略了性别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消极作用。只有客观理解性别定型,才能在交际活动中超越,陆别定型,促进全世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8.
性别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性别文化经历了性别平等文化的产生和偏移、男性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男性主流文化的解体和性别平等文化的初步形成几个发展阶段。通过考察性别文化发展的历史。对如何建立新时期的性别平等文化,以及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汉法律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性别性。这从秦汉时代法律的刑名、施刑、减刑、量刑及法律的断案精神等方面即可体现出来。其性别性不仅表现为某些情况下对男性利益的维护,而且表现为某些情况下对女性的体恤与宽容。其对男性利益的维护不外是男权社会对男性权利尊重的反映;而对女性的体恤与宽容,一方面是受到先秦时代法律性别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与秦汉法律本身具有体恤弱势群体的精神有关,也与秦汉社会对女子生育功能的重视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学性别平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发现,教学中隐藏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标准的“性别中立”、教师在教学中所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等。要改变教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状,社会、教师、学生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可以通过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发展多样化的教育、优化教师的性别平等观、促进男女生和谐发展等措施逐渐实现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1.
国外社会性别发展研究进展及对我国性别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性别是指在生物性特征之外的个体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在传统的社会性别理论基础上,Ruble和Martin(2003)提出了新的性别理论框架,该框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性别发展的主导理论.本文对Ruble和Martin的社会性别发展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性别发展分为性别角色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发展,并相应地将性别教育内容划分为性别角色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两方面,并结合我国性别教育现状,对性别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中国性别偏好及其产生机制,讨论了性别偏好、性别选择、社会经济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并对中国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例失调成效不明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歧视性的性别偏好是制度构建的产物,性别偏好、社会政策供给不足、生育数量限制等使性别偏好提前显露出来,并借助于性别选择提前实现性别偏好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了中国出生性别比例的失调。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化、文化传播、观念转变等,使得出生性别比回归自然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中国出生性别比拐点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了张抗抗早期和近期小说创作从男性神话到母性神话的转变,从中发现不同时代话语下作家性别意识的倾向.考察其母性神话的超性别消解,提出性别意识与超性别意识共存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亲属关系的社会性别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父系制家庭中,隶属于另一集团的姻亲对于家庭而言处于次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姻亲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亲属关系与性别关系之间具有复杂关联,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定位制约着亲属关系的呈现,使亲属关系具有社会性别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普遍的性别规制与偏见所引起的性别不公正会导致性别尊严伤害与性别刻板印象等后果,这种由性别偏见而产生的社会歧视与主体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相关。社会歧视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限制了个人的自主发展。承担着个体社会化重要功能的学校场域,目前存在性别尊言伤害、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偏见,这将严重阻碍男女两性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性别公正教育应该从承认并接纳性别差异开始,进行对话沟通,以消解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6.
刘艳萍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88-92,98
姜敬爱与萧红从无名的悲哀、无言的沉默与自语、家庭的女奴、生育与泄欲的工具等方面真实地书写了性别悲剧。但是,姜敬爱小说的性别意识往往因受到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催动而产生,萧红小说则是多从社会文化和性别压迫的视角进行反思和评说,从而表达鲜明而强烈的性别意识。这可从两位作家对传统文化的秉守与反叛、恋爱与婚姻的两难处境透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表明:性别语言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在分析性别语言差异对男女话语权势的影响下,致使两性在认识到性别语言差异对话语权势的影响后培养出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以避免在交际中引起性别语言的误解,从而推动两性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语的性别属于一个复杂的语言和语法变化范畴。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区分两种类型的性别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即一种是语法的规范,另一种是自然的约定。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变化,必须了解语法性别体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转换成自然性别体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喧嚣之地。在本土女性意识与西方女性主义先锋意识的交杂中,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滥用,造成了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对待性别差异与性别写作多元化的激进和浮躁,也使得其无法避免性别主义批判与学术研究价值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女性主义批判中的利益与价值、批判与学术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性别对立的意识,实现性别研究的中国文化语境转向。在研究公共性别经验的基础上,将当代女性主义带回到性别研究的学术殿堂。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妇女的合法权益频爨侵害的现象,我国立法部门及各级政府制定了促进妇女权益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公共政策。但现行的立法未能对妞女权益提供全面维护,妇女权益的保障在显性层面和隐形层面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公共政策,分析其中关于妇女在人身权、财产权方面的劳动保护、计划生育、性骚扰、产假等内容,指出了我国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政策在决策成员、信息通道、概念界定、特殊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性别缺失,并就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相关思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引入社会性别分析;修正现有不合理的公共政策,并构建有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公共政策;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引入社会性别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