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再谈《伐檀》之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认定:《伐檀》是一首责骂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劳而食的诗。一种观点进入中学教材,往往意味着学术界争论的结束及这种观点的全面认同与普及。事实上,近五十年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对《伐檀》的主题确实没有再生异议。然而,笔者以为:若撇升时代政治的干扰,真正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伐檀》,则现今中学语文教材的观点是大有商榷之处的。一、历史上对《伐檀》的解释历史上人伐植》一直是一首有争议无定论的诗,而所有的争鸣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美“君子”之“不素餐”及刺“君子”之“素餐”。据…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指出《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古史辨》第三册下编)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学史、作品选都异口同声附和或发挥着顾说,这实在是一种悖离事实的曲解。而曲解的关键之处,即在于论者们把《伐檀》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当作具有讽刺意味的反问句来看待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君子,指靠剥削而生活的统治者。素餐,白吃,指不劳而获,这是一句讽刺话。”此说甚具代表性。其实,它并不是什么反问句,而是旁观者实话实说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陈述句。此二句译成今语,即:看那些…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魏风·伐檀》是讥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一篇优秀作品。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第一段是“坎坎伐檀兮”,第二段是“坎坎伐辐兮”,第三段是“坎坎伐轮兮”。对于这几句的解释,从汉唐以至今天,均一致认为,“坎坎”是伐木声,“伐辐”、“伐轮”承上“伐檀”而来,是说砍下檀树以制造车辐(车轮的辐条)、车轮。郭沫若同志力排众说,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新的解释:“轮、辐应该指的是木的年轮,所以‘伐辐’、‘伐轮’和‘伐檀’是同类语,结果只是伐木,并不是什么伐木以为车轮,这话讲不通。”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君子”是指剥削者还是另有所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还是直陈?很值得商榷。经考察可知,“君子”当指劳动者心中所向往的正面美好形象,“彼君子兮”二句是正面赞辞,而不是反语。  相似文献   

5.
《伐檀》思想立场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纪彬同志在其近年新出版的《论语新探》中,引《诗经》中《伐檀》一诗来说明“暴富小人”(按即赵纪彬同志所指的“破坏井田所有制及其上层建筑的变革派”,见《论语新探》第141页)的剥削形式。赵纪彬同志并认为:“此诗则为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制剥削。”《伐檀》一诗,自解放以来一直被绝大多数的文学史当作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来重视和介绍;历年来的中学语文课本差不多都选录过这首诗。赵纪彬同志对这首诗的断语,从根本上动摇了它的地位,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鉴于这首诗流传广、影响大,弄清楚它的思想立场究竟代表哪个阶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卫风·有狐》,古今说家持论不一。或曰寡妇欲嫁鳏夫;或曰怨女求旷夫;或曰贫妇见剥削者衣华贵之衣,而伤夫劳役无衣;或曰男女幽会;今人多以为属妇以夫从役于外,而伤夫无衣之作。窃以为均难浃畅。理由如次: 一、“狐”。前人说解此诗,均泥于《说文》:“狐,妖兽也”之释,实误。据考,在先秦人意识中,通常认为:①狐是一种狩猎对象,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毛皮;故《诗》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狐裘蒙戎”(《旄丘》)、“锦衣狐裘”(《终南》)等语。②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神性的“灵兽”;《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白虎通》说:“狐死首丘,不亡  相似文献   

7.
《诗经·伐檀》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伐檀》成了《诗经》中极有名气的一首诗。在大学中学的教材中,在几乎所有的关于《诗经》的论文和专著中,《伐檀》均被作为我国古代奴隶不满和反抗奴隶主统治的篇什,向人们介绍着。它反映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学史研究中,劳动人民反剥削的诗作受到了足够重视,是好现象。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此种传统看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伐檀》属于《魏风》。魏系周初封国。《汉书·地理志》载:“魏国  相似文献   

8.
魏唐秦诗义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胡取禾三百亿兮 《魏风·伐檀》首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一夫之居曰廛。”二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毛传:“万万曰亿。”郑玄笺:“十万日亿。”三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毛传:“圆者曰困。” 一夫之居,指一夫所占有的土地,非指居屋。《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亩。”  相似文献   

9.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11.
《硕鼠》是一篇祈鼠的祝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风·硕鼠》是《诗经》在当代影响最大的一篇。各种注释、评介无不认为“硕鼠”是“比喻剥削者”。因而全诗“描写了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而想到逃亡,这在当时社会是带有反抗意义的”(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文革中更把《硕鼠》说成是一篇“阶级斗争的好教材”。《毛诗序》云:“《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过去一些学者,对汉人之说盲目笃信。然《毛诗序》说诗,非美即刺,常为后代所诟病。朱熹在《诗序辨说·柏舟》中即指出:“必使诗无一篇不为美刺时君国政而作,固已不切于情性之自然;而又拘于时世之先后”。  相似文献   

12.
《河水》一篇不见于今本《诗经》,见于《孔子诗论》。在春秋的典籍《左传》、《国语》中也有记载。对这首诗的性质学者们有诸多争论,从《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可以看出,《河水》非《沔水》,非《伐檀》,非《新台》,而是一首逸诗。  相似文献   

13.
古本《竹书纪年》云:“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今日天文学家皆解为日食,并认为此即公元前899年4月20日5时27分之日食,言之凿凿。我昔作《西周诸王年代考》亦从其说,但以为此日食在我的年代考上应在孝王元年,而非懿王元年。于是在同仁中发生争论。我继续钻研此问题,发现所谓“天再旦”不似日食,有甚可疑者,兹述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我国古代日食发现甚早。《左传》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引“《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可证夏代已知日食,而记之于书。殷代则刻日食月食于甲骨上,凡读过甲骨文者皆知之,不须征引。周人当然更知日食月食,例如《诗·十月之交》(当作七月之交,见拙作《诗·十月之交》应为七月之交说》,《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第一章:“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  相似文献   

14.
《诗经·周南》中的《麟之趾》一诗,因为歌颂的是“麟”,历代封建学者便认为它就是神话中的“仁兽”麒麟,从而对这首诗作出了许多牵强傅会的谬解。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诗经》研究者们仍未对这首诗的传统谬解予以澄清,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麟之趾》诗中的“麟”并不是麒麟;即便说到麒麟,它原来也不是个神话般的动物;而《麟之趾》一诗非但不是宣扬神异祥瑞的诗,正相反,它是古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首婚礼歌曲,或议婚时的贽礼歌曲。这一结论,是我们对《麟之趾》诗逐字逐句重新考证后得出来的。该诗全文是:  相似文献   

15.
<正> 我认为,《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情歌。为说明问题,先将原诗抄录过来。《诗经·魏风·伐檀》共三章,每章九句。第二、三两章只一、二、三、五、七、九句各变动一个字,其他与第一章完全一样。这里只抄录第一章,把二、三章变动的字附在第一章对应各句的后面以省篇幅:  相似文献   

16.
《诗经》“风雨”应用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风雨欢合之象 《诗经》言风雨,意象朦胧复杂,历代说诗,也一向无定论,见仁见智,漫然无可遵循。兹先从下列几个诗篇说起,而后逐步延伸,作些统一性探讨,以此就教于方家。请先看《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胡云不夷! (第一章) 此为一篇情歌,诗中女主人公见到了想念中的丈夫(或情人),便唱出心中的喜悦。全诗三章叠咏,皆以风雨起兴。正因以风雨起兴,所以才有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公案。《诗序》解此诗:“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这说得很明白,“风雨”,是乱世的象  相似文献   

17.
《诗经》里的“馌彼南亩”是往地里送饭的意思。谁送?《甫田》和《大田》两首诗里都说:“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曾孙”就是《楚茨》里提到的“孝孙”,是作为宗子的贵族。正是“曾孙”的“妇子”馌彼南亩”,这个意思,明如观火。可是朱熹认为,贵族太太和公子哥儿去给农夫送饭成何体统,他便拐了一个弯子解释说:“曾孙之来适见农夫之妇子来馌耘者,于是与之皆至。”(《诗集传》卷十三)我们的有些研究者也断定贵妇人绝无给农夫送饭的善心。其实,《甫田》里说得很明白:“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给来干活的农夫送顿饭不正是“食我农人”的注脚吗?拿出些陈粮食旧粟又何尝不可?《七月》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陈粮拌  相似文献   

18.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陵。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祖砠,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自从《诗序》说此诗是写后妃“辅佐君子”之志,朱熹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之解至今,人们或补正或辨异,多没有超出其此说的基本母题。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  相似文献   

19.
《田家三首》是王绩作《全唐诗》卷三十七有王绩的《田(一作山)家三首》,题下注:一作王勃诗。《文苑英华》卷三一九也将《田家三首》收在王绩名下,则知宋人对这三首诗为王绩所作并无疑义。而明铜活字本却将此三首诗归在王勃名下,从此,《田家三首》之归属始有两说。《全唐诗》收此三首诗在王绩名下时虽注“一作王勃诗”,但卷五十六王勃名下未收,其倾向性亦很明显。可明确断定《田家三首》是王绩作,因诗的内容风格正合王绩之生平思想及生活情趣。《唐诗纪事》卷四王绩小传云:“大业末,仕为六合丞,嗜酒不任事,因解去……以《周易》、《老子》置…  相似文献   

20.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出于《诗·卫风·氓》。其中“复关”一词,众说纷坛,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毛诗诂训传》解为:“复关,君子所近也”。朱熹《诗集传》解为:“复关,男子之所居也。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为:“男子所居之地”。此三种解释可集为一义,即:“男子所居之地”。 第二种:陈奂《诗毛诗传疏》解为:“复,反也,犹来也。关,卫之郊关也。”《集疏》释为:“复关,犹言重关。近郊之地,设关以讥出入,御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