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知识产权建立在人们创造的一部分智力成果基础上,这部分智力成果又来源于人们付出的有效智力劳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就是为了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的控制权而建立起来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为人类谋福利。因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多数研究者把重视学业智力的理论称为传统智力观,把多元智力、三元智力、情绪智力、成功智力及综合智力理论称为现代智力观。在这几种现代智力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协调性又有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产生的原因、对教育的影响和测量的工具等方面。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各种现代智力理论对智力的本质和机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内隐智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智力的概念。心理学上关于内隐智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隐智力结构和内隐智力稳定信念两个方面。开展内隐智力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智力外显理论的出现与发展,有助于理解人们评价智力的方式,有助于阐明智力的跨文化差异,有助于形成对智力结构的完整认识,有助于建立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情绪智力是当代心理科学中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虽然在过去的近20年里,人们从多角度对情绪智力进行研究并取得许多有益的结果,但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重大问题悬而未解,其中就包括情绪智力的概念化问题。在系统分析和梳理已有情绪智力概念化研究的基础上,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人们在情绪智力概念化研究上所取得的五个共识、存在的五个争议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六个问题,以期促进情绪智力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智力风格指的是个人的风格,即个人对于处理信息和任务的偏好,它包含了所有传统风格的主要结构内容。例如: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模仿风格、思维方式。智力风格既具有智力特征,也具有人格特征。由于个体差别不同于大众表现,智力风格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笔者认为,对智力风格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个体的智力差异,因而提供智力和个性间的联系,并且致力于个人特征这一新生事物的教育理论化。  相似文献   

6.
智力是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是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预测个人成就、判断未来发展的基本依据。智力是人的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智力水平 ,那么 ,他的正常发展将无从谈起。近年来 ,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的激烈竞争和个人对成功的强烈追求 ,人们对传统的智力概念及智力测验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这就迫使心理学家去重新审视许多年来对智力概念的看法并试图完善这一概念 ,其中 ,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视点。一、传统智力概念的内涵及主要缺陷(一 …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开发,是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或资本,它的基础性内容是人的体质和智力,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等。  相似文献   

8.
智力理论和测验整合发展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理论和测验的整合表现为科学的智力理论,决定着人们对智力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看法,对科学合理地编制智力测验,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对智力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又能够对相应的智力理论进行验证,并推动智力理论的发展。本文对20世纪心理测量取向、认知心理学取向和多元取向的智力理论和测验的整合分析表明智力理论和测验的整合发展,越来越丰富了智力的内涵,实现了人类智力的认知结果、认知过程及认知情境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整合发展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综合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激励人们对知识的创造是知识产权法的灵魂。目前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构成的知识产权法着重于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的保护,这使知识产权法仍徘徊于民法和行政法的框架之内。由于智力成果权不过是智力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激励知识的创造就要保护智力权而不仅仅是保护智力成果权。为保护智力权,我们必须将激励制度全面全过程地引入知识产权法。在知识产权法中增加对知识的创造能力、智力成果的质量、智力成果的应用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组织管理等加以激励的制度,以及增加知识产权激励诉讼法律制度,这必将丰富知识产权法,使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取得实效获得更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智力,通常是指人们认识能力的总和。有些学者认为,智力还应包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代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长足进步的当代,人的智力愈益对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影响,智力开发也就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课题。当然,研究智力现象和智力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的往古。公元前几个世纪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在这方面曾留下不少睿智的格言,近代欧洲教育家夸美纽斯、洛克、乌申斯基更高度重视智力训练。就中国而论,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思想家,对智力问题发表过许多精辟的意见,又总结了历代智力培养的经验。学习先哲的这些论述,并给予科学的评析,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智力研究,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明代科举在宋、元科举三级考试的基础上,又进而形成了包括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和庶吉士考选在内的五级考试体系,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难度和规范程度,而且为提高选才质量提供了条件。明代"童生"考试只是决定童生即未入儒学的士人能否成为府、州、县学生员的入学考试,而非参加科举必经的一级考试,故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科举考试。明代科举并非"必由学校",其考生除主要来源于"国子学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外,还有"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和"吏员"、"医士"、"军士"等"杂流"入试。崇祯十三年"赐特用"仅为赐予破格任用,而非赐予出身,故不应称之为"科"和"出身"。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仅以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例,分中举之前、中举入仕至辞官归家和弃官家居三个时期,看汤显祖的诗文以及戏剧创作,得出结论: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举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科举经历在诗文及戏剧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从而也可以说屡次科举成就了汤显祖。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寻求自强的一种努力,科举考试在这时也得以复兴,并迫于时局而进行了变革的尝试。但由于这时期的科举被赋予了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重任,晚清统治者企图以功能之需去强化科举,不仅没有因时救弊,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清朝科举固有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清末科举被废除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元代科考赋是赋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点。文章对元代历科考赋题目详加考述,并分析考赋题目与当时政治的关系,以求从不同角度对元代科考赋的情况有更全面、清晰、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科举考试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汉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取士标准、考试文体和考试影响四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平民精神,它对于中国古代汉字教育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古代诗赋与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书画艺术的演变.均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进士科长期延续、一枝独秀,是与汉字文化的观念、特点、内容及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科举取士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即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与三级考试相对应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构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学历资格与选官资格。三级考试之间颇多差异,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关联,尤其在第一、二级的乡、会试中,其各地取解的名额、开科的时间、考试的内容以及服务与服从于科举取士的贡院管理等众多内容,都是深入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必须和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对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许多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评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明代科举三考试问题的论述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闽东是开阂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唐宋两代科甲蔚为可观,但到明清时期,科举上几乎湮没无闻,这与元明以来闽东人口经济的破坏,教育文风的衰退及特有的人文特征都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南宋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使理学与书院同时兴盛,出现一体化的深度融合。理学家有两大目标,一是谋求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推进书院的建设,二是建立官方书院,使之成为与州县官学并存而又能修正其沉迷科举的弊端的另一种官方教育模式。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是理学家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科举: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科举:直接反映科场的种种舞弊行为,对这些舞弊行为进行无情揭露;以报恩-及第为情节模式,强调积德行善是金榜题名的重要保障;反映士人的婚恋生活,塑造了不少因科举及第而负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宋元文言小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科举文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宋代科举社会的全貌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举子获得州府荐送参加礼部试,在落第以后,是直接拥有再试礼部的资格,还是必须重新获得新的资格呢?文章通过细致考察,认为唐代科举存在"再次取解"的制度,即落第举子需再次取解州府以谋取新的荐送资格。由于州府荐送人数有限定,所以此项制度的实施,使得每年应试礼部的人数维持在一定规模,有利于整个科举系统的稳定。文章最后尝试从"再次取解"制度的存在基础分析其在后世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