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全面考察了黍稷菽麦稻在古代海岱地区的种植情况 ,提出了每种作物最早的种植时间 ,分析了种植规模及彼此间的生产地位 ,指出海岱地区乃是我国古代较早掌握人工种植技术的地区之一 ,其“五谷”种植 ,不仅时间早 ,而且水平高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者所称的海岱历史文化区,如果转称为东夷历史文化区,其形成年代当定位于考古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东夷族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海岱区域文化共同体走向整合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蓝田是明正嘉年间青岛即墨著名诗人,受明代结社风气的影响,他先后参加了杨慎发起的丽泽诗社与冯裕等人组织的海岱诗社,与杨慎、冯裕等诗社成员交游唱和,还与边贡等师友及胡缵宗、王献等各级地方官员交游。在明中叶诗歌复古风潮席卷诗坛的背景下,考察蓝田的结社交游活动,既可从中窥见其诗歌创作异于复古风潮的渊源有自,也可藉此认识当时诗学观念与创作的多元化及诗歌流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海岱地区的农业文明,最早起源于鲁中丘陵地区。这一地区石灰岩发育良好,自然洞穴众多,川河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滩涂地土壤肥沃,不仅是远古人类理想的栖息生存之地,而且又是从事农作物种植的良好场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沂水县诸葛乡范家旺村南山顶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类型,是指在同一考古学文化之内,由于分布的空间不同,或者所处的时间有早晚之别,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小文化共同体.由前一种情况,即地域性差异所形成的类型,一般被称之为地方类型.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就存在着许多这种地方类型。海岱龙山文化内地方类型的划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和考虑:第一,文化内涵上的地域性差异,即各区域具有一定的自身特  相似文献   

8.
明代隆庆元年,梁辰鱼客居金陵,与莫是龙等结诗社于南京鹫峰禅寺.文章比较详细地考证了此次结社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提供了晚明诗人结社的一个重要事例.文章还通过梁辰鱼在诗社中的活动,进而探讨了这位剧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这对于重新研究昆剧开山之作<浣纱记>当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冯氏五先生传略明代中后期,诞生于山东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岿然崛起,彬彬然成一时之盛。世家的发轫者冯裕,与其四子惟健、惟重、惟敏、惟讷俱以诗闻名海岱。至裕曾孙冯琦,始刊印五人诗集,合称《冯氏五先生集》,亦称《冯氏五大夫集》。冯裕(14 79—15 45 ) ,字伯顺,号闾山,举弘治十七年(15 0 4 )举人,正德三年(15 0 8)进士。先后历华亭、萧县令,晋州知州,南京户部员外郎,石阡府知府,贵州按察副使。裕为官恤民抗直,颇有政绩。后因数忤权贵,遭谗自免。致仕后还家临朐,与石存礼等结“海岱诗社”,所作诗,后由冯琦集为《海岱会集》。集中有冯…  相似文献   

11.
新夷夏东西说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东方论坛》2004,(1):107-112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有东夷。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同时代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中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基本相同 ,应属同一文化谱系 ,而作为其后续文化的岳石文化亦应属于同一族属。中国古史的研究特别是族属的研究应该开展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对应 ,也不能盲目否定。  相似文献   

12.
沂沭细石器文化主要是适应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 ,这一文化形态的全部内涵即是原始畜牧业初步繁荣的最突出表征和概括。这时沂沭居民已开始经营原始农业 ,但经营水准还非常低下 ;原始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则使家畜的放牧和饲养成为人们的重要衣食之源 ,并对后来海岱地区原始农业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细石器本身并不适应原始农业的发展 ,因此到新石器时代初期便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是我国花生生产大省,花生产业的好坏对山东整个农业和农民增收有直接影响。文章深刻剖析了山东省花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山东省花生产业化应采取“龙头企业 农户 花生研究所”模式,并就农业保险如何支持该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卷帙浩繁的解放区戏剧中,山东解放区戏剧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戏剧创作以及这些剧作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建构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景观,而穿越六十余年来种种绝对的"是之!""非之!"的批评,客观地对山东解放区戏剧予以描述和评价是我们不可逃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的山东教案 ,多发生在鲁西而不在鲁东。从民教纠纷的主导责任看 ,由教士教民肇事者 8起 ,占 18% ;官绅民众肇事者 36起 ,占 82 %。从甲午到庚子年间发生的大量教案 ,也多由刀会拳社组织所发动 ,并最终使鲁西成了义和团的发源地。这说明仅靠简单重复某些传统观点 ,是解释不了这些现象的。这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关系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天主教传教士的思想作风和传教方针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明清鲁中地区水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产生了水神信仰。明清鲁中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其水神信仰具有地区和历史之特点,主要表现为:参与者广泛,神灵体系完备,祈雨行为功利化,政治、道德色彩浓厚、具有地域特色等,既对前代有所继承、发展,又与周边地区有所不同,这些无疑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沿海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山东半岛已成为具有国际特色和各民族融合的外籍人居住区域之一。尤其是韩国人的大量移居,不仅促进了山东半岛的工业、旅游、交通、信息等各个产业的加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山东半岛的经济与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然而,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人群在相互接触、交流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