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唐灿 《浙江学刊》2005,(2):201-208
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和计划生育政策双重影响下的中国城乡社会的家庭和婚姻结构,及其功能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同时也分析并指出了这种家庭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璇 《社会》2008,28(4):173-186
社会的发展与家庭模式的变迁在美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本文从理论上追溯了功能主义者对现代家庭理想模式的建构,及其对美国家庭研究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家庭的研究,从离婚、单亲家庭、非婚同居、同性婚姻等方面探讨后现代背景中美国家庭模式的巨大变迁。经验的事实表明,在美国,现代家庭模式已失去了现实中的主导地位,而且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女性主义者提出了“后现代家庭”的新概念,学者们也从理论上思考这个时代家庭的走向。美国家庭模式变迁的经验成果与理论探讨为我们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从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发挥两个层面探讨了社会结构变迁与上海家庭制度的相互作用。指出上海家庭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变迁 ,它还有自身的自主性 ,其演变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按照其内在固有的逻辑延伸 ;尽管市场化改革已经引发了上海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但是 ,传统中国家庭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上海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今天谁来做晚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少世纪以来,家庭厨房历来是女人的天地。在20世纪中,女人的这块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考察家庭厨房和厨房中的女人的变迁,能够发现20世纪中社会性别分工、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历程。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家庭中四代女性的访谈来考察研究她们与厨房的关系和变化,并以此折射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社会生活及其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持续规模化的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变迁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流动带来的去地域化,侵蚀和破坏着血缘和地缘关系高度重合的中国父权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解传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父权制家庭在解构中延续和重建,是体制约束、市场主导和父系父权自身延续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流变的家庭形态不仅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流动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成为应对农村社会因变迁而生的矛盾冲突的缓冲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消解社会紧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些许变迁一般都会通过家庭及其伦理观念的递演而得以体现,因此,对现已掌握的中国家庭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做一番综述,即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近百年来有关中国家庭伦理研究的著述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或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后的三十年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间.发掘和梳理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的研究路径与发展线索,旨在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基本的历史前提和传统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鹏  干一卿 《社会》2022,42(4):183-213
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缺乏多重建构视角下基于长期转型背景的世代变迁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否受到婚姻匹配与代际流动的影响,丈夫、父亲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及其差异如何影响女性的主观地位认同;第二,上述影响模式如何随出生世代发生变化。在使用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后发现:相较于自身的客观阶层,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但越年轻的世代这一倾向越弱;父亲客观阶层的影响则与自身客观阶层的影响并重,甚至随世代变迁略有增强。上述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愈少依赖于配偶,但依然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大家庭是家庭养老的基石,可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发生了裂变:传统家庭结构分化,家庭规模趋向小型,联合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占主体。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尤其在承载了中国约75%的老年人口的农村,如何有效缓解由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刘少杰 《社会》2008,28(3):46-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分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从贫富差别、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视角对利益关系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与社会利益关系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变迁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研究利益关系变化引起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村家庭中不同年龄和代际间的社会平等问题。文章描述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状况,指出农村老年人群体性的相对贫困现状,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认为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文章还通过对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资源困境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是如何通过改变农村的家庭制度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对老年人的生活及其权力和权利状况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正当中国社会忙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社会不可能再按部就班地发展工业经济,而是必须正视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任务。因此,中国社会必将是浓缩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种社会形态的转型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其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不可避免地打上转型社会的烙印,呈现转型家庭的复合特征。在农业社会,与其说是家庭结构决定家庭功能,不如说家庭功能制约家庭结构的发展。因为,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家庭衰落论曾在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中占据主流,认为核心家庭孤立化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的必然产物。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国家不断展现出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多样化,代际团结理论孕育随之产生,认为代际团结仍是现代家庭关系的重要特征,将主要的关注放在代际团结如何可能并发展出测量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研究者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并非"团结-冲突"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状态,代际关系主体时常处在一种矛盾的心境之中。分析和解释这些矛盾心境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新转向。中国正在经历西方理论界关于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讨论时所面对的许多结构性背景,这种梳理和讨论有助于深入研究转型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中日合作课题“中国都市和农村社会变迁的实证研究”(都市分课题)对上海8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特点。作者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家庭社会网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既是1949年中国家庭制度发生质变以来的延伸,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革、组织功能分化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等社会转型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家庭核心功能的变迁李东山●社会学研究家庭功能的变迁包括了家庭功能体系组成的变迁和家庭核心功能变迁两方面。而家庭核心功能的变迁又主要表现为家庭制度的变迁。就总体而言,人类的家庭制度经历了生育制度———经济制度———生活制度三个阶段。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家...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社会的结构性调整对社会运行的影响与日俱增,有关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结构性调整问题也日渐凸现,正受到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结构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进入了一个全面、迅速分化和重组的新时期。整个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已进入了结构性调整的改革时代,中国社会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韩国家庭养老能走多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照顾老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这一传 统影响到韩国,形成韩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千百年来不变。但是,近30年来,韩国经历了经济、社会、家庭结构转型和人口老化的历史性变迁,家庭关系也经历了以家长制和男尊女卑为特征的家庭向现代的平等家庭的变迁。所有这些使得家庭照顾老年人的传统面临挑战。 社会转型期的养老价值观念的变化 韩国保持了儒家孝敬父母的传统,“孝顺父母”被认为是成年子女最重要的准则。但是,快速的现代化、家庭核心化、增加的老年人口、妇女在劳动力市场比例的增加、年轻一代孝敬父母责任的减弱,使老人在生…  相似文献   

17.
家庭道德观念是维护家庭秩序和指导家庭成员角色行为的控制因素。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当家庭道德价值观与社会性质相适应相协调时,会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反之,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的进步。作者认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某些家庭伦理“失范”的状况出现,必须加强家庭道德体系的“立范”研究工作,强化道德“认同”,达到“价值共识”,把社会主义理想型家庭道德观“内植”于广大群众心中,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晓虹 《日本学刊》2004,(1):89-102
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日本的家庭制度、家庭形态、家庭功能和家庭观念都发生着蜕变与演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家庭关系经历了沿袭与改良相砥砺的振荡,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推动下的重建,由内而外的个体自觉驱使下的渐变.本文分三大历史阶段探讨了日本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演进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理,旨在揭示社会进步与家庭演变、个体发展之间的同构性与背反性,考察家庭领域内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日本有着相同的文化价值传统,例如:注重家庭荣誉及亲戚间的互助。但二战后的日本,这些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巨变的挑战。家庭作为网络支柱的基础开始动摇并且由于家庭成员数量变动以及成员角色变化等因素而变得很脆弱。  相似文献   

20.
1926年,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在京郊挂甲屯等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29年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一书,为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的社会标本。80年后,笔者对挂甲屯进行回访。挂甲屯作为北京郊区变迁的一个缩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19世纪以来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社区类型的变化。在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和全国城市化过程中,挂甲屯的变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